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居民幸福感“原地升級”,這處“城市死角”變身“生境花園”→

2024年03月05日16:04 |
小字號

寶山區張廟街道泗塘三村居民區以黨建賦能社區治理為抓手,通過“美好社區 先鋒行動”引領,將“城市死角”打造提升為“生境花園”,構筑社區治理大融合新格局,開辟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新途徑,有效提升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泗塘三村小區始建於1985年,是一個典型的老舊小區,轄區面積10.2萬平方米,常住人口4879人,現有黨員246人。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步伐加快,外來人口逐年遞增,各類社會群體需求、訴求呈現多樣性,新老矛盾交織疊加,群眾的需求日益提高,老舊小區在基層治理中面臨著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熱情不高、公共設施配套不足、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治理的深度、廣度不足等現實難題,很多矛盾糾紛得不到妥善解決,居民對小區全方位系統治理呼聲強烈。

針對這些現實問題,張廟街道泗塘三村居民區積極探索創新以“黨建+”為引領的小區治理機制,把黨組織觸角延伸到小區末端,充分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構建了“黨建引領、黨員示范、業主自治、社會參與”的小區治理新模式,探索出一條契合超大城市實際的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新路子。

突出居民主體共商共治解民憂

張廟街道泗塘三村黨總支堅持以黨組織公轉力帶動居民群眾自轉,讓居民由配角變主角,通過線上線下聯動,充分激發居民主人翁意識。

建立機制,確保協商規范,促使有制可依。制定《泗塘三村協商議事決策工作制度》等協商制度,對協商職責、協商流程、協商議事規則等內容進行細化,用制度規范協商程序。同時,按照“小事、大事、難事”對議題進行分流,小事樓棟議、大事網格議、難事小區議,有效推進社區協商議事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

搭建平台,暢通協商渠道,促使有地可商。積極暢通居民通過民主協商參與社區事務的渠道,確保每個地方皆有民主議事協商的場地,在黨組織引領下,分別搭建起“1個小區議事廳—3個網格議事亭—31個樓棟議事點”三級協商議事平台,初步形成了小區全覆蓋的民主議事架構,促使居民有地可商,實現居民面對面溝通、“零距離”協商。

組建隊伍,增強協商能力,促使有人會商。社區民主議事協商關鍵在於協商,落腳點在於事,持續發展在於人。居民區積極採取實地走訪問賢、自薦、他人引薦,最后由黨組織決定產生小區議事組織的召集人等議事骨干。同時,依托街道“增能工作坊”,對議事協商骨干開展專業培訓,有效提升了隊伍的溝通協調、分工配合能力,促使有人會商。

圖片

打造“生境花園”常態長效聚合力

針對小區公共設施配套不全、公共服務資源不足的問題,張廟街道泗塘三村居民區以失管高壓綠地空間改造為抓手,積極引進四葉草堂等專業第三方社會組織,因地制宜地建設小區“生態客廳”,通過動員居民提、引導居民議、攜手多方行,著力形成共謀、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圍。

動員居民提。針對社區居民“不會提、不願提”的情況,居民區廣泛通過海報、展架、社區通等多種形式,在社區進行社區民主議事協商宣傳,營造良好的意見收集氛圍,讓居民了解“為什麼要收集建議、為什麼要讓居民參與協商”,從認知上促進居民主人翁意識的覺醒。

引導居民議。針對居民提出的意見建議,居民區積極採取線下同居民代表商議,線上向全體居民反饋的方式,充分協商,做到聽清民意、聽盡民意、聽懂民意。同時依托非正式溝通和焦點訪談,對居民表達的設計方案中存在的滿意和不滿意內容,進行澄清和調和,並最終形成讓各方都滿意的設計方案。

攜手多方行。在長效機制上,一方面積極挖掘社區自身潛力,通過社區通招募“愛綠達人”,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以老黨員帶領的自治小組,用“老帶新”的模式,激發居民自治動能﹔另一方面,積極爭取共建單位支持,根據小區“老帶小”人群較多的特性,與共建單位紅星小學聯合建設學生實踐基地,利用“生境花園”開展各類“小手牽大手”活動,讓大家一起參與到社區活動中。

圖片

與共建單位紅星小學開展結對共治行動

推行結對共建共治共享強治理

針對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治理的深度、廣度不足的問題,張廟街道泗塘三村黨總支堅持不斷拓寬區域化黨建“朋友圈”,通過“組織相加、工作相融、黨建引領、共建共享”,圍繞組織共建、基層治理、供需對接等領域開展形式多樣的共建活動,推動成員單位在更寬領域、更深層次融入基層治理與地區發展,促使基層黨組織由“單兵突進”向“整體提升”轉變。

健全議事機制。針對業主、物業矛盾突出問題,建立“紅色議事會”“固定說事日”等制度。“紅色議事會”每周至少召開1次,黨總支牽頭召集業委會、物業負責人和部分居民代表協商議事,先后召開議事會42次,解決問題64個﹔“固定說事日”每月7日召開,邀請黨員和居民代表說事議事,提出意見建議。實施兩項制度后,居民的“12345”熱線投訴率下降了90%,小區物業繳費率由26%提升至90%。

拓寬治理渠道。健全社區“大黨委”制度,吸納轄區駐地單位、“雙報到”單位黨組織負責人擔任社區“大黨委”兼職委員。紅星小學、泗塘派出所、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3家駐地單位主動參與社區治理,開展各類便民服務百余次,協調解決居民急難愁盼問題75個。

豐富治理元素。加強公益慈善、糾紛調解、鄰裡互助等各類專業性社會組織的引進培育,先后引進5家專業化社會組織、自行孵化7個群眾自治組織。發揮在職黨員、居民代表等在社區治理中的作用,成立黨員先鋒、文明新風、退役軍人等志願者隊伍,組織幫困解難、醫保咨詢等志願服務活動50余次,進一步豐富了社區的服務供給,提升了社區治理服務水平。

圖片

組織社區居民在“生境花園”開展志願活動

成效與反響

通過“黨建+”引領,強化了黨組織組織力,鞏固了黨組織在城市的執政根基。基層治理存在堵點、痛點,關鍵是基層黨組織覆蓋出現盲點、卡點。張廟街道泗塘三村居民區聚焦城市的細胞單元,把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由社區延伸到樓棟、拓展到群眾“家門口”,有效將小區中的黨員,特別是在職黨員、離退休黨員更好地凝聚在一起,通過“家門口”的黨支部和身邊的黨員,進一步拓展黨組織的政治影響力,提升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

通過“黨建+”引領,激發了多元參與活力,提升了基層治理現代化水平。在城市基層黨建推進過程中,張廟街道泗塘三村居民區黨組織“軸心”運轉高效,將過去黨組織、在職黨員的關系從“兩張皮”變為“一條心”,社區黨組織引領條塊發力凝心聚力,解決了較多過去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問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辦不了的大事,形成了人人有責、人人負責、人人享有的治理共同體、生活共同體、行動共同體和價值共同體。

通過“黨建+”引領,優化了精准服務供給,滿足了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衡量基層黨建好不好,人民群眾最有發言權。張廟街道泗塘三村居民區把居民滿意程度作為衡量社區服務工作成功與否的唯一標准,緊緊圍繞民訴民求,詢民情、知民意、供民需、解民急,以全生命周期理念做足精准精細文章,以全科式服務辦好為民惠民實事,讓人民群眾獲得感更有成色、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來源:上海寶山)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