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加強社校合作 共育時代新人

——“人民日報校園行”走進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側記

本報記者 姜泓冰
2024年04月26日09:0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暖日和風四月天,“人民日報校園行”活動來到上海,於4月24日上午和下午相繼走進上海交通大學和復旦大學校園。

  “當版面編輯,常年上夜班確實辛苦,但從熱愛的黨報事業中收獲無法替代的成就感,苦也值得,苦也是甜。”

  “做一名記者,永遠在路上,開眼界、長見識、增才干。希望用我們筆下的文章,架起黨和人民之間的連心橋。”

  “人民日報新媒體35歲以下的用戶佔了70%,其中60%是20歲到30歲的用戶﹔而33歲,是報社新媒體中心編輯記者的平均年齡。”

  …………

  來自人民日報社總編室、政文部、國際部、新媒體中心和海外版的5名一線編輯、記者,面對兩所高校的數百名同學,講述自己在黨報學習工作的故事和感悟,分享如何適應時代要求、創新表達方式提高傳播質效,如何通過深入基層、沉到一線加快向專家型記者成長,如何做精做深國際報道、讓世界更好讀懂中國。

  他們中,有在夜班堅守20多年的資深編輯,也有畢業入職報社才幾年的年輕記者,講述的故事不同、交流的感悟不同,相同的是作為黨報工作者的擔當奉獻,是對青年學子了解黨的新聞工作、加入黨報事業的真切期待。

  “看到同學們青春的面龐,我想告訴大家,走過76年歲月的人民日報也很年輕,充滿了青春活力。”校園行活動組織者介紹,今天的人民日報,已從創刊時的一張報紙,發展成為擁有報、刊、網、端、微、屏、號等10多種載體,綜合覆蓋用戶超15億人次的新型主流媒體。

  報名參加分享交流活動的同學,不僅有新聞傳播專業的,也有學習理工科的,還有外國留學生。同學們一次次舉手提問,與編輯記者互動交流,從“人工智能將給新聞傳播帶來哪些機遇和挑戰”,到“面對年輕受眾,如何將深刻的理論講得生動鮮活”,問答之間,收獲的是共識共鳴。

  “聽了報社老師的分享,我更真切感受到家國情懷對個人選擇職業、選擇事業的重要性。將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相結合,在篤行實干中展現奮進之姿,在學思踐悟中砥礪報國之志,會更加堅定自己的新聞理想。”復旦大學新聞學院2023級碩士研究生趙雨璠說。

  “選擇自己所熱愛的,熱愛自己所選擇的,對這句話我感觸最深。”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2020級本科生楊思憶說,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自己也有一份責任,將來也要作出一份貢獻。

  “人民日報校園行”上海活動得到了兩校大力支持。復旦大學黨委副書記錢海紅表示,復旦大學長期堅持人民日報進校園、進課堂,從中汲取精神力量,希望以校園行為新的起點,加強社校合作,共育時代新人。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副書記胡薇薇表示,要增進與人民日報等中央主要媒體的溝通交流,推進實施“鄒韜奮卓越傳媒人才計劃”,努力培養、輸送有志於黨的新聞事業的優秀學生。

  《 人民日報 》( 2024年04月26日 10 版)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