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隻逛B1B2就是消費萎縮?年輕人自有看法

年輕人隻逛B1B2就是消費萎縮?
“B1B2層產品便宜”看法並不全面,年輕人對於產品及商場形態自有看法
日前,一則“年輕人逛商場,隻去B1B2”的話題沖上熱搜,很多年輕人表示贊同,因為商場的B1B2層集中了奶茶店、盲盒店、小吃店、雜貨鋪等業態,花十幾元、幾十元,就能收獲滿足。
但有人解讀出另外的結果,比如“經濟不行了”“消費不斷萎縮”等。真是這樣的嗎?
上海辟謠平台記者實地走訪上海多家商場發現,與其說“年輕人隻去B1B2”代表了“經濟不行了”,不如說年輕人用腳選出了他們心中的商場形態。
B1B2有何吸引力?
徐家匯美羅城B1層在年輕人中一直很有人氣,這裡有20多家特色餐飲店、10多家購物店。餐飲以人均十幾元至幾十元的甜品、咖啡、簡餐為主﹔購物店中既有幾元、十幾元就能買到的特色文具,還有定價上千上萬的時尚鐘表和珠寶首飾。
工作日中午,中低客單價的店鋪客流明顯更大一些。不過,部分高客單價的店員說,這很正常。“商場的主要客群是年輕人,日常消費肯定以餐飲、小物件居多。節假日裡,珠寶首飾的店鋪也很熱鬧。”
但是,美羅城的人氣不隻在B1層。
高樓層客流也不少。這些樓層的商鋪組合同樣是“餐飲+購物+體驗”組合。記者隨機詢問30多名“90后”“00后”:“逛街時除了B1B2層,會去別的樓層嗎?”大部分年輕人表示,決定他們去哪裡逛的不是樓層高低,而是店鋪本身。
“消費者願意為情緒價值買單。”九木雜物社總經理鄒宏說。作為晨光文具旗下獨立品牌,九木雜物社在上海開了100多家店,其中不少出現在商場的高樓層。以飲水杯為例,鄒宏說:“消費者買杯子不是缺少一個裝水的容器,而是需要一個喝水時能讓心情更愉悅的容器、一個可以發朋友圈分享的好物。”
觀察那些受年輕人歡迎的產品,會發現“商鋪在哪個樓層”不是最重要的,而是產品的“幸價比”高不高。“所謂‘幸價比’,是指在‘性價比’基礎上,用同等單位價格購買到的更多幸福感。”
記者注意到,部分自媒體將“年輕人愛逛B1B2”解讀為“消費萎縮”的理由是“B1B2的產品便宜”。
這並不全面。
南京西路上的靜安嘉裡中心,B1層以美容健身、運動服飾、香水香氛、化妝品等商鋪為主,產品和服務定價也比餐飲店高出一大截。
比如,商場北區B1集中設有數家香水香氛店,多個品牌30毫升的香水標價就超過1000元。某香水品牌店員說,香水香氛是典型的體驗消費,“線上的描述再具體,也抵不過線下親自試一試”。
如果將“B1B2都是低客單價”的說法用在百聯西郊購物中心,也不合適。去年10月底,百聯西郊經歷一年閉店后老店新開,各樓層的“提袋率”也不錯:主力品牌店普遍超過20%,部分新店新業態甚至達到100%﹔客單價方面,即使是外界覺得“難賣”的服飾類商鋪,人均消費也達到1700元左右。
“這一成績與樓層高低沒有關系,而是商場找准了定位。”運營負責人錢駿杰說,20年前剛開業時,購物中心只是簡單的“百貨商店+餐飲服務”﹔20年后,市場選擇多樣,必須深度了解所在區域的需求,形成特色才能脫穎而出。
實體商業不行了嗎?
在網傳各種“實體商業不行了”的論調中,餐飲業的比重常被作為“論據”——餐飲店通常出現在商場的B1B2,客單價相對低,似乎進一步坐實了“消費萎縮”的論斷。
從實際走訪看,餐飲店確實在很多商場中比重不低,與商場的定位、客群都有關系。但在上海,有不少實體商場不靠餐飲引流,依舊做出了不錯的成績。
淮海中路上的TX淮海是其中之一。據粗略統計,整個商場裡服飾店的數量大約是餐飲店的3倍。不過,這座被冠以“年輕力中心”的商場始終不乏年輕人和買單者。
工作日探訪,有不少消費者在這裡走走逛逛。與很多商場“一目了然”的動線不同,這家商場不僅品牌多、新、潮,而且布局特別,商品似乎陳列在各種展覽中,有種看展的樂趣。價格也並非高高在上,三五百元有很多選擇。
有意思的是,商場正在進行迎新活動,推出了新潮試衣間、露天的“公路商店”等快閃店和互動裝置,讓人忍不住一探究竟。“00后”消費者余飛常來這裡“買買買”。“這裡有藝術展、快閃店、社群活動。通過這些活動,能認識很多其他商場甚至線上都找不到的小眾潮牌。”
“其實,TX淮海是國內首家策展型零售商業空間,將購物與展覽等體驗活動相結合,提升實體商業的競爭力。”商業觀察家、某私募基金研究員唐洶分析,消費者需要的“體驗”有很多,如果一家商場有獨到的體驗,仍舊會吸引消費者。
在虹口區太陽宮的親子商家MELAND CLUB裡,記者聽到了類似的觀點。這是一家親子樂園,通過沉浸式體驗為孩子們提供了各種游樂設施和科普活動。品牌在上海有11家門店,每家都有獨特主題,“這裡是‘摩天花園’,長寧區的是‘奇幻摩天花園’、普陀區的是‘奇幻童話城堡’……不同主題對應不同體驗,能吸引消費者前往不同門店體驗。”
鄒宏也認為,“體驗”體現在方方面面,並非局限於某種業態或產品。將產品與熱點結合,讓消費者獲得常來常新的感覺,在日常銷售中增加互動體驗同樣有很好的結果。他認為,線下能讓消費者獲得視覺、觸覺、聽覺等多重感官體驗的業態,都能成為線下商業的機遇。(記者 任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