專家點評2024年等級考歷史、地理、生物學科目試卷

上海市教育考試院介紹,2024年5月6日,上海市普通高中學業水平歷史、地理、生物學等級性考試順利舉行。一起來看看相關科目專家對試卷的分析點評吧↓
歷史
拓展時空視野 啟迪學史智慧
專家一致認為,試卷切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學科核心素養為導向,嚴格貫徹課程標准和命題要求,以生動而真實的情境拓展習史路徑、涵養研史方法、提升學理認知、內聚價值理念。試卷結構合理、難度適中。
一、融匯中外,貫通古今,拓展歷史視野
人類對歷史的認識既是由點而線,由線而面﹔也是由表及裡、逐漸深化的過程。綜合題的主題及設問邏輯,以融匯中外、貫通古今的視野,側重考查考生全面、客觀地認識歷史的能力。“瓷器的全球流動”,選取瓷器這一古代中國物質文化載體,把中國史與世界史、古代史與近代史相互整合,通過中外文化交流的不同歷史面相,引導考生從全球史的視野,理解與把握文化傳播、融合的具體路徑與機制,感悟文明互鑒中中華文化的世界貢獻和影響。“商業貿易與西歐社會轉型”,以西歐商業貿易的復興為切入點,把商業貿易推動的重大歷史事件嵌入中長期歷史過程,將西歐社會轉型與從分散到整體的世界歷史進程聯系起來。引導考生在歷史視野的變換中,逐步深化全面地認識歷史。
二、明察史事,啟發思維,落實核心素養
試卷以學科核心素養為導向,在歷史情境中拓展學思路徑,涵養研史方法。“瓷器的全球流動”,通過地圖、文獻、圖像等多種史料,呈現歷史事件、歷史過程、歷史變革,勾連歷史的階段性特征與歷史的整體運動,考查考生從史料中辨析史事,從史事中解讀史情的能力,把具體史事與中外交通史、貿易史、外交史、文化史整合成一張有機的歷史之網,引導考生觀一粟而知滄海,察細微而識大體。“商業貿易與西歐社會轉型”,立足唯物史觀,把商業貿易與社會結構、價值觀念、制度變化等勾連起來,引導考生從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角度,理解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基本原理。“歷史認識的時間尺度”,以晚清教育改革切入,提供了標志性時間節點和不同時代的學者評價等文獻史料,從定位史事、解釋歷史和評價歷史等角度,引導考生理解時間尺度在歷史認識中的功能和意義。
三、聚焦內涵,立德樹人,厚植家國情懷
試卷聚焦育人內涵,充分挖掘歷史學科育人素材,試題以中國貢獻和文化自信為立意,厚植家國情懷。“瓷器的全球流動”引導考生認識瓷器作為中國文化符號,在全球流動中與不同文明相遇,在交流、交融中影響了世界。經由中國文化世界性貢獻的體認,培植文化自信。“傳統中國的國家治理”,透過文獻史料與學術研究成果的鋪陳,引導考生從官僚制度與監察制度、法律與教化等不同視角,對傳統中國的國家治理進入深層次思考,進而對傳統中國的國家治理思想、制度設計、實際運行機制及其智慧進行歸納、總結和提煉,引導考生認識傳統中國國家治理的內生性、連續性和獨特性,以及其所具有的范式意義,並由此延展出對中國式現代化歷史來路的追尋。
整體而言,試卷的主題立意和設問導向,均以歷史學科特征為基礎,以學科育人為引領,側重考查核心素養的綜合性,有利於科學選拔人才,對教學具有積極的啟示作用。
地理
依托現實情境 考查核心素養 體現育人導向
專家一致認為,試卷重在考查考生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考查了考生在面對自然和社會現實情境時,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四大核心素養的表現水平。
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考查學科核心素養
試卷嚴格遵循學科育人導向,著力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通過綜合主題的情境呈現,包括“探究城市行道樹”“清平鎮的鄉村振興”“‘聚寶盆’的再開發”“變暖中的格陵蘭”“長江口的河海交互作用”等,將生態建設、可持續發展思想有機融入考查內容,體現科學的資源觀、人口觀、環境觀,凸顯人地協調發展理念。
試卷以學科核心素養為考查目標,強調時空尺度,注重考查考生的圖表解讀、地理分析推理等能力。從內容情境到具體任務,使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得到有效考查。整卷結構合理、難度適中,有利於實現考試的選拔功能。
二、依托現實問題情境,考查地理思維能力
試卷依托綜合主題的情境呈現,把“城市”“鄉村”“區域”“氣候”“資源”等國內外關注的重大議題融入試題中,密切聯系現實的社會需求和經濟發展的特點,同時又貼近考生的實際生活,體現“人地關系”的地理學科特質。例如通過長江口河海交互作用的問題情境,考查考生對大氣圈和水圈之間、地表不同水體之間相互作用的分析能力,檢驗考生能否站在全球的視角,根據地球自然環境的演化規律,對區域發展做出預測。
試卷圍繞這些議題從不同角度展開設問,考查考生觀察真實世界、解決地理問題過程中表現出的綜合思維、空間思維、區域認知思維等能力。
三、體現學科本質,引導教學改革
試卷以高中地理課程標准為依據,持續落實“雙新”教學改革要求,反映地理學科本質,檢驗地理教學質量,引導地理教學方法改革。
試卷關注我國與全球不同區域的發展問題,引導高中地理教學從多種角度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通過柴達木盆地的能源建設、格陵蘭島冰蓋變化等案例,考查在不同區域特征中,地理事物之間的相互關聯與作用,理解區域創新發展和轉型發展的重要意義,樹立因地制宜、人地和諧的區域協調發展觀。
試卷在情境中包含了地理考察、地理調查和地理實驗的內容,引導高中地理教學關注地理實踐。例如在“探究城市行道樹”的綜合主題中,考查了對實地測量、實驗分析、結果評估等地理研究方法的理解程度,旨在讓考生在真實的問題情境中,分析地理環境及其與人類活動的關系,以評估考生的地理實踐力核心素養水平。
生物學
主題新穎 穩中有變 導向明確
專家一致認為:試卷充分落實課程標准,以考查學科核心素養為導向,創設真實情境、提出真實問題、助力深度思考,引導考生樹立正確的學科價值觀,凸顯育人理念。整卷堅持立德樹人,引導教學,守正創新,有利於選拔具備科學思維、探究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創新型人才。
一、服務人才選拔,彰顯學科育人價值
試卷分值分配相對穩定,試題對考生的能力要求與近年等級性考試持平。試卷中五大綜合題的真實情境大多出自我國科學家取得的研究進展:“稻田農藥與海灣漁場”“致盲眼病與腸道細菌”“水稻對高溫的響應”體現了生物與自然的和諧﹔“谷蛋白與人體健康”剖析了常見食品與自身免疫疾病的關系﹔利用谷氨酸棒狀杆菌生產蘇氨酸凸顯了人類的科學智慧和技術應用能力。試題設問嚴謹,在考查考生對學科大概念的理解和思維邏輯的基礎上層層遞進,同時考查考生基於生物學事實或証據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考生深入理解生物學家探究科學問題的思路。
二、關注生態安全,凸顯社會責任擔當
試題引導考生思考生物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之道,提升考生對“命運共同體”的認識和理解。如在綜合題“稻田農藥與海灣漁場”中,以稻田農藥對海灣漁場產生的影響為背景,通過分析生態系統中各成分之間的相互關系,考查考生靈活運用生態學知識、穩態與平衡的觀念解決問題的能力。再如“水稻對高溫的響應”,考查考生對光合作用過程和影響因素的認識與理解,考生需要從全球變暖的現實出發,在分子生物學水平上思考糧食安全問題。同時,通過分析提出協調農業生產與保障生態安全的合理化建議,促進考生關注人類生產生活與自然生態安全之間的關系。
三、聚焦學科本質,考察科學思維能力
試題從“是什麼”“怎麼樣”過渡到“為什麼”,引導考生步步緊扣情境、深入思考分析,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試題以數據圖、結構圖或過程示意圖等多種方式呈現情境。如“蘇氨酸的生物合成”讓考生從認識情境開始,層層深入,利用兩種結構圖的比較來提出問題,通過流程圖考查考生實驗設計的方法與能力,借助數據圖考查考生熟練運用科學術語,分析並闡述生物學原理。在生態系統中對物質循環本質的認識,遺傳性狀中對表型是基因與環境共同作用的理解,穩態調節在人體免疫系統中的作用等試題,均綜合考查了考生科學思維和科學探究的能力。
四、 崇尚健康文明,貫徹健康中國理念
促進社會進步和提高人類生活質量是生物學課程的重要任務。如“致盲眼病與腸道細菌”和“谷蛋白與人體健康”在考查學科核心素養的同時,引導考生以系統分析的思想深入思考人體健康問題,明確疾病的發生不僅受遺傳基因的控制,也與生活習慣密切相關。“致盲眼病與腸道細菌”還基於“神經-內分泌-免疫”調節網絡,探究免疫應答與致病機理之間的關系,考查考生對“生命個體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各結構協調統一共同完成復雜的生命活動,並通過一定的調節機制保持穩態”的理解,培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資料:市教育考試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