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打破次元壁,這裡是被音樂節盤活的創意園

2024年04月11日16:16 |
小字號

在寶山區智慧灣科創園的集裝箱舞台上,一場又一場音樂節接踵而至。在熒光棒與絢麗燈光的加持之下,身體不由自主地開始搖擺,人們揮舞著雙手,齊聲唱著那些熟悉的歌……超燃的現場氛圍不僅吸引了眾多熱愛音樂的年輕人,更讓國風、民樂、二次元等不同文化的熱愛者齊聚一堂,不同人群之間的“偶遇”,讓人們在愜意的環境中收獲滿滿的驚喜。

誰能想到,從2023年5月開始的箱集音樂節到后來衍生出來的“糯米派對”,漸漸成了年輕人周末最期待的一件事。從520“表白日”到610“畢業季”再到年中的“糯米派對”、年末的3D燈光秀,沒怎麼宣傳,就快速在人群中流傳開來,集聚了超高人氣,最高峰的時候一晚上涌進來了5萬人。

箱集音樂節自去年“登陸”智慧灣的集裝箱舞台以來,幾乎每個周末都在上演。主辦方負責人說:“我們始終以打造一個有溫度的城市為初心,不斷探索能常態化演出的模式。未來,箱集音樂節將主打青年文化內容,通過周邊商業的打造、環境的布置,將這裡建設成為一個有活力、有溫度的熱門打卡地。”

圖片

寶山智慧灣科創園充滿了二次元的活力

從箱集音樂節到“糯米派對”

箱集音樂節的舉辦地寶山智慧灣由集裝箱堆場、倉庫、碼頭改造而來。原本的倉庫區域保留了15棟庫房,其中兩棟被改造成集展示、表演、發布、會議功能於一體的多功能平台。旁邊的集裝箱式建筑是將原有的集裝箱變廢為寶。集裝箱上挖出門窗、打通內部,刷上嶄新的油漆,一棟棟工業風的“箱空間”便閃亮登場。

藍、綠、黃、橙四棟不同顏色的“箱空間”從堆場上拔地而起。走進“箱空間”內部,又是另一番天地。集裝箱裡沒有貨物,取而代之的是一家家中小微科創、文創企業。獨特的“后工業”建筑風格,讓這裡舉辦的藝術活動別具一番“酷味”。昔日裝卸貨物的碼頭,搖身一變成了“藝術碼頭”,圍牆上涂滿藝術氣息濃厚的涂鴉,中間辟出的舞池和舞台就是“箱集音樂節”的秀場。

主辦方負責人表示,園區從最開始就緊緊圍繞著科學與藝術做文章,努力打造文化與科學、藝術的融合,在追求產業規模效應的同時,積極為入駐企業提供各項增值服務,促進文創企業的發展。“我們努力做好智慧灣這個平台,吸引不同企業在某一領域深耕,然后帶動相關企業產生集聚效應。當然,這一切並不容易。之前遇到了不小的困難,我們開始思考如何轉型以留住更多的人和企業。去年開始的音樂節讓我們看到了新的可能,隨著源源不斷的年輕人來到這裡,整個社區充滿了活力。在原有車備箱集市的基礎上,又聯動了音樂節,精選好物、手作良品、創意美食帶動一系列消費,讓園區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不夜城’。”

當夜幕降臨,集裝箱舞台上,絢麗的燈光開始閃耀、美妙的音樂隨風而動。每逢周末,箱集音樂節和“糯米派對”火熱開趴,多位知名音樂UP主輪番登台,無論是演唱還是器樂演奏,都能精准捕獲現場觀眾的心,悅耳的旋律、愜意的環境讓大家沉浸在美好的時光中久久不願離去。

回想起去年5月20日,一場集裝箱上舉辦的“520音樂節”在智慧灣首次上演。音樂節的演出曲目橫跨70年代到00年代,唱出了幾代人的青春與回憶,加上活動現場豐富的“集市活動”,讓煙火氣裡的愛意升騰。

從去年8月開始,箱集音樂節開始刮起了“二次元”風暴。自8月19日開始的每個雙休日,“SRP糯米派對”火熱開趴。除了一如既往的超燃音樂,更出現了年輕人喜歡的二次元演出。“糯米派對”的創始人馬奇表示,這是他們全力打造的ACG(動畫、漫畫與游戲的英文首字母縮寫)文化線下社區IP,致力於針對喜愛ACG文化的人群而打造的一個專屬線下交流與打卡勝地,形式是演出+夜市+汽車(痛車)文化展示。

二次元愛好者朱迪說:“‘回憶殺’‘二次元’‘金曲榜’……有燃點、有淚點的經典曲目,有共鳴、能共情的零距離演出互動,讓我和朋友在音樂節的現場嗨翻了天,高潮迭起。我記得特別清楚,當天除了有音樂節,還有車備箱集市活動,有數百輛汽車來到現場擺攤,還有cosplay的愛好者來到現場,非常有意思。”

從白天到夜晚,音樂節現場有逛有吃有玩,個別主題場次不售票、不設座,滿滿的城市煙火氣和休閑放鬆的幸福感。如今,朱迪和朋友們已經成為“糯米派對”的鐵粉,隻要周末有空,就會自帶熒光棒來到音樂節與音樂一起搖擺。“有的朋友不能來,我們就舉著手機給他們直播。音樂節現場很嗨、氣氛很好,讓人覺得很開心。現在工作壓力大,年輕人喜歡宅,音樂節給了我們外出聚會一個理由,讓我們可以盡情釋放。”

隨著“糯米派對”的名聲越來越大,也有不少觀眾是慕名前來或是與“糯米派對”“偶遇”的,熱烈的氛圍讓他們收獲了滿滿的驚喜。不少年輕觀眾表示,這裡整體的氛圍特別適合年輕人。作為一個全新的音樂節IP,主辦方試圖將音樂故事化、生活化,不僅會向社會征集演出曲目及相關的故事,還遍尋隱藏在城市中的好聲音,讓每個人說出自己的堅持與夢想、唱出自己的情懷與記憶,形成“糯米派對”獨特風格和模式。

刮起“次元”風暴

“糯米派對”創始人馬奇,本身就是二次元文化的愛好者,留學日本的經歷讓他很早就涉足二次元內容創業。回國后從事了十余年大型真人秀、影視劇、演唱會、綜藝晚會的視覺策劃與設計工作,並成立了設計師少女服飾品牌“jumijuni”。在考察了上海的諸多產業園區之后,他發現寶山智慧灣的氛圍非常適合年輕人,於是在箱集音樂節的基礎上繼續開發“糯米派對”這個新的IP。

在這裡,除了有大舞台提供傳統的歌舞表演,還有可容納數百人的糯米劇場,舉辦少女偶像團體演出、明星藝人見面會、特定主題小型同人展、游戲電競主題活動等一系列相關活動﹔近千平方米的糯米空間為不同興趣主題的同好們提供線下聚會空間﹔糯米虛擬劇場可以進行各種動漫拍攝……

馬奇坦言,二次元產業在中國還屬於發展的早期階段,社會上也有一些不同的聲音存在:“現代社會要正視年輕人的需求。我覺得脫離了年輕人的文化,就不能算是當代文化。其實動漫也可以有很多好的作品,包括國內的動漫,也能有好的IP。我們在這裡孕育一片土壤,為年輕人提供動漫、偶像、演出、互動、元宇宙、周邊特典、后勤等一條龍服務,滿足年輕人喜歡展現自我獨特個性的需求。”

從去年8月開始打造的糯米派對IP,不僅聚集了越來越多的二次元文化愛好者,也開始集聚相關的小眾產業。“痛車文化”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痛車文化”起源於日本,它的主要表現形式就是車主為了彰顯個性,將一些動漫角色的名字或者圖案字畫等以噴(印)的方式涂鴉在車上。至於為什麼叫痛車,有一種說法是給人文身會很痛,於是車主人就把“文身”過的車稱為痛車。

“痛車文化”發展到今天,其中的“車”已經不僅僅指汽車,還包括摩托車和自行車。摩托車號稱“痛單車(Itansya)”、自行車被叫作“痛響鈴(Itatyari)”。如果你留意過上海大街上疾馳而過的汽車、摩托車或者自行車,就會發現越來越多的車主將自己喜愛的動漫角色、游戲角色或其他相關圖案繪制在自己的車上,為此也就誕生了一個小眾的行業——給愛車做文身。寶山智慧灣即將誕生一家非常大的“痛車”行,不僅為車主量身定制車身圖案,還會組織痛車交流活動。至今日本已經舉辦了兩屆痛車展,其影響力正與日俱增。畢竟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跟同好交流本身就是痛車族最愛做的一件事情。如果想知道上海的痛車有多酷,去智慧灣走一遭就會大受震撼,嘆為觀止。

馬奇自豪地表示,如今智慧灣每次活動都是人山人海,動漫愛好者為自己喜愛的IP消費購買周邊的行為在這裡非常稀鬆平常。打扮成自己喜歡的動漫IP形象,身穿COS服裝來逛展、看場演出更是司空見慣。一名Coser身邊總會出現幾位愛好者,集郵(拍照的意思)、擴列(加聯系方式),交流彼此喜歡的IP。“通常的動漫展、游戲展或者演出隻有寒暑假短短幾天時間,而我們每個周末都在搞活動,今年的活動已經排到了10月份以后,我們選擇做這個,就是要用AR、VR、XR、3D建筑投影等最新的科技賦能傳統文化行業,嘗試以年輕人喜歡的方式開創出一條新的發展道路。”未來馬奇還會融入更多的文化社團一起加入“糯米派對”,成立“糯米聯盟”,並讓“糯米派對”逐漸成為上海年輕人ACG文化裡為數不多的線下IP。

音樂節如何做到多贏?

從“箱集音樂節”再到“糯米派對”,年輕人喜歡的多元文化正在成為智慧灣科創園最具特色的標簽之一。

“打造一個有‘溫度’的音樂節是我們的初心,‘糯米派對’成立之初就確定了要常態化運營,做到周周有精彩、月月有主題、年度有盛典日。”負責人說,對傳統音樂節而言,觀眾票房是最主要的收入來源之一,“糯米派對”主要通過線上線下聯動,擴大音樂節影響力,吸引品牌贊助商加盟及周邊商業聯動和拓展,從而達到主辦方、場地方、觀眾及品牌方的多贏。

目前,智慧灣的餐飲非常火爆,不少商家感嘆在這麼一個非傳統商業街區,居然能夠“日進斗金”。星巴克集裝箱咖啡概念店,是中國內地首家集裝箱咖啡店,由六個大小不一的集裝箱巧妙結合搭建,已經成為市民網紅打卡點,甚至有不少人從市中心專程趕到這裡,感受不一樣的咖啡風情。這家頗具特色的咖啡館,常年雄踞星巴克北上海銷售亞軍。園區一家平價海鮮店大堂需要提前一個星期預約,包房則要提前兩個星期才能訂到位置,由此可見這裡的人氣有多旺。由於“糯米派對”的成功舉辦和可持續性,智慧灣的商業入駐率也達到驚人的70%以上。

事實上,智慧灣不光隻有音樂節和二次元文化。通過設計創新和產業再造,智慧灣著力打造協同發展的文化與科技融合綜合體。它是上海唯二的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之一(另外一個是張江示范基地)。這個規模大、集聚度高的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創意設計集聚區,自2016年開始運營以來,已經孕育了許多首創事例——3D打印主題博物館、3D打印混凝土步行橋、大型3D打印蒙娜麗莎像素畫……可以說,3D打印是裝點園區的一抹亮色。藏身在草叢裡小提琴形狀的花盆、路邊的長椅、街角玻璃櫥窗裡的《星球大戰》玩偶,園區隨處可見3D打印制作而成的物品。

作為國內首個以3D打印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中國3D打印文化博物館收藏了近千件3D打印作品。內容從實用工具、家居用品到首飾珠寶再到醫療器械,琳琅滿目。2019年1月12日,世界最大規模3D打印混凝土步行橋在這裡落成啟用。這座全長26.3米的步行橋,橋身借取了中國古代趙州橋的結構方式,姿態飄逸,一氣呵成,橋面上的珊瑚紋路以細石子填充空隙,形成園林式的路面。走在上頭,如果不說,也許你根本不會想到這麼敦實的竟然是一座打印出來的橋!

圖片

人氣火爆的二次元演出現場

2021年,上海首個混凝土3D打印圖書屋又悄然在園區落地。這間溫馨的小屋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安靜讀書和冥想的氛圍空間。據透露,另外一件首創的3D大型空間作品即將亮相,“絕對是會讓人眼前一亮的存在”。

園區內還有一家特別的書店——藝術之橋空間。雖說是書店,其實更像一個新型藝術走廊。除了藝術畫冊、建筑設計、古董與收藏、攝影畫冊等類別圖書琳琅滿目,空間本身更是藝術品——大門外 ,豎立著巨大的弧形竹編藝術裝置。來自四川青神的“竹編第一人”劉前興團隊的竹編手藝人們花了20多天時間將堅韌的竹子攏成柔軟的弧狀,為工業風濃郁、由集裝箱構成的建筑空間增添了自然的氣息。

位於空間內部中庭的藝術裝置Y支架“虛山水”則是設計師楊明潔的構思。一個個拼接穿插的“Y”支架,與中庭保留的生長的樹呼應,講述著來自自然、模仿自然、回到自然的過程。

店內“頂配”的藝術資源也不少——不僅有山本耀司、草間彌生、王懷慶、蘇笑柏、金宇澄、冷冰川等多位藝術家的版畫作品與藝術衍生品,還有價值近16萬元的梵高手稿紙直拓印板。讓人尤為驚喜的是,20年前憑借一首《阿姐鼓》紅遍全球的朱哲琴,和設計師們合作,以傳統工藝為靈感制作現代器物,創立的個人品牌“看見造物”。這個以“上乘非奢侈”理念的品牌,推出的諸多文創產品成為店內的熱賣品。從“聽見”到“看見”,她重塑了中國當代造物美學價值觀,讓世界看見中國文化的重生。

這似乎成為一種小小的隱喻,在這個充滿工業朋克風的社區裡,被聽見和看見的,是年輕人的心聲。

(來源:上海寶山)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