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經濟中心

上海武康路—安福路區域成功沖擊“億元街區”

2024年01月12日16:49 | 來源:解放網
小字號

沿線144家入駐企業2023年全年稅收超過1億元,安居與樂業相互賦能

武康路—安福路成功沖擊“億元街區”

電視劇《繁花》熱播,大批游客前往黃河路打卡,有網友調侃:“武康路、安福路的居民總算能清淨點了。”近年來,上海每逢有新打卡點,都會出現類似比較。而被比較的坐標,往往就是這兩條馬路以及武康大樓。

年初,從1.5公裡長的武康路—安福路傳來好消息:包括88家主要商戶在內,沿線144家入駐企業2023年全年稅收超過1億元,成功沖擊“億元街區”。每天賣出的一杯杯咖啡、一瓶瓶香水背后,武康路—安福路是如何找到合理的業態定位的?當靜謐的風貌街區被打上“城市IP”標簽,怎樣才能讓這樣的街區在良性發展中保持長久的生命力?

商居融合的梧桐街區,要成為的始終不是爭引流量的打卡地,而是能合理安排生產、生活、生態空間且“安居”與“樂業”相互賦能的宜業宜居樂園。我們不妨從武康路—安福路來剖析一下上海進入新階段的城市發展邏輯。

城市更新助力街區升級

2020年8月,湖南路街道辦事處副主任藍天到任第一天,從武康大樓出發走完整條武康路。“我的步幅大概75厘米,走了1600步約1.1公裡,當時我就想,這條馬路不算長,為何商業發展這麼有活力?”

2020年至2022年,武康路—安福路沿線商戶的全年稅收保持在6700萬元至7900萬元之間,其中部分知名服飾品牌商戶納稅額常年保持在千萬元以上。這讓湖南路街道看到了沖擊“梧桐樹下”新消費“億元街區”的潛力。

但歷史風貌區內商業准入標准嚴格,居民區密集、街邊商戶小而分散,在引導商業實現規模化產出的同時,還要處理好商居關系,並非易事。“風貌區最初隻有‘宜居’這一功能規劃,商業以菜場、小餐飲、便民服務為主。”一位街道干部說。

變化始於上海世博會前,徐匯區啟動街區更新,武康路成為首批保護性規劃設計和整治工程的試點路段,街區形態開始提升。近十年間,徐房集團相繼對建業裡、衡復藝術中心等歷史保護建筑進行修繕,啟動系統性招商,區屬國企自持的優質載體經過資源統籌進入市場,獲得外資品牌青睞。皮爺咖啡、舒胤服飾等品牌,就在這一時期進入了武康路—安福路。

相較於街區發展趨勢,樓宇經濟則面臨市場風向的轉變。2000年起,上海樓宇供給持續攀升,瑞安、新鴻基、嘉華國際、香港新世界等港資開發商相繼在淮海中路沿線拿地,風貌街區享受到了商業輻射的紅利。但樓宇經濟歷經20余年發展后,如今上海市中心歷史風貌街區內已鮮有大幅地塊出讓,所以必須騰籠換鳥,用城市更新、零星舊改騰挪出新載體,才能繼續用好風貌街區梧桐樹下寶貴的城市資源,打破樓宇增量的瓶頸。跳出樓宇看街區,成為大勢所趨。

本土品牌引領新消費趨勢

近年來,以香氛、家居香薰為主的“嗅覺經濟”崛起,海外品牌涌入國內市場,觀夏、聞獻等本土香氛品牌也收獲大批擁躉。2022年初,觀夏在湖南路上一棟建於1936年的西班牙風格老洋房裡開設了上海首店,其研發的“空境研茶”使用了30%的茶淨油,噴身上后隻留下純粹茶香,代表了國內調香新技藝。

藍天注意到,近年來入駐武康路—安福路的品牌中,不少都具有流量黏性強、營銷模式虛實融合的特點,很注重沉浸式體驗——觀夏的線下門店均提供“淨手儀式”,顧客可免費體驗“茵陳蒿”洗手液和“昆侖煮雪”護手霜,在親身感知中構建對品牌的價值認同。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線下消費在特定品類中的不可替代性。

武康路—安福路沿線88家主要商戶中,面積最小的不過10余平方米,最大的“話梅”(美妝產品零售店)也就500多平方米。與制造業相比,這些小空間線下店鋪的產值微不足道,但單位面積的產出卻相當可觀。

“國潮和外資品牌均在武康路—安福路實現了品牌價值的提升,各類快消品亦在此集群出圈。”藍天介紹,上述業態相對不容易產生噪音、重油煙等擾民情況,營業時間貼近居民作息,因而在大浪淘沙中脫穎而出,成為風貌街區的主力業態。不少新銳品牌都有從線上走到線下的需求,而相較於直接入駐大商場后“淹沒”在一眾國際品牌中,這些國潮、小眾品牌更青睞流量大的街區。“沿街門店可以裝飾得更出彩,大家打卡時,門店的辨識度和顧客的歸屬感會比在大商場內更強。”Plusone咖啡品牌負責人寶尼說。

能否在武康路—安福路上開店,已成為品牌能力的象征。“一方面說明品牌調性與街區匹配,另一方面証明品牌能承受這裡的租金。”一位知情人士告訴記者。

2020年下半年起,武康路—安福路沿線主要商業載體單位面積的租金從15元起步,以每半年上漲50%的速度,起伏至今到了最高可達50元至60元的水平,相當於重奢商場二三層鋪位的租金價格,發展勢頭可見一斑。

街區內也形成了一個由品牌創業團隊、藝術家、設計師和投資人組成的“朋友圈”。大到快閃活動的創意設計,小到產品包裝的一粒紐扣設計,每個品牌都動足腦筋,力求讓展陳空間高度融入歷史風貌。就連五原路上面積不足10平方米的五金店,也將燈具擺放成花藝造型,與整條馬路的氛圍更“適配”。

在上海社會科學院應用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湯蘊懿看來,正是新消費品牌的集聚,改變了風貌街區內原有的空間載體,吸引了不同人群、不同社會元素碰撞出多元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現象,從而使武康路—安福路成為上海街區商業崛起的代表,引領新的消費場域發展。

各路段定位都有建議性指導

沃歌斯旗下連鎖輕餐飲品牌Baker&Spice,於2007年在安福路開出品牌形象店。17年后,這裡已是周邊白領、居民、學校師生和家長們信任的“社區伙伴”,也見証了安福路從寧靜到爆火。

“這兩年,大家都來上海Citywalk(城市漫步)感受海派文化,安福路一下子繁榮起來,像一個孩子一夜間長成了青壯年。”沃歌斯集團運營管理區域經理白連虎說,街區的活躍度首先要有持續的客流來支撐,相應地,就要求商家保証服務品質、政府保障公共服務配套。

為此,徐匯區相繼對武康路—安福路展開了架空線入地合杆整治、地下管線更新,店招店牌的顯示度一下子亮了。湖南路街道則對共享單車投放、垃圾分類、道路停車等展開整治。

但這都只是治標。起初,衡復風貌區內業態並未進行系統性的規劃,商戶憑自己的判斷,“哪個賺錢做哪個”,因而走過彎路。永福路一度成為酒吧街,每天早上馬路兩旁都豎著瓶瓶罐罐。湖南路街道對擾民業態展開過強監管整治,但“這條路關了一家,另一條路又新開一家”。徐匯區曾根據衡復風貌區街區商業“前店后百姓、下店上民居”的特點,出台過一版業態導則。湖南路街道在營商服務過程中也同步發現,聚集在風貌區內的品牌創始人大多為“80后”“90后”,市場嗅覺敏銳,但風險管理意識欠缺,需要政府部門加以引導。

最終多方摸索出答案:治本的源頭在房東。衡復風貌區內老洋房資源集中,僅武康路—安福路沿線約0.4平方公裡范圍就有61處歷史建筑,房屋產權歸屬復雜,不少優質載體掌握在私人業主手中。“街道跨前一步與房東溝通,建議其避免招引重油煙、噪音擾民業態,潛移默化地引導房東對租戶品質有所把關。”藍天說。同永康路從酒吧街轉型為咖啡街類似,一批咖啡、烘焙、時尚零售業態也逐步在武康路—安福路集聚,街區環境和消費氛圍有了穩定提升。

去年,湖南路街道編制了《上海市徐匯區軟法治理指引(武康—安福風貌街區版)》及《徐匯區湖南路街道沿街商業業態新發展導則》,轄區內各路段定位都有了建議性指導:武康路—安福路集聚快消、服裝、美妝和香氛類業態﹔淮海中路交通繁忙、商務樓密集、街區尺幅較大,因而以商業配套和便民服務為主﹔烏魯木齊中路有菜場、早餐鋪,宜繼續保持濃濃的煙火氣……街道還積極推進整體性營商機制,即由徐匯區商務委、區市場監管局負責業態指引和監管,區投資促進辦公室統籌協調,街道、功能區公司分別發揮綜合服務和專業服務優勢,多方合力不斷優化營商服務舉措。

租稅聯動撬動“商業+商貿”

風貌街區也是徐匯統籌規劃“全球新品首發地”的標的——最快春節過后,國際知名潮牌Supreme就將登陸長樂路,在此開設以滑板文化為主題的中國首店。

“首店效應”有望吸引騎行、運動等潮流業態形成集聚。在人們期待長樂路重現昔日潮牌街輝煌的同時,湖南路街道也正籌劃相應的租稅聯動政策,鼓勵更多業主將空間承租給品牌首店。

租稅聯動政策常見於樓宇,而在風貌街區,租稅聯動則是撬動“商業+商貿”聯動模式的重要因素。對品牌來說,進駐空間資源稀缺的歷史風貌區,能享受到租金優惠來之不易,經營業績越好,承租金額就有望進一步下調,這無疑讓企業有了更大動力、動更多腦筋在日常經營上,也讓街區變得更有吸引力。

對於入駐企業,湖南路街道的服務原則是“無事不擾、有求必應”。街道黨工委書記楊海英說,“無事不擾”即讓市場主體充分發揮作用,“有求必應”則要求街道順勢而為、主動服務,在“有所為有所不為”中,激發新零售頭部企業在風貌街區的創新創業熱情。

去年3月,交警部門與湖南路街道曾對機動車亂停靠現象展開聯合整治,取消部分車位,以防再度出現為擺拍噱頭而故意違章停車的情況。“遇到周末客流量大,交警和城管部門會主動引導客人分流到周邊的五原路、永福路停車,那裡已事先劃好了車位。”白連虎說。這些都是“有所為”。

生活方式品牌GOODBAI的首家線下店去年在延慶路開業,創始人的明星效應引得品牌每次發布限定商品時都會排起長隊,隊伍最長能到富民路。為此,湖南路街道與轄區內商戶建立了溝通機制,后者提前向街道報備,活動當天執法力量和第三方巡查人員都會提前部署。“不怕人多,關鍵是要有序。”一位街道干部說,這是“有所不為”。

“網紅流量”變“治理能量”

伴隨Citywalk的崛起,文旅消費開始更加注重個人體驗和獨特性,非傳統城市地標的文商旅價值被公眾自發地挖掘。武康路—安福路作為“Citywalk文化”的代表,開始吸引兄弟省市來組團取經。但無論是商戶還是屬地街道都有一個共識:簡單地將武康路、安福路上的商戶復制到其他城市的歷史街區或是城市更新項目,未必能收獲同樣的效果。

深度挖掘和尊重在地文化,尤其是充滿煙火氣的市民文化,是上海市中心歷史文化風貌區成為城市文旅IP,並保持活力的關鍵。

眼下,天氣晴好的周末,武康路—安福路每日都有約4萬人次客流。加上武康大樓周邊周末日均1至1.5萬人次的客流,把“網紅流量”變成“治理能量”,是湖南路街道始終在探索的課題。

“商居矛盾始終存在。”楊海英說,居民希望馬路安安靜靜,商戶希望街區終日人流如織,此時需要居民區黨總支搭建好居委、物業和業委會等社區“三駕馬車”的溝通平台,街道引導各方梳理解決矛盾。

“話梅”新店在安福路、武康路路口裝修時,后排居民注意到窗戶設置略高,或有損隱私安全。經街道溝通后,商家主動退讓,調整窗戶角度和消防通道位置,對居民合理訴求做出響應。五原路上的湖南路街道辦事處,正門並不起眼,原因是街道將大門位置讓給了一牆之隔的銘言生鮮,讓居民進出這個500平方米的菜場更便捷。湖南路街道有約2.7萬居民,商居共融始終是上海“梧桐區”最大的特質,菜場、理發店、小餐飲等民生保障,就是政府部門要兜底的分內之事。

“風貌區不是博物館,更不是空城,這裡白天很熱鬧,但晚上居民們依舊能享有安靜的環境。”一位家住國富門公寓的居民說。

眼下,湖南路街道正倡導以“鄰居理念”構建“超級共贏生態”,通過探索街區共治公約、路管會、路長制等共建共治模式,推進黨建引領下的街區治理力工程,實現風貌街區產、城、人的深度融合。畢竟,有“人”的風貌區,才更有味道。(記者 舒抒)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