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要聞

上海市花白玉蘭文化節:美學中的“上海味道”

2024年04月08日09:48 | 來源:解放網
小字號

市花白玉蘭,美學中的“上海味道”

日前,第十屆上海市民綠化節拉開帷幕。綠化節期間,市花白玉蘭迎來屬於自己的節日——首屆白玉蘭文化節。這一刻,市人大代表、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王慧敏期盼、等待了6年。

申城為何需要白玉蘭文化節?醞釀白玉蘭文化節經歷了怎樣的過程?王慧敏將心路歷程與研究所得娓娓道來。

本報記者 柳森

花是人與人、人與城市、人與自然的紐帶

城市周刊:20世紀80年代,白玉蘭力壓群芳,通過市民和專家票選脫穎而出,成為上海市市花。從2017年開始,你帶領課題組,對市花白玉蘭30多年來的“履職情況”展開了調研。當時,是怎樣一個契機,讓你們覺得這項研究很有必要?

王慧敏:2017年,民革上海市委會將“花文化”作為本屆市委推動參政議政重點領域“社會建設”一個“小而美”的抓手,倡導以花為媒,讓生人變熟人、有事好商量,建設和諧社會。因為我的專業領域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便牽頭成立了兩個小組。一個是花文化研究小組。另一個是花文化的實踐推動小組。在圍繞相關主題展開的調研當中,我就發現了市花的問題十分值得研究、關注。

我國是全球植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國人自古崇尚自然、熱愛植物,中華文明包含著博大精深的植物文化,《詩經》就記載了130多種花草植物。源遠流長的植物文化,不僅涵養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品格,也為創造一個美好的世界作出了貢獻,成為影響世界的中國軟實力。而在推動城市軟實力從頂層設計到落地的過程中,市花不僅是植物文化在城市層面的現代文明產物,更是花木成為城市身份標識與精神象征的重要載體。就上海而言,面對全球化、網絡化、價值多元化等時代特點,有必要進一步提高市花白玉蘭的能見度、認知度和認同度,激活市花承載城市精神品格的功能價值。

城市周刊:如何准確理解市花白玉蘭與城市精神品格之間的關系?

王慧敏:市花是一個城市的文化之花。它代表的是城市的文化符號,也是城市的美學徽章,還是城市的精神標識。

通過進一步的研究可知,與上海眾多的城市標志相比,市花白玉蘭擁有自然性、文化性、民眾性和地域性,由此可以形成“四個高度”的城市無形資產。

高辨識度的美學無形資產。每年自然盛開的白玉蘭,是具有辨識度的上海景觀符號,為上海創造具有生態價值和感性價值的美學無形資產。

高認同度的文化無形資產。30多年來,白玉蘭象征的上海城市精神品格,成為廣泛認同的觀念、廣為行動的准則,推動上海市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養不斷提升,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和公共文化資源。

高參與度的媒介資產。“群眾喜愛”使白玉蘭具有大眾化和高參與度的特性,有利於增強城市的集體記憶,從而對內凝聚人心、提升共識。

高美譽度的品牌無形資產。人們常常用樹木或花卉稱呼一個國家或城市,如“郁金香王國”荷蘭、“櫻花之國”日本等。對代表性花卉的重視以及行之有效的運營,有助於打造享譽全球的文化品牌。

恰如研究“花文化”,是為了推動社會建設,使花成為連接人與人、人與城市、人與自然的紐帶,研究市花白玉蘭,我們的長遠目標是以市花為載體,不斷激發上海市民對城市的喜愛與認同。

以能見度與精准科普

提高白玉蘭認知度和認同度

城市周刊:2018年,在你執筆的民革上海市委提案中,希望能夠拓展市花白玉蘭文化價值,其中的具體建議就包括舉辦市花文化節。舉辦市花文化節的提議,體現了怎樣的研究成果?

王慧敏:我們的研究顯示,為了拓展市花白玉蘭的符號價值,需要注意以下四個“跳出”:跳出植物之花的局限,拓展文化之花的價值﹔跳出單一的園林綠化,營造復合型的人文景觀﹔跳出傳統花期的短暫,讓市花白玉蘭走進市民長久、美好的生活﹔跳出靜態的花形,演繹動態的花意。

考慮到落地的可能性以及社會資源的集約化使用,為了讓市花白玉蘭進一步成為市民喜愛的大眾文化“明星”,我們認為可以有幾個具體的抓手。比如,加強市花文化推廣的頂層設計,加強部門協同,整合文化、旅游、綠化、城建等相關資源,研究出台相應的實施意見和推動機制﹔面向市民大眾,征集代表市花白玉蘭精神的“花語”、主題歌、品牌標識等,進行發布傳播﹔舉辦“上海市花白玉蘭文化節”等。

城市周刊:如今,舉辦“上海市花白玉蘭文化節”的暢想成功落地。可否介紹一下首屆白玉蘭文化節主題活動的具體內容?

王慧敏:首屆白玉蘭文化節(以下簡稱“文化節”)作為第十屆上海市民綠化節的重要板塊推出。在開幕式上,主辦方發布了文化節四個板塊的主題活動。我理解其核心宗旨是提升能見度、提高知曉度、擴大參與度、推動創新型傳播。

白玉蘭種植與科普推廣板塊強調“精准科普”。“文化節”將推進白玉蘭在全市層面的認建、認養,推進白玉蘭科普活動進校園,也希望能夠通過更多有創新、有創意的形式,將白玉蘭元素低成本地植入上海重要的公共空間。其中,推進白玉蘭科普活動進校園,是我個人認為十分重要且必要的一項工作。

有一次,一位同事告訴我:“每次有外地賓客來單位訪問,我總是向他們介紹院子裡的兩棵白玉蘭,夏天開花時很香。”我聽了后覺得很奇怪,因為白玉蘭並不在夏天開花,實地了解后發現,那其實是一株廣玉蘭。而我們課題組后來開展的一系列調研顯示,像這樣分不清白玉蘭和廣玉蘭的人為數不少,把白玉蘭和白蘭花混為一談的也非孤例。這背后凸顯的是白玉蘭精准科普不足的問題。

在我們看來,重新審視白玉蘭在城市生活中的“顯示度”十分重要,但讓市民有多元、豐富的渠道,精准了解白玉蘭及其有關的自然、文化知識,也是十分必要的。

為此,在白玉蘭文化宣傳板塊,主辦單位發布了白玉蘭宣傳手冊,制作了多個白玉蘭相關視頻,在多種媒介渠道進行發布。同時,以全年為時間單位,推動宣傳海報在全市48個地鐵站公益電子屏滾動投放。

在文化推廣活動板塊,白玉蘭文創市集、少兒征文及書畫大賽、“玉蘭之城”綠色低碳騎行與徒步行等主題活動,為市民搭建了廣泛參與的平台。

第四個板塊“白玉蘭上海味道市民評選活動”是本屆文化節的一個亮點,也是我個人十分期待的一個板塊。

通過創新型手段

打開市花文化傳播新可能

城市周刊:白玉蘭和“上海味道”之間可以建立起怎樣一番鏈接?

王慧敏:這個活動的緣起,還得特別感謝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副所長劉文老師。劉老師和我同為上海市人大代表。去年市人大開會時,我們在一個小組參加討論。當他得知我為加強市花白玉蘭文化推廣奔走多年后,不僅很感興趣,還認為這可以和他的專業領域結合。

劉老師是合成生物學領域的專家,該領域屬於上海重點鼓勵發展的未來產業,是一個很有潛力的發展方向。劉老師告訴我,通過微生物發酵的合成生物學方法,可以低成本地將白玉蘭花香中的一些化學成分“培養”出來,就不需要大量採集白玉蘭花進行香味提取了。近年來,各類香味的香薰、香水、日常護理用品很受歡迎。有了上述研究的加持,獨具上海本土特點的白玉蘭香味就可以在更豐富、多元的應用場景中發揮作用。

作為文化節的合作單位,去年以來,在劉老師的帶領下,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先后選取上海一些具有地標意義的白玉蘭樹做樣本、採集香味、送入實驗室展開分析,再找調香團隊幫助把相應的香味調出來。

本次文化節擬從已經調出來的香味中挑選幾個樣品,邀請廣大市民來聞香和體驗,為他們中意的“上海味道”投票。“聞香上海+科普”高校行、企業行、常設點等活動也在緊鑼密鼓地策劃、落地當中。

一方面,文化節希望通過一些實實在在的、全齡段人群感興趣的體驗活動,擴大活動的參與面,進而提升白玉蘭在廣大市民中間的知曉度﹔另一方面,也希望通過一些創新的方式、手段,實現市花白玉蘭365天都能夠在市民心間綻放。借鑒科技研究成果提煉“上海味道”,讓白玉蘭味道的衍生產品具有更純正、更具普適度的香味,也屬於讓市花處處綻放的有效途徑。

城市周刊:近年來,圍繞城市地標展開的漫步觀賞活動很受市民、游客歡迎。為了尋覓白玉蘭的蹤影,掌握真實准確的“上海白玉蘭地圖”,你曾從濱江公園、城市景觀帶到郊野公園,走遍都市街角。如果市民想設計一條白玉蘭主題的漫步路線,你有何推薦?

王慧敏:上海有不少白玉蘭樹見証了城市的發展與變遷,很適合作為打卡地(具體介紹詳見“鏈接”)。不過,白玉蘭花期終究有限,考慮到盡可能延長觀賞周期,近年來,有關單位和部門有意識地加大了白玉蘭種植推廣力度。比如,辰山植物園選育國內外100多個玉蘭屬優質品種,市園科院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白玉蘭新品種,市民可以擇期前往觀賞。

事實上,城市白玉蘭主題漫步真正的發現者和設計者是廣大市民,今年龍華寺白玉蘭、上音附中白玉蘭的火爆出圈便是例証。

鏈接

通過這朵花 讀懂這座城

從“棉花之城”

到“玉蘭之城”

在上海歷史上先后有兩次市花評選。第一次評選市花是在1929年,當時上海是全國最大的棉紡織中心,最具紡織特色的棉花高票當選為上海市花。第二次評選是在1983年,正值上海對外開放,象征創新精神的白玉蘭力壓群芳,當選上海市花。

兩次市花評選顯現了不同時代上海市民崇尚的生活態度和價值取向。

棉花當選上海市花后,《申報》《新聞報》等滬上各大報紙紛紛刊文,認為“棉之花雖不能算美觀,而棉在植物中卻是最切實用的,不但為人生所必須,並且佔著中國實業上的重要位置,上海四鄉,產棉又很多,以棉為市花,正所以表示崇實黜華,挽回浮靡之習,正是十分佳妙”。

作為改革開放的時代產物,白玉蘭的當選則愈發彰顯上海對“創新”的注重。1986年9月2日,在上海市園林管理局向上海市人民政府提交的《關於推薦本市市花的報告》中,論証了白玉蘭為市花的4個理由,其中之一是“白玉蘭是本市春天開花最早的一種花樹,先開花、后發葉,它帶來春天的氣息,象征朝氣蓬勃,熱情奔放”。

時任上海市園林管理局局長、園林專家吳振千曾撰文概括了白玉蘭代表的精神品格:“白玉蘭冒寒迎春,開花特別早,代表敢於冒風險、勇為人先的創新精神﹔白玉蘭的花朵生於枝頂,開花時朵朵向上,代表廣大人民意氣風發、奮發向上的時代風貌,不怕困難、永遠進取的積極精神﹔白玉蘭花色潔白,高雅、純潔,是清廉的象征,代表了反腐倡廉的潔身自好精神。”

白玉蘭當選上海市市花30多年來,其承載上海城市精神品格的特質得到廣泛認同,並在上海城市風貌建設、文化藝術評獎、對外友好交往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

作為城市最高榮譽,上海設立了由上海市市長親自頒獎的“白玉蘭榮譽獎”和“白玉蘭紀念獎”,表彰在上海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作出積極貢獻的外國專家和友人﹔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和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享譽文化藝術界,表彰德藝雙馨的優秀藝術家﹔上海的醫療衛生、體育、教育、科技等各行各業都有以“白玉蘭”命名的榮譽獎項﹔代表城市建設中最高質量的建筑工程“白玉蘭獎”,體現上海城市建設對品質的追求。

作為城市最佳形象,大到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旗忠網球場等標志性建筑,小到道路標識、窨井蓋、外事接待的餐具和杯墊,都採用了市花白玉蘭的設計元素﹔在上海高規格大型節事活動中,白玉蘭形象標識成為“標配”,活躍在世博會、進博會等國際盛會﹔在國慶70周年的天安門廣場亮相的上海彩車,以白玉蘭為造型,車上身著白玉蘭旗袍的“七仙子”成為一道亮麗風景。

這些白玉蘭

見証上海的發展

目前,上海擁有白玉蘭名木2株、古樹后續資源(樹齡在80歲以上100歲以下的樹木)8株。

“最年長的白玉蘭”位於青浦區練塘鎮陳雲紀念館。這株百年古樹高8.7米,冠徑約3米,枝繁葉茂,佔據了20平方米的天井。盛開時,宛如一樹玉蝶向著藍天振翅欲飛。

“最友好的白玉蘭”位於西郊賓館逸興亭。2006年6月,上海合作組織峰會期間,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共同栽下這株象征友誼的白玉蘭。朵朵白玉蘭花像潔白無瑕的玉鈴在風中搖曳,播撒著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之音。

“最繁茂的白玉蘭”位於崇明區堡鎮上棉三十五廠原址。這裡曾經是崇明最早和規模最大的地方企業,當年機器轟鳴、紗錠飛轉,直到本世紀初因產業結構調整而沉寂。見証過本地工業發展的潮起潮落,如今這株白玉蘭又見証著崇明向世界級生態島轉型躍遷。

“最有活力的白玉蘭群落”位於人民廣場。2000年,人民廣場區域綠化改造,在復綠大道、中央噴水池旁綠地、人民公園共種植了221株白玉蘭,后期又搭配種植紫玉蘭、廣玉蘭等玉蘭品種,形成上海市中心最大的白玉蘭景觀群落,展現著這座城市的勃勃生機。

(柳森 綜合整理)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