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大江東︱上海兩會觀察:“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探路徑、疏堵點、育英才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黃曉慧 王文娟 巨雲鵬 馬作鵬
2024年01月26日10:11 |
小字號

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佔GDP4.4%,高新技術企業超過2.4萬家,三大先導產業規模達到1.6萬億元……在今年上海兩會上,代表委員們從市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這些數據,看到了上海強勁的創新活力。上海聚焦建設“五個中心”的重要使命,“以科技創新為引領”首當其沖,如何發揮好科技創新的引領功能,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是眾多代表委員心之所系的“國之大者”。

上海市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會場。王文娟攝

上海市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會場。王文娟攝

基礎研究要以目標和問題為導向,探索新型舉國體制的上海路徑

1月23日,上海市十六屆人大二次會議開幕,列席大會的上海市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所務委員惠利健拿到市政府工作報告后,仔細翻閱其中有關科創中心建設的內容。科學家和科技界別委員的身份,讓他不由得將目光首先鎖定在“基礎研究”“創新策源”等關鍵詞上。

“報告充分體現了上海近年來對基礎研究的高度重視,把科學家關心的問題都點出來了。”惠利健說,當讀到“上海光源二期、活細胞成像線站建成運行,磁-慣性約束聚變能源項目開工建設,數學與交叉學科研究院、科學智能研究院等高水平研究機構落戶”等內容時,自己感到欣喜而振奮:上海正以國家戰略性需求為導向,持續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厚植創新策源的土壤。

意欲增強科技創新的引領功能,就要注重科技創新的源頭——基礎研究。基礎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今年的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深化基礎研究先行區建設,聚焦前沿交叉領域開展高風險高價值研究。

報告中這部分內容引起了不少代表委員的矚目。“應當正視基礎研究的‘無用之用’,但決不能將其等同於‘漫無目的’,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一樣,要樹立目標導向、問題導向。”惠利健以他研究的細胞擴增技術為例,這項可用於細胞治療的技術蘊含著諸多生命科學問題,在實驗過程中,他們發現成年細胞擴增能力不如幼年細胞,但究竟是何原因,世界上至今還沒有科學家能解答。而這激發了惠利健課題組深究下去的興趣。

“這就是典型的在技術開發應用過程中發現了問題,然后帶著問題回到源頭的基礎研究去找原理。”惠利健認為,上海應在生命科學、材料化學等優勢學科,加大以產業中發現的問題為導向的基礎研究投入。

導向的改變必然帶來科研組織形式的變革。上海如何構建面向基礎科學研究的組織形式,也是此次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在上海已試行兩年多的基礎研究特區,高校、科研院所是主力軍,除此之外,還有哪些力量可以納入其中?

上海市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上海市委副主席、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楊守業和上海市人大代表、張江實驗室科研部主任蔡海文在專題討論發言時,不約而同地提到要發揮好國際實驗室的龍頭作用。

“國家實驗室作為國家戰略科學力量的主導力和核心競爭力,要提高科技決策和資源配置中的話語權。”楊守業建議,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開放共享體制機制,堅定新一輪科技改革和產業變革形式的科研組織模式,引導地方財政、行業領軍企業加大基礎研究投入。

蔡海文建議,探索新型舉國體制的上海路徑,上海布局的重大科技創新任務可委托相關領域國家實驗室牽頭開展,通過科研任務的跨部門聯動,強化戰略科技力量的高效協同,高效配置科技力量和創新資源,解決好以往各創新主體協同能力不足,聯合攻關不夠深入和不夠緊密的問題,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形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強大合力,提升上海的創新體系效率。

上海市人大代表趙東元院士(前排左三)在專題審議時發言。馬作鵬攝

上海市人大代表趙東元院士(前排左三)在專題審議時發言。馬作鵬攝

科研與產業化雙向鏈接如何暢通絲滑?科技創新需要全鏈條各環節的專業化

既肯定成績也直指問題、點明方向,向來以務實、精確、細致為代表委員們所肯定的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今年一如既往挑明上海科創中心建設中的明顯短板——“關鍵核心技術突破仍有不足,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產業化雙向鏈接的快車道仍需疏通”。

言辭懇切,獲得代表委員的積極回應。“科學研究沒有快車道,但科技成果轉化可以有快車道。要把科學研究上花的時間在科技成果轉化上趕回來!”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化學與材料學院院長趙東元代表呼吁,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科技成果轉化也是一門學問,專業性很強,光靠政府機構、高校、科研機構的行政人員來做遠遠不夠。這裡繞彎、那裡繞路,這是很多非常有潛力的科研成果沒有完成最終轉化的原因。希望政府給予相關政策支持,讓科學家找到專業團隊做轉化。”

“上海在細胞基因治療基礎和應用具有國際領先優勢,應拉長這一長板。但目前科研組織形式仍停留在孤島、散點、無序的早期科研狀態,與該領域的發展不匹配。”惠利健建議,上海成立細胞基因治療研究的市級科技重大專項,加大投入力度,同時重視對初創企業的支持,“比如上海在生命科學領域,高校科研院所集中、科技人才集聚,有不少科學家創業,有好的創業苗子就應當重視及時‘澆灌施肥’,這樣才能把好的項目和產業留在上海,”

上海錨定全過程創新的目標,強化科技創新全鏈條觀念,優化“政府有為、專班推進”+“市場主導、揭榜挂帥”機制,投入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攻堅戰,努力營造科學家敢干、資本敢投、企業敢闖、政府敢支持的創新氛圍。而全過程的創新,迫切需要提升全鏈條各環節的專業化程度。

“高端科技創新產業不只是前端研發和終端制造,我們也要做好產品端銷售和服務。”上海市政協常委、復旦大學泛海國際金融學院執行院長錢軍表示,作為科創中心的上海,要不斷完善創新配套服務業並優化創新產業生態,可以利用進博會等重要平台效應,舉辦更多的大型和特色的國際專業會展引進來。同時,鼓勵組織上海的高科技企業參與國際展銷會,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其次,省際和地區協同,充分發揮上海在長三角以及長江經濟帶的龍頭帶動作用,加強與這些地區省市創新合作,通過優勢互補,打造國內創新產業的良好生態,進而實現上海及全國科技創新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1月24日,上海市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聚焦建設‘五個中心’重要使命,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專題會議現場。陳正寶攝

1月24日,上海市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聚焦建設‘五個中心’重要使命,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專題會議現場。陳正寶攝

科技創新能否“后繼有人”?沉浸式科學教育培養未來人才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科技創新能夠持續引領一座城市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創新人才這一核心資源。今年的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發揮教育在創新人才培養中的基礎性作用,強化科學教育,完善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優化重點產業急需緊缺人才培養模式。”將科學教育與創新人才培養一起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這一做法得到了來自教育領域代表委員的普遍關注。

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委員、華東師范大學發展規劃部部長兼重點建設辦公室主任段純剛建議,以“多元化形式”培養科研各環節人才,加快培養設備型工程師,持續完善優化人才評價體系,對基礎類和應用類人才實行分類評價和培育,實現對科研各環節人才的全面培養。

“科學一直在發生演化,但是課堂內外,對科學和科學家的描述偏理想化、簡化。比如,對於科學家事例的講述往往忽視科學發現的過程和歷史背景,導致科學與社會現實產生割裂,難以反映科學研究的難點和新穎性。科學家往往成為了科學故事中的虛擬主人公,科學發現的故事成了奇聞軼事。”上海市政協委員、華東師范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姜雪峰說,目前中小學學生的實驗課程偏少,很少真正動手做實驗,即便做了實驗,目的是“驗証”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探究”。

為此,他建議,要實現科學教育的目標,需將科學研究中的具體實踐過程融入到教育中去。比如,科研工作者參與科學教育,將科學家如何做科學的認知實踐過程呈現出來﹔科學家參與課程或者活動設計、提供資源,而不是直接參與教學,來促進科學教師、學習者在科學教育活動中的合作,和科學教師一起,通過課程設計來促進學習者將理論推理與實踐技巧結合起來進行迭代,還需要科學家利用自身研究經驗或者默會知識對這種迭代過程進行分級,將學習者真正沉浸在科學實踐之中。

一手抓培養,一手抓引進。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聚焦國家重大需求和城市重要使命,加快集聚戰略科技人才、海外高層次人才和頂尖人才團隊。

代表委員們表示,在上海聚焦建設“五個中心”的新征程上,通過全方位優化科技創新人才體系、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將激勵各類科技創新人才在這裡成長成才、逐夢圓夢。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