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要聞

國風國色如何“破圈”?在“上海之春”找答案

2024年04月08日09:45 | 來源:解放網
小字號

中西交流、古今融合,與前沿科技碰撞,以創新表達全球圈粉

國風國色如何“破圈”?在“上海之春”找答案

清明小長假的最后一天,全網擁有300萬粉絲的自得琴社在YOUNG劇場舉行了一場見面會。樂手們演繹了江南絲竹新國風樂集《江南好》中的新曲。他們即將在第39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首演這台全新創排的音樂會,身著明代復原服飾,用14首原創國風音樂重塑江南理想之境。

今年的“上海之春”涌現出不少深受年輕人喜愛的國風作品,滿目中國色彩交織,耳畔絲竹之聲不絕。一直走在海派民樂創新之路上的上海民族樂團,這次要邁出更大膽的一步——首演國樂與AI音樂會《零·壹︱中國色》。中國香港編舞家錢秀蓮的《和春之祭共舞》、上海歌舞團的“海上聲韻”海派紅樓夢主題音樂會等也將上演。

國風國色如何與前沿科技碰撞,贏得年輕人喜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何通過創新表達在全世界“圈粉”?在“上海之春”的舞台上,也許可以找到答案。

繼承優秀傳統文化適應當代年輕人審美

十年前,唐彬、蔡珊、朱裡鉞三位痴迷古琴的年輕人,在上海一個隻有二三十平方米的弄堂小房間裡創立了自得琴社。“當時的想法很簡單,只是給自己找一個可以彈彈琴、喝喝茶的地方。”自得琴社社長朱裡鉞回憶。

沒想到,十年后,自得琴社在海外視頻社交平台擁有70萬粉絲,播放量過億。全世界觀眾通過他們的視頻,了解中國古典音樂文化,想象中國古人風雅閑適的生活方式。

3月22日至24日,成立十年的自得琴社實現走出國門的小目標。“琴為何物·唐·孤煙直”馬來西亞專場音樂會在吉隆坡連演四場,吸引了2000多名觀眾觀看。除古琴、古箏、琵琶傳統獨奏外,他們還帶來《涼疆》《破陣》《葡萄仙子》等原創器樂合奏曲目。樂手們全部身著中國唐代傳統服飾,沉浸式表演將觀眾一秒拉回大唐。

“第一次走出國門,沒想到當地有那麼多觀眾喜歡我們的音樂。”朱裡鉞告訴記者。除了演出,樂手們還去了當地中學,為華樂團的小樂手們上課,包括大鼓、古琴、古箏、中阮、琵琶、笛子等樂器。

自得琴社的走紅並非一蹴而就。“創立之初,來琴社學琴的都是中老年人,這讓我產生危機感。如果不引起年輕人關注,古琴行業就太沉悶了。”自得琴社藝術總監唐彬說。曾從事電影行業的他開始和小伙伴們一邊教古琴,一邊嘗試制作關於古琴的短視頻。幾年摸索,自得琴社終於在2019年“火”了,他們身著古代服飾演繹的《長安十二時辰幻想曲》《哆啦A夢》《空山鳥語》等作品,憑借好玩的形式、精良的制作贏得年輕人喜愛。在海外視頻網站上,他們收獲了來自美國、俄羅斯、法國、克羅地亞、巴西、日本等許多國家的粉絲。

朱裡鉞深知,自得琴社的走紅,離不開年輕人文化自信的增強以及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但他明白,流量是一把雙刃劍。“不能沒有流量,但也不能為了博人眼球,無底線迎合。我們把觀眾當作朋友,有責任為他們提供高質量的內容。這樣,流量才會長久,才能轉化成真正的價值。”正是這樣清醒的認知,讓自得琴社過去幾年堅持在原創作品上下功夫。“天真自得”“琴為何物”“新不異舊”系列音樂會反復打磨,走向全國各地,線上流量實實在在轉化為線下票房。

即將亮相“上海之春”的新作《江南好》,圍繞國家非遺“江南絲竹”,以一日晨昏時間為序,展現一位明代太倉學人的視角與生活軌跡。音樂會融合了《四合如意》《行街》《歡樂歌》《老三六》等代表性的江南絲竹曲目風格,新編14首作品,降低江南絲竹的欣賞門檻,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生。

《江南好》的造型十分考究,由同樣誕生在民間的中國裝束復原團隊負責。他們圍繞明代士人階級男女復原裝束,並根據每位樂手的角色特征,選用道袍、豎領、披風、比甲、曳撒、雲肩等款式,量身定制,並在印染繡花部分融入竹子、鬆鶴等代表士人氣節的紋樣。在自得琴社發布的《江南好》預告片中,樂手們身著精美服飾撫琴弄弦、吹奏擊鼓,每一幀都美得如同畫卷。有網友感嘆:“在演奏中,看到了大明的江南生活,令人神往。”

過去幾年,自得琴社從一個鬆散的業余愛好者團體,向專業化、規范化轉型。其間,遇到過不少困難,所幸,這群年輕人一直在學習、在積累、在創新。“沒有人可以預測未來,唯有不斷適應變化。”朱裡鉞說,“從‘上海之春’出發,自得琴社的下一個十年,希望能成為一個具有國際視野的團隊,繼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適應當代年輕人的審美,創作出全世界都能欣賞、能共情的作品。”

新人新作的實驗田攜手AI探尋無限可能

有著60多年歷史的“上海之春”如何保持活力?答案是,它一直是新人新作的“實驗田”。

今年“上海之春”,上海民族樂團與騰訊音樂娛樂集團合作推出的國樂與AI音樂會《零·壹︱中國色》還未上演就引發熱議:AI能給創作帶來真正的助力,還是只是吸引聽眾的噱頭?AI未來會替代作曲家嗎?

一個多月前,記者曾帶著疑問走進上海民族樂團排練廳,聆聽《零·壹︱中國色》的排練。當時,許多演奏家剛剛拿到AI創作的樂譜。看著手中AI創作的笙重奏作品《東方既白》第一稿,上海民族樂團笙聲部首席趙臻並不十分滿意。“我最直接的感受是缺少中國韻味,更像是為管風琴創作的。”通過向AI提出新的指令,幾番修改后,曲目大變樣,令趙臻嘆服。“也許是因為AI作曲不受傳統作曲手法固有框架的影響,更為自由,所以我們在樂曲中感受到一些不太常規的表達,比如以前沒有觸碰過的節奏或旋律,也給我們的音樂表達帶來啟發。”

AI交出的第一稿作業,也有令人驚喜的高分作品。為阮創作的《菡萏》,第一次合排就給了上海民族樂團團長羅小慈極大的信心,“乍聽起來有點呆萌,沒有人類作曲家寫得那麼復雜,但有爵士曲風,讓人耳目一新”。

樂團阮演奏家唐一雯說:“本來以為AI寫出來會比較天馬行空,沒想到演奏起來還挺順手,也很容易二度創作,給我們很大的施展空間。”不過,唐一雯希望能增加《菡萏》的復雜性和技術難度,讓這部作品更具藝術性和挑戰性。

《零·壹︱中國色》的創作由騰訊音樂旗下AI音視頻研究實驗室——天琴實驗室的音樂生成大模型助力。在AIGC領域,相比古典、流行、搖滾等曲風,民樂是一個全新的音樂類型。此前因曲庫有限,AI並未完全掌握民樂創作的能力,《零·壹︱中國色》的創作將在這一領域有所突破。

創新難免會遇到困境。《零·壹︱中國色》的創排過程,經歷許多次反復,上海民族樂團的演奏家們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在人與AI共創中,探尋樂曲的無限可能與最佳處理。在樂團大大小小的排練廳、休息室,記者看到演奏家們分為不同創排小組交流討論的身影。為了更好地展現民族樂器的個性,演奏家們在二度創作中不斷迸發靈感、拓寬想象。上海民族樂團笛簫演奏家趙韻夢說:“我相信《零·壹︱中國色》是一個嶄新的開始,它會逐漸走向成熟。”

《零·壹︱中國色》4月13日、14日將在1862時尚藝術中心首演。它最終的呈現究竟會是什麼樣?觀眾會不會對AI創作的作品產生共情?

首演前,羅小慈依然沒有答案。但她知道,從《海上生民樂》《冬日彩虹》《雲之上》到《零·壹︱中國色》,海派民樂的探索和創新不能止步。“我們回避不了人工智能對人類生活的包裹和影響,也很難想象未來會走向哪裡,何不嘗試往前走一步。在上海這座海納百川、追求卓越的創新之城,文藝工作者唯有擁抱這春意盎然的新時代,以包容開放的姿態,去創新,去突破,去尋找答案。”

經典曲目現代審美情感共鳴與精神共振

“如果對自己國家文化認識不深的話,很容易就會被西方的舞蹈文化侵蝕,沒有了自己的靈魂。”中國香港編舞家錢秀蓮說。4月5日、6日,錢秀蓮舞蹈團《和春之祭共舞》在上海國際舞蹈中心劇場上演。

錢秀蓮是香港第一代現代舞編舞家,曾在北京研習中國舞,也曾在紐約深造現代舞。五十多年來,她經歷了尋根、探索、實驗、再探索的過程,形成舞蹈與武術的結合,獨具個人風格的“當代中國文化舞蹈”。她把一個個中國元素匯聚起來,連接成一條條闡述東方文化的故事線娓娓道來,在東西方舞蹈藝術的碰撞中展現傳統文化的新面貌。

《和春之祭共舞》上半場《和—舞畫道》中,錢秀蓮融入香港設計師、畫家靳埭強50多年來創作的水墨畫素材。靳埭強的作品多取材於中國山水畫,他巧妙地將潑墨山水畫、書法設計與現代藝術糅合,在行雲流水、峰回路轉間產生一種獨有的韻律感。下半場《和春之祭共舞》也有異曲同工之妙,錢秀蓮引用中醫經脈理念,從太極、推手、散打的身體運動方式,以及鬆、雲山、飛瀑等自然意象中汲取編舞靈感。在東方意韻中,錢秀蓮還融入西洋樂章——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舞美設計運用多媒體科技,如燈光、投影、影像等,為觀眾打造夢幻般的舞台空間。

作品最后,錢秀蓮引導舞者和觀眾一起演繹太極舞,引導觀眾反思在宇宙中天、地、人之間的關系,在動與靜中尋求身與心的平衡,體會中華文化所蘊含的深刻內涵,感受世界的和諧共融。

3月29日晚在蘭心大戲院首演的上海歌舞團“海上聲韻”——海派紅樓夢主題音樂會,同樣可以看見創作者對中外交流、古今交融的探索。

1987年,根據曹雪芹名著改編的電視劇《紅樓夢》掀起熱潮,劇中插曲《葬花吟》《枉凝眉》《紅豆曲》《嘆香菱》等隨之走紅。對這些被演繹過無數次的經典曲目,“海上聲韻”——海派紅樓夢主題音樂會在器樂編配及演唱形式上有了創新突破。

作為第39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主體演出之一,“海上聲韻”——海派紅樓夢主題音樂會採用室內樂的編配形式對紅樓夢經典曲目重新演繹,來自上海歌舞團的11位青年聲樂演員採用多聲部混聲合唱、阿卡貝拉、單人獨唱等不同演唱形式,將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的美學精髓與上海獨有的江南韻味、國際化審美追求結合在一起。

“海上聲韻”——海派紅樓夢主題音樂會在“上海之春”演出三場,贏得許多年輕觀眾的喜愛,隨后還將走進復旦大學、華東政法大學等,接受更多年輕觀眾的檢驗。

上海歌舞團團長王延說:“近年來,上海歌舞團積極推進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室內樂精致的風格與海派文化有高契合度,用海派室內樂形式演繹傳統民族經典,為《紅樓夢》經典曲目賦予現代審美內涵,使得傳統優秀作品再次煥發光彩。”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愛好者,“95后”觀眾趙悅為今年“上海之春”列了一個心願清單。除了上海歌舞團“海上聲韻”——海派紅樓夢主題音樂會,她還打算跟朋友去看廣州歌舞劇院舞劇《醒·獅》、“方錦龍和他的弟子們”國潮音樂會。“作為在互聯網時代長大的年輕人,我們看過世界之后,才重新認識自己。我覺得真正好的作品,是可以和我們產生情感共鳴與精神共振的作品,它會喚醒我們的基因,重塑我們的日常審美。”(記者 吳桐)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