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程美華從事絲毯制作近50年——

經緯之間 技近乎道(工匠絕活)

黃曉慧 宗晨亮
2024年01月31日09:1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程美華在操作絲毯織機。
  金頌軍攝

  程美華創作的作品《年年有余》。
  受訪者供圖

  【絕活看點】

  從事中國傳統手工絲毯制作近50年,程美華在傳承中不斷創新,獨創的凹凸素配藝術新風格使絲毯圖案立起來、活起來,讓作品具有“軟浮雕”的藝術美感。她的一些作品被中國國家博物館、上海世博會等展示或收藏。2018年,她榮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上經線、挂經線、打底子……在上海市金山區金山絲毯廠,年近七旬的廠長程美華為記者示范手工絲毯制作的每個步驟,靈巧的雙手在織機上嫻熟穿線,時光仿佛都慢了下來……

  “8”字結,是一幅絲毯的“最小單元”。一整幅手工絲毯一般需要打上數十萬個“8”字結。而這僅僅是絲毯工藝流程的一部分。制成一幅絲毯需要經過12道工藝流程,包括設計、繪圖、點格、配色、晒色、染色、繞絲、編織、平毛、剪花、整修、檢驗等,平均耗時一年以上。

  20歲那年,程美華進入絲毯廠學手藝,之后就再也沒有離開過。長達近半個世紀的時光裡,她每天雷打不動地坐上手工織造機,一遍遍地練習打“8”字結:“編織技藝要堅持每天都練,才能技近乎道。”

  在程美華的指尖,中國手工絲毯有傳承,更有創新。傳統絲毯平坦如布,無法呈現豐富的層次。矢志求新求變的程美華,受到羊毛地毯的啟發:是否可以讓絲毯也立體起來?但是一上手,她就意識到絲毯的原料蠶絲和羊毛不是一回事:蠶絲不如羊毛容易裁剪,傳統織造技法難以讓蠶絲成形。

  前方無路,就自己開路。程美華先在原材料上進行革新,創造性地以柞蠶絲取代桑蠶絲制作絲毯﹔反復試驗証明,柞蠶絲不僅質地更富彈性,而且染色后更加艷麗。

  與此同時,程美華潛心研究新的編織技藝。“編”與“織”本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工藝,傳統絲毯採用的都是“織”的方式。程美華意識到,必須要將“編”的技藝融入絲毯,才能“捋順”蠶絲。於是,她重新當起了“學徒工”,從基礎開始研究走線方式。歷經近兩年的研究試驗,程美華終於探索出將編織融為一體的新工藝。回憶起這段經歷,程美華說:“我的創作理念是工藝品必須要獨一無二、盡善盡美。”

  新技術催生新風格。程美華在絲線編織的藝術世界裡,開創出凹凸素配藝術新風格,從此絲毯圖案立體起來、活潑起來,像“軟浮雕”一樣可以上牆了。她的藝術創作也進入了新的境界,開拓出更寬闊的視野。她將生靈草木、山山水水織入絲毯,在方丈之間淋漓表現氣象萬千的大美中華。

  2008年,程美華運用新技藝創作了《鯉魚跳龍門》,憨態可掬的鯉魚躍然毯上,富有層次感的魚鱗熠熠生輝,作品充滿著生機與活力。2010年,《鯉魚跳龍門》入選上海世博會收藏品,在世界舞台上“織”出了一片絢爛的色彩。

  “廠裡的設計師、編織工大多在50歲以上,怎樣才能讓年輕人學起來、把技藝傳下去?”從2018年開始,程美華將舊車間改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基地”及“社會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她還研發出“數碼可移動機台”,將原本2米多高的傳統機台微縮成一張A4紙大小,降低了絲毯技藝的門檻,讓中小學生等愛好者更方便地親近、體驗、學習絲毯編織的傳統技藝。

  《 人民日報 》( 2024年01月31日 06 版)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