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長寧與金平攜手打造了一批“和美鄉村”示范點!

2024年04月30日14:57 |
小字號

自1996年長寧區與雲南省紅河州金平縣結對以來,兩地已攜手並肩走過了28個春秋。近年來,滬滇協作圍繞“基礎牢、產業興、環境美、生活好、邊疆穩、黨建強”的目標,與當地干部群眾攜手共謀發展思路,精心打造了一批和美鄉村示范點,形成了滬滇協作助力鄉村建設的“4+”模式。

“鄉村建設+文旅融合”模式

立足“長壽康養目的地”的獨特優勢,金平縣投入1870萬元在馬鞍底鄉滮水岩村、石板寨新村實施鄉村振興示范點建設項目,夯實美麗鄉村旅游基礎設施,著力打造以馬鞍底鄉滮水岩村、石板寨新村為重點的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帶。

2022年,在滬滇協作資金的支持下,滮水岩村依托獨特的人文歷史、自然條件和特色風貌,將農耕文化、梯田文化、蝴蝶文化與鄉村旅游深度融合,全力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如今的滮水岩村群山環繞,潺潺溪流靜靜穿村而過,翠綠的梯田層層延伸,一座座蘑菇房錯落有致,呈現出一幅集森林、瀑布、彩虹、蝴蝶、蘑菇房、梯田為一體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畫卷。2023年,滮水岩村成功舉辦首屆“中國·紅河蝴蝶谷藝術節”,接待游客7.35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8055.75萬元,並成功評為國家AAA級景區。

同樣,位於中越兩國界河河畔的石板寨新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在實施功能提升建設項目后,家家戶戶從擁擠的“小方盒”搬進了“小別墅”,告別了“臟亂差”,進入了“綠美好”,成為現代化邊境幸福村示范樣板,並列為2023年雲南省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建設現場推進會調研考察點。

“鄉村建設+邊貿助推”模式

依托地處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前沿的區位優勢,近年來,金平縣著力打造以金水河國家級一類口岸為中心、金水河鎮那發街村和隔界村為重點的邊貿助推型示范帶。

2023年,滬滇資金投入1550萬元,實施那發街村和隔界村鄉村振興示范點建設,對村內基礎設施進行了全方位升級打造,助力經濟發展,並為進一步提升國家整體形象,增強國民固邊、強邊意識夯實了基礎。黨的二十大代表、隔界村黨支部書記普玉忠表示,“現代化邊境幸福村的建設,對我們幫助很大,讓老百姓享受到了國家發展的成果,我們也要繼續扛起責任,守好祖國的邊境線。”

與此同時,金水河口岸、隔界村邊民貿易公共服務體系得以升級完善,進一步助推口岸經濟高質量發展。2024年,滬滇資金加碼投入2070萬元,實施那發街農特產品交易中心建設項目,進一步提升金水河國門形象,助力邊民互市貿易,促進中越兩國口岸貿易發展。

“鄉村建設+民族團結”模式

金平縣世居苗、瑤、傣、哈尼、彝、漢、壯、拉祜(苦聰人)、布朗(莽人)9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佔88.35%,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稱號。滬滇協作緊緊圍繞“建設好美麗家園、維護好民族團結、守護好神聖國土”要求,以“讓十萬邊民過上幸福新生活,決不讓一個民族掉隊”為目標,先后在哈尼族、瑤族、傣族、拉祜族等5個少數民族抵邊村寨投入4654萬元實施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建設,共同促進民族團結進步、邊疆和諧穩固,著力打造民族團結型示范帶。特別是2024年,滬滇資金投入1234萬元,在者米鄉拉祜族聚居地六六新寨實施現代化邊境幸福村人居環境提升項目,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全面推進新時代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助力“直過民族”(拉祜族)再次實現“一步跨千年”的歷史巨變。

“鄉村建設+產業協作”模式

在提升改造群眾人居環境的同時,如何進一步帶動產業發展,讓群眾的“錢袋子”鼓起來?滬滇協作堅持鄉村建設與產業就業“兩條腿走路”,立足各村自然資源、民族文化、地理區位優勢,合理布局優勢特色產業,先后投入4263萬元實施產業發展項目,建成農副產品交易市場2個、倉儲冷鏈物流中心2個、梯田稻谷深加工廠1個、食用菌種植大棚1個,打通土特產增收路、農村電商銷售路、村集體經濟共富路、邊民互市致富路,大力發展美麗經濟、綠色經濟、庭院經濟,讓鄉村既有“好風景”又有“好錢景”,帶動群眾穩定增收。如石板寨新村農副產品集散中心項目的實施,既帶動了當地特色產業發展,又為當地村民提供了就業崗位,實現產業致富。

通過土地流轉收租金、保底售賣獲底金、資產租賃拿貼金、就地務工得薪金等,群眾收入節節高升,年人均純收入達1.54萬元。石板寨新村村民鄧富萬說:“政府給我們蓋好新房子,帶領我們發展產業,現在房子蓋得漂漂亮亮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過。”

如今的金平縣邊境村寨,基礎設施條件大幅提升、產業發展格局加速形成、農村綜合環境持續向好、群眾生活品質穩步提高、邊疆治理體系更加完善、黨建引領作用更加凸顯,邊境村寨處處展現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裕的“幸福密碼”,成為邊境線上展示國門形象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來源:上海長寧)

(責編:唐小麗、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