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楊浦如何讓年味成為“生活至味”?

2024年02月23日16:21 |
小字號

猜謎、賞燈、吃湯圓,中國年的“壓軸大戲”——元宵節即將來臨。喜至慶來,年味,作為人生百味中最為濃郁、熱鬧的一味,不因春節的結束而消失,反而在日常生活中愈發回味綿長,傳遞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以及春回大地的訊息。

圖片

“楊柳輕拂龍年瑞,浦江奔騰展宏圖”,2024年楊浦區春聯作品展上,這幅春聯以“楊浦”二字藏頭,表達了書法家對楊浦新年新氣象的無限祝福。人民城市新實踐,建設習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實踐地,新的一年,楊浦如何讓“生活至味”更加紅火、暖心?

文化與商業創新融合,年味越品越“上頭”

幾隻老式黃銅壁燈、一台“有年頭”的“黃包車”、一座“鴻翔時裝店”的門頭……龍年新春,市民徐女士與好友在旗袍展上“夢回老上海”,過了一個“懷舊年”。這場“一襲旗袍 一夢芳華”展覽,由上海紫荊廣場與上海紡織博物館聯合舉辦。徐女士與好友流連其中,和展出的旗袍、老物件留下了不少合影。“旗袍一直有它獨特的風情,這裡的每一件旗袍都有故事,讓你能想象出穿著它們的人怎樣講話、怎樣走路。來這裡逛了一圈,不舍得走,實在是太美了!”徐女士說。

圖片

說起上海女子的搖曳生姿,必定繞不開旗袍。承載著海派文化的海派旗袍,糅合了中國傳統服飾元素和西方近代服飾文化,在《阮玲玉》《花樣年華》等影視作品中火了一次又一次,不同材質、不同花色,“自帶”不同風韻,彰顯出敢於沖破束縛、追求獨立的女性精神。

兼具中式平面剪裁的平直肩線和西式立體剪裁的胸省,腰部通過側縫收緊,修身適體,絲質面料軟糯輕薄……本次展覽的“領銜主演”是兩件落肩無袖印花旗袍。二者在花色上分別選擇了黃底花型條紋和藍底花葉紋,用色大膽,頗有夏日的輕快明亮之感,遠遠觀之,仿佛微風拂面。

圖片

這兩件是上世紀40年代海派旗袍的典型代表。旗袍的主人劉榮曾和姐姐劉慶曾出自名門,家族顯赫。姐妹倆過去同在上海劇協工作,人稱“大劉”“小劉”,她們的曾祖父是晚清重臣劉秉璋,祖父劉晦之是著名銀行家、收藏家。

“以前不知道這些往事,現在不僅讀到了她們的故事,還欣賞了劉榮曾穿過的服裝,就好像目睹見証了她的一段生活。名門閨秀的日常,在我們眼前栩栩如生。”市民韓女士觀展后感慨道。

圖片

在一件件旗袍中感知其主人的生活,讀懂流轉於歲月間的故事和記憶,年味、文化味越品越“上頭”,過年的“后勁”將在元宵節進一步迸發。

一邊是店員手上動作不停,一邊是鍋裡熱氣蒸騰,香氣四溢,2月20日中午,位於第一食品楊浦店三樓的七寶老街湯團店內已經忙活開了。

圖片

市民陳女士在附近吃午飯,逛到這裡就忍不住買了兩盒生湯團。“買了一盒豆沙餡的、一盒鮮肉餡的,家裡人還是喜歡吃這種傳統口味。七寶老街又是吃了很多年的老牌子,我們比較信賴。”

張存芳已經在店裡包了5年湯團,經驗豐富。她說,這幾天門店10點開門,自己8點前就開始准備了,揉面團、制餡料,邊包邊煮邊賣,從早忙到晚,已成習慣。“再過兩天,生意還會更好。”

圖片

當天,市民顧先生點了兩隻鮮肉湯團作為餐前點心,現場開吃。“元宵節快到了,我們上海人總要吃幾個湯團,不吃就沒有節日氛圍。等下我還打算帶點生的回去,這樣家裡也省得做了。”

“按往年慣例,正月十二到正月十五這幾天的生意都會爆火,每天一大早,客人就要排到樓梯口,每人都買幾十隻。尤其在元宵節當日,我們好幾個師傅一起上崗,凌晨2點就要來上班,一天營業額有好幾萬元。”張存芳笑著說。

圖片

在第一食品一樓,七寶老街湯團店還擺了一個小推車,專門售賣生湯團,有芝麻餡、鮮肉餡兩種,均為當日現制現售,方便市民採購。

“今年我們從2月10日起在樓下擺攤,因為元宵節前生意太好,所以延伸一個攤位。現在這個小推車的單日營業額在2000元到4000元不等,再過兩天,就要翻倍了。元宵節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大家都要吃湯團的。”營業員黃細紅介紹。

圖片

文化是城市的“流量入口”。電視劇《繁花》火爆熒屏,激發了市民對於“上海老辰光”的“追尋”。年味滿滿的文化“大餐”集聚人氣,“懷舊消費”興起,無疑是文化自信的一種“具象表現”。

2024年,楊浦促進文體旅商融合,堅持以文帶旅、以體興商、以商成文,促進“文化+商業”的融合創新,為探索新的演藝空間、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供推動力,以“文化+”賦能轉型升級,為更多市民群眾提供多元文化服務,再以公共文化服務激活商圈新動能,促進文旅新消費在新的一年“龍騰虎躍”。

城區的變遷發展,在日益增強的文化認同中愈發“立體”起來

“楊柳輕拂龍年瑞,浦江奔騰展宏圖”,春聯以“楊浦”二字藏頭,表達了書法家對楊浦新年新氣象的無限祝福……在市民施女士看來,“沒有春聯就沒有年味。”龍年新春,她在楊浦區文化館的春聯作品展上感受著濃濃的楊浦年味。“這裡展示的春聯都寫得很好,涵蓋了楷體、隸書、行書等多種字體,不同的書法家還有不同的風格,我尤其喜歡行書,筆鋒有力、字體俊秀,讓我大開眼界。”施女士說。

圖片

楊浦區春聯文化節發起於2002年,是楊浦群文活動的一張名片。22年的時間,楊浦的變遷、發展在書法家們的筆下鋪展開來。

時過境遷,城市更新蓬勃開展,社區面貌日新月異。“懷舊風”吹到社區,化為居民對於青年時代或者童年的回味,以及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期許。

大排長龍的老式糧店、計劃經濟時代家家戶戶少不了的布票……長海路街道圖書館翔殷路館的門前,老上海風情的主題展板在走廊裡一字排開,長海路社區居民陳女士一邊觀展,一邊告訴記者,“以前在糧店買米,我們每個去打米的人都要自備米袋,憑糧票排隊稱分量。等買好米,再吭哧吭哧扛回家。很辛苦,但也很快樂。現在看到這個展覽,以前的記憶都回來了。”

圖片

龍年新春,長海路街道圖書館舉辦了一場“探尋記憶鄉愁 品味海派風情”——上海老物件與上海風情館藏書籍主題展覽,通過老物件、老照片、舊時藏書等,讓居民們過一個老上海的懷舊年。

巴掌大的方盒磁帶,老式印花毛巾、床單,數本記錄著上海歷史文化的書籍……圖書館內部,還有一場實物展正在進行,成為居民“走進”老上海的窗口。

圖片

居民邢女士在一張地圖前駐足良久,這是一張20世紀初的“上海縣境全圖”。圖上以細膩的筆觸,勾勒出了上海曾經的面貌,附注“黃浦潮候四時表”,列明黃浦江潮汐時辰以供參考。

邢女士是土生土長的“長海人”,在圖書館開啟一場“懷舊之旅”,與老物件“親密接觸”,令她感觸頗深:“兒時,腳下這片土地還叫做‘五角場鄉’,大農田一片接著一片,誰能想到幾十年來經濟騰飛,鄉村變城市、村民變居民,‘五角場鄉’逐步發展為長海路街道。”

圖片

上海,既是國際大都市,又是歷史文化名城。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紅色文化在此水乳交融,形成了海納百川的城市品格。

了解過去、讀懂歷史,才能更有底氣地向著未來前行。“我們街道有近18萬居民,人口構成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當地村民轉變為城市居民的,所以他們對這裡的鄉土情結非常深厚。我們希望展示出上海人的老味道,吸引‘原住民’和新住戶都來這裡走一走、看一看,喚起‘原住民’對這片土地的記憶和鄉愁,增強新住戶對社區的認同感。”現場工作人員胡莉莉介紹。

“現在時代不同了,我們住上了樓房,過上了美好的退休生活,身邊的環境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在以前簡直不可想象。我們期盼在新的一年裡,祖國更加繁榮昌盛。”邢女士說。

睦鄰社區的“家之味”在更多居民的心裡“蒸蒸日上”

年味,也能成為樓道自治的一抹亮色。

“下筆時,要注意字與字間隔均勻”“快看,我的‘笑口常開’寫得好不好”……四平路街道九州公寓的小區活動室內,5位小朋友及其家長一人一張紅色挂簽,提筆揮毫,“心想事成”“年年有余”“吉祥如意”……一句句吉祥話在筆下“綻放”,飽含祝福與期許。

圖片

然而,寫書法只是第一步,布置、裝點公共樓道才是“最終目標”。居民們紛紛將親筆完成的紅色挂簽與雙色圓球、橘紅長龍等裝飾物一起布置在白色環保樹上。大家還用牆貼、紅燈籠、中國結等,裝點了整個入口大廳。

參加這樣的社區活動,10歲的余於飛樂在其中,“新奇又好玩。我寫了好幾張書法,還幫忙挂中國結,感覺自己也為小區貢獻了力量。現在樓道變得更美了,我很高興!”

圖片

九州公寓始建於上世紀90年代,佔地面積小,僅有2幢居民樓,共180戶居民。曾經,樓道內長期堆放雜物,環境臟亂不說,還存在安全隱患。為此,2019年起,鞍山一村第三居民區黨總支在轄區開啟樓道“微改造”,引導居民自治,不少樓道實現了華麗轉身,不僅變得干淨整潔,而且集多功能於一身。

圖片

如今,公共樓道已經成了居民們的“睦鄰客廳”,是鄰裡一家親的溫馨載體。“樓道漂亮了,我們進進出出看著,心裡也開心!”一位參與活動的居民表示,“看大家這樣忙前忙后,就感覺樓道也是我們家,鄰居們就像家裡人。”

樓道“微改造”的熱忱中,年味綿延不絕,睦鄰社區的“家之味”在更多居民的心裡“蒸蒸日上”。

(來源:上海楊浦)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