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上海這座公園今年50歲,用“反哺”來慶生

2024年04月26日09:16 | 來源:上觀新聞
小字號

今年迎來建園50周年的上海植物園用“反哺”的方式回饋市民游客長期的支持喜愛。

4月25日,上海植物園在建園紀念大會上一口氣推出111個自主研發的觀賞植物新品種,包括44個鳶尾新品種、21個山茶新品種、16個海棠新品種、4個杜鵑新品種、5個苦苣苔新品種。

它們普遍的共同點是能夠適應上海的水土氣候,通俗來說,就是“既美麗又頑強”,從而源源不斷地走出上海植物園,在大街小巷、宅前屋后扎根,充分展現植物科研的力量,讓美好充滿整座城市。

“十年磨一劍”

“讓植物科研為城市所用、造福人民,一直是上海植物園的使命。”上海植物園園長嚴巍介紹,很多上了年紀的市民游客知道,上海植物園有“老三花”:杜鵑、茶花、蘭花,早在上世紀70年代,上海植物園的前身龍華苗圃就有“三花隊”,專門從事“三花”的收集繁育。

“老三花”既是多屆上海(國際)花展的主角,也是上海植物園為上海城市綠化建設應用貢獻最多的觀賞植物,成為上海植物園“反哺”城市的典型象征。

去年上海(國際)花展的主題花就是杜鵑,艷秀、玉秀、胭脂、粉雲等4個獲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授權的杜鵑花新品種攜手亮相,它們都是上海植物園教授級高工張春英等領銜的科研團隊創造的“上海杜鵑花”,借助花展平台向全球毛遂自薦。

其中,胭脂被譽為“全面升級版毛鵑”,顏色比普通的紫紅色毛鵑更加鮮艷,花量更大,花期更早、更長﹔粉雲是東洋鵑后代,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適應性優於其他東洋鵑品種,且花瓣更多,有四層,白色的花瓣上有粉色點綴,在杜鵑花家族中是非常獨特、雅致的存在。

美麗的新品種杜鵑背后,是許多人想象不到的艱辛和寂寞。

要知道,杜鵑喜pH值4—6的酸性、疏鬆土壤,很怕上海偏鹼性、黏性高的土壤和濕熱氣候,敢將杜鵑作為科研攻關的課題,從一開始就需要勇氣和自信。

“從培育到開花要三四年,篩選要兩三年,還要花大量時間精力讓新品種通過檢測,才能獲得國家林草局授權。”張春英坦言,“十年磨一劍”已是自育花卉品種這條漫漫長路的好歸宿,新品種“磨”了十幾年都沒成果的例子比比皆是,需要極大的耐心與“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匠人精神。

功夫不負有心人,上海植物園近年來開展了多項山茶資源系統評價篩選和抗逆性研究,獲得優良種源的雜交家系20多個,選育抗逆性優良的子代株系30多個,艷秀、玉秀、胭脂均能在pH值7.5左右的土壤中生長。

珠玉在前,更多抗逆性優良的“上海杜鵑花”已在路上。目前,上海植物園自育的杜鵑花品種已有幾十個。科研團隊還在對杜鵑花的花色形成和抗性機制等進行研究,向農作物基因編輯育種學習,為將來量身定制更多“上海杜鵑花”打下基礎。

科研為“落地”

一個新品種觀賞植物,如果無法“落地”,就隻能在實驗室裡孤芳自賞。

“植物科研有時要有點功利心,研發出來要能走上街頭、走入市場。”上海植物園高級工程師郭衛珍主攻的是“老三花”裡的茶花。

和杜鵑類似,茶花一開始也要扛過上海的土壤和氣候。郭衛珍介紹,這是多數新品種觀賞植物要攻克的難點,研究團隊結合國際茶花種質資源的現狀、國內山茶屬的資源優勢及上海區域特色,探索連蕊茶組山茶遠緣雜交敗育機理,獲得了新的雜交種質,逐漸形成以束花茶花為特色的新優茶花種質創新技術體系,突破了傳統茶花不耐輕度鹽鹼和日晒的難關。

郭衛珍表示,之所以選擇束花山茶,還有一個主要原因是看中它能填補上海冬季及早春可用觀賞植物相對缺乏的“空窗期”,其花期一般在每年1月至3月,這個“先天優勢”被科研人員放大后,在城市園林綠化領域的應用前景愈發廣闊。

克服了先天不足、發揮了先天優勢,剩下的全靠后天努力。

“花型、花色、花的可塑性、花期能否持久,這些都是左右應用前景的關鍵。”郭衛珍舉了一個上植寶蓮燈的例子,它是去年上海植物園自育的6個獲國家林草局授權的束花山茶品種之一,主打“富貴感”和“少女感”的平衡。其花型猶如一盞寶蓮燈,花朵直徑可達8厘米,而常規束花山茶品種直徑在5厘米至6厘米,既然花朵大了,顏色就不宜濃艷,最終呈現出粉紅色漸變為白色的稀有花色,深受年輕人喜愛。

又比如上植粉黛雪,同樣是上海植物園自育的束花山茶品種,追求的是“小而多”的風格,花的直徑僅5厘米左右,但花量特別大,一株上可開花上百朵,而傳統山茶一株差不多才十幾朵花,用“熱鬧”吸引了業內人士的廣泛關注。

玫玉是上植寶蓮燈、上植粉黛雪的“前輩”,因其抽梢能力強、耐修剪、易長個、花量豐富的特性,已在靜安公園、泡泡公園、廣粵路等城市公園綠地或道路花壇花箱中被廣泛應用,甚至被做成“山茶迷宮”,吸引市民游客入內探索。每年前3個月的花期過后,嫩紅色的新葉將在4月繼續維持玫玉的“顏值”。

目前,上海植物園獲國家林草局授權的束花茶花新品種已有21個,其中多個品種因實用性強,煙台、杭州、廈門、南寧、昆明等城市都已引種。

“新三花”崛起

“老三花”歷久彌新,以鳶尾、海棠、木蘭等為代表的“新三花”也在迅速崛起。

近年來,鳶尾已發展成為上海春夏兩季花景的“台柱”之一。上海植物園科研中心主任肖月娥介紹,早在1990年左右,上海植物園就已從國外引種鳶尾,2000年左右,為了適應上海夏天高溫高濕的環境,上海植物園開始培育適生於本地的開花灌木及宿根植物,“彩虹女神”鳶尾以深厚的文化底蘊、優雅的株型和豐富的花色“中選”。

去年的上海鳶尾文化節上,上海植物園展示了科研團隊最新培育的4個夏花型鳶尾新品種,包括糖果鳶尾的新品種花豹、雞蛋花,以及花菖蒲的新品種知夏、雨初晴,它們均獲得國際登錄,是全球認証的“上海鳶尾”。

花豹、雞蛋花都因外形而得名,前者有酷似花豹的斑點紋理,后者的外輪花被片由內而外呈現出由黃向白漸變的顏色,像極了一朵雞蛋花。

知夏和雨初晴則因花色激發出的想象而得名,前者紫粉色,猶如初夏落日余暉映照的天邊雲彩一般純潔與溫暖,后者白色的底色上鋪開藍色脈紋,猶如雨后烏雲散去的晴天一般清澈。

肖月娥表示,糖果鳶尾是原產於中國的野鳶尾與射干種間雜交獲得的類群,其花期可從6月下旬持續到9月,能夠有效彌補夏季開花植物少的問題。糖果鳶尾還具有花色豐富、開花量大、耐干旱貧瘠等特點,尤其是上海植物園培育的“甜蜜系列”,是株型緊湊、抗鏽病的新優品種。

“酒香也怕巷子深”,很多新優品種需要廣闊的平台來展現魅力。

“上海的市民游客對新生的美好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肖月娥發現,自從上海植物園開始引種鳶尾並向大眾科普后,鳶尾以“梵高特別偏愛的花”的形象進入市民視野,逐漸被大眾認可、接受。

在上海植物園等單位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鳶尾以鮮切花的形式走進市民園藝中心展示和銷售,同時,糖果鳶尾已實現工廠化生產,可以大批量擴繁,崇明、青浦、金山等地建設了鳶尾種植基地,集新品種選育、產業化生產、應用示范、觀光、科普教育等功能於一體,大幅提升了種植產業的附加值,也助推了花卉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