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寶山這裡喚醒鄉村資源,讓村民幸福感滿滿

2024年04月08日15:29 |
小字號

天平村位於寶山區羅店鎮東北翼,緊鄰羅店工業園區。近年來,依托良好的生態資源稟賦與獨特的區位優勢,天平村村級集體經濟不斷壯大,優勢產業集聚,成為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億元村。

鄉村經濟得以快速發展,離不開鎮村兩級政府積極統籌,將閑置宅基地和農房盤活利用與“筑巢引鳳”吸引人才入駐相結合,以提前規劃、個性化打造的方式集聚閑置農房打造“人才公寓”,在留住優質產業、壯大集體經濟的同時也讓當地村民有了更高、更穩定的收入。

圖片

規劃在前 “筑巢引鳳”

坡屋頂、青瓦、白牆,配合中國傳統特色的門窗樣式,建筑風格簡潔明快……在比鄰羅店古鎮的“天舒苑”內,一幢幢三層高的聯排小洋房整齊排列,散發著古朴韻味。社區式封閉管理、進門需要人臉識別,公共區域裝有高清探頭,電瓶車集中充電等裝備又讓這裡充滿著現代氣息。這裡是天平村村民集中居住后統一建設的新家,也是羅店工業園區部分白領居住的地方。

由於歷史原因,40年前的羅店鎮已實行集中居住,各村以生產隊為單位,蓋起了一排五戶十間的“兵營式住房”,磚木構造大多破舊不堪,存在很大安全隱患。為了改善村民的居住環境,2014年10月,天平村申家樓39戶率先啟動項目試點工程,開啟了農村“兵營式”危房改造的村民自建、政府配套的“羅店模式”。隨著第二批改造試點建設,“天舒苑”於2019年建造完成。

在第一批改造試點村民逐步入住后,天平村兩委班子便發現了農民房閑置導致村民無序出租可能會帶來潛在消防、治安隱患。恰逢羅店工業園區轉型為“北上海生物醫藥產業園”核心區,導入了大量生物醫藥企業,人才住房需求旺盛。於是,羅店鎮嘗試租賃一批農民閑置的宅基地房屋打造農村人才公寓“樣板房”的想法應運而生。

於是,天平村以“村民自建、政府配套”為模式,在建設初期廣泛征詢村民意見,以“一房一方案”的建設理念,將房屋格局交由村民自主規劃設計,通過增設門洞等方式,將出租區與自住區做合理分隔劃分,既能保障村民個人居住的私密需求,也能規劃出供人才居住的規劃區,增加一筆租金收益。

圖片

“以一棟樓9間房為例,村民在建設初期就要想好自留幾間房作臥室和客廳,有多少房間可以空出來出租,是把一樓租出去還是三樓出租?租客出入口開在哪一面?”天平村黨支部書記嚴雲龍說,村委會率先對每一戶村民上門排摸,建立台賬,做到掌握全、底數清,再與施工方溝通每一棟樓房的個性化需求,之后將房間數匯總后與園區對接,由園區先全盤租下后,然后根據企業需求分配到個人。

村民隻需要按照統一標准對房間進行必要裝修,剩下的出租管理全都由村對接園區負責。由園區參與合作的人才公寓項目,能夠確保村民閑置房屋不會存在“空窗期”,租金以每月40元/平方米計算,五年一簽、每季度租金准時到賬,讓這裡的村民“旱澇保收”無后顧之憂。

“人才公寓”讓人才安居,規范農房出租管理的同時,還探索出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新路徑。多年的和諧相處,讓這裡的村民與租戶儼然成為一家人。租戶與村民共建了微信群,轉讓閑置物品、對接團購、社區管理等問題都可以在群裡溝通,社區內處處洋溢著相互理解、互幫互助的溫馨氛圍。

閑置農房變身文化空間

在天平村,閑置農房除了可以變身成為讓村民錢袋子鼓起來的“人才公寓”,還可以打造成為帶給村民“美的享受”的文化空間,讓村民的精神需求得到滿足。

在村委會旁,有這樣一個院子,裡面有供村民休息的六角亭、豐富的運動器材,還有一座文化氣息濃郁的“中國風”小樓——“眾文空間”。百余平方米的空間被分成書畫空間、睦鄰空間、非遺空間等區域。在入口的書畫空間,時不時能看到村民在這裡揮毫潑墨、水墨成畫。這裡定期向村民開展書法及繪畫培訓、公益講堂等各類文化活動,讓村民走進中國畫的美育藝術世界。

圖片

這裡原是村裡老書記的家宅,后因無人居住,於2018年天平村建設“美麗鄉村”時以老舊房屋進行統一回收。此后,老宅也經過回收重建成為補充公共文化服務空間資源。在羅店鎮打造鄉村公共空間時,對這處老宅進行了整體設計與功能改造,把它變成了可供居民開展文化活動的眾文空間,推動鄉村文化振興。

在羅店鎮政府的牽線搭橋下,畫家李新衛的畫室也入駐到天平村,為鄉村增添精神文明建設的新陣地。如今,這裡還陳列著不少李新衛以天平村鄉村振興為題材創作的繪畫作品以及文創產品,比如以採摘季天平村的火龍果和葡萄為主題的折扇畫面等,通過另一種方式向走進這裡的人們展示了天平村鄉村振興后的繁榮景象。

“文化空間的打造能滿足村民精神文明的需求,充實村民生活,從而提升村民幸福感,是鄉村振興不可或缺的要素。”嚴雲龍說。

(來源:上海寶山)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