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社會| 法治

新舊共融,101歲的上海老市府大樓即將揭開面紗

2024年01月12日17:57 | 來源:上海發布
小字號

原標題:打造新一代新舊共融的前沿街區,101歲的老市府大樓即將揭開面紗

黃浦區新聞辦介紹,黃浦區160街坊上海老市府大樓,是外灘第二立面更新改造的先行啟動項目,也是上海城市更新的示范項目,它將於2024年3月完成更新改造,現已啟動全球招商。老市府大樓地上面積約4.2萬平米,地下面積約2.6萬平米,包含辦公、商業和文化功能,改造后將成為大開間現代辦公和海派老建筑歷史空間結合的外灘新地標。詳見↓

項目改造方案鳥瞰效果圖

外灘“第二立面”區位圖

上海老市府大樓位於黃浦區漢口路、江西中路、河南中路、福州路所圍合地塊,距離外灘濱江直線距離約345米,距離南京東路地鐵站直線距離約315米,距離豫園地鐵站直線距離約500米,享有三重的地段紅利,具有極佳的可達性。老市府大樓改造完成全面開放后,將成為“第二立面”的激活點,引發充分的關注度和影響力。

01

上海第一面五星紅旗的升起之地

老市府大樓是上海時代變幻的見証。大樓始建於1914年,1922年完工,被譽為“遠東第一圍合式建筑”,最早是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大樓,1989年被列為市第一批優秀歷史建筑和市文物保護單位。

原工部局大樓建成照片

1949年5月28日,新中國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陳毅出任第一任市長。新舊政府的交接儀式在此舉行。大樓正式成為上海市人民政府的辦公駐地。10月2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在此升上海第一面五星紅旗,大樓與歡呼的人民一起,見証了新中國的新生。

老市府大樓1949年10月2日升旗照片與歷史照片(來源:上海市城市建設檔案館)

02

國際文化交流的薈萃之地

老市府大樓內的市府禮堂,前身為工部局萬國商團操練廳,1923年,愛因斯坦曾在此演講,用德語講解相對論。1950年將其改建為上海市人民政府大禮堂,成為上海接待國際文化交流演出的重要場所,來自印度、美國、英國、法國、蘇聯、朝鮮等十幾個國家的藝術團體曾在此演出。

市府禮堂交響樂隊演出照片(來源:上海市城市建設檔案館)

03

外灘區域城市更新的先行項目

2014年,根據市委市政府的總體部署,黃浦區政府與上海地產集團簽訂合作協議,由黃浦區屬外灘投資集團和上海地產集團所屬地產投資公司合資成立外灘老建筑公司,啟動老市府大樓保護性綜合改造。項目改造方案由2023年普利茲克建筑獎獲得者英國建筑師David Chipperfield親自領銜設計。

項目在最大化保留歷史建筑元素和其多年的演變,盡可能減少對既有建筑結構干涉的條件下,改善其空間品質以滿足當下的功能使用需求。新建的部分延續了歷史建筑設計語言和材料肌理,使整個建筑呈現出和諧、經典、優雅的高品質形象。

項目外立面實景圖

沿街圍合建筑布局創造了一個在外灘地區獨一無二的中央庭院空間,可以承載容納日常和主題式的公共活動。開放式的首層設計,將庭院連接到外部街道,使這裡成為一個極富吸引力的公共場所。

庭院多功能建筑與中央庭院效果圖

2023年,依托老市府大樓內原陳毅市長辦公室及相鄰建筑空間,策劃打造“建設人民的城市——陳毅市長辦公地舊址主題展”,充分挖掘歷史建筑中的紅色基因,把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與城市更新有機融合。

建設人民的城市——陳毅市長辦公地舊址主題展

04

啟動全球招商,打造新一代新舊共融的前沿街區

老市府大樓改建后,形成70%辦公、20%文化和10%商業的復合型街區,打造國際金融辦公服務平台、中央活動區文化標杆與城市共享公共空間。大樓主要包含以下功能組成部分:

項目功能更新分析圖

首層與地下:商業空間、文化空間與停車空間。良好的通達性,提供對外開放的經營空間,並通過將紅色建筑B樓平移,增加了地下空間,開辟了約280個停車位。

2-4層:商務辦公功能,新建部分的大開間空間與歷史建筑部分的原有格局形成兩種不同使用形式的辦公空間。

紅色建筑B樓:為修繕保留的歷史建筑,造型經典優雅,可整棟用於商業功能。

多功能建筑:打造為現代化的文化活動中心,可開展各類時尚、文化活動。

屋頂平台:環形的屋頂平台,可結合辦公作為共享空間,盡覽外灘街區風景。

屋頂平台效果圖

主體部分擬引入全球、亞太區域總部辦公企業,體現上海“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五個中心建設的要求﹔文化、商業部分擬引入具有品牌號召力的文化藝術類、格調餐飲類、特色零售類品牌客戶,同時通過公共空間與公共功能的激活,使項目成為炙手可熱的地標性城市目的地。

老市府大樓聚合獨一無二的歷史底蘊、區位優勢和建筑品質,即將承載全新的城市功能重新啟程,現面向全球招募合作伙伴,共同打造新外灘未來商務標杆。

資料:黃浦區新聞辦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