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三年在上海空中長出128萬平方米,40多歲的它變了

2023年12月20日09:11 | 來源:上觀新聞
小字號

寒潮讓夜晚的街道冷清下來,但一隻“鯨魚”讓部分家住恆豐路的居民在疲憊的回家途中倍感溫馨。

這隻“鯨魚”造型的輪廓燈,白天在一塊長50米、高9米的景觀綠牆上“休息”,到了晚上自動點亮,守候夜歸人。

這片靜安區目前體量最大的景觀綠牆,在白天也看點頗多,採用模塊化鋼構固定的種植盒不僅能夠實現立體綠化的高密度種植,還能有效控制水量以及簡化灌溉系統,節水率比傳統綠牆多三成。

恆豐路上的“鯨魚”。 圖片來源:靜安區綠化市容局

1980年,華亭賓館建設屋頂綠化,立體綠化首次進入上海市民視野。40多年后,立體綠化已成為上海城市綠化體系中的主角之一。

上海市綠化市容局12月19日宣布,今年全市新建立體綠化43.1萬平方米,超額完成40萬平方米的年度建設目標。2021年至今,全市已累計建成立體綠化128.3萬平方米,距離“十四五”期間新建200萬平方米的目標更近了一步。

立足超大城市實際,在寸土寸金的空間壓力下,通過“見縫插綠”方式打造的眾多立體綠化已成為多維度拓展生態空間的重要增長點。

莘庄地鐵站上蓋“天薈”屋頂花園。 圖片來源:上海市綠化市容局

上海市綠化管理指導站專家表示,立體綠化的形式十分豐富,包括屋頂綠化、垂直綠化、棚架綠化、沿口綠化四大類。其中,屋頂綠化分為花園式、草坪式、組合式三種,垂直綠化分為橋柱綠化、牆面綠化、圍欄綠化三種,棚架綠化分為傳統棚架綠化、綠蔭停車棚兩種,沿口綠化分為建筑沿口、窗陽台沿口兩種。

立體綠化具體採取哪種形式,因地制宜和以人為本是基本原則。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了解到,今年建成的立體綠化重點聚焦與市民群眾出行生活密切相關的設施和空間,如:橋柱、體育場圍網、公廁牆面、變電站立面、高架橋下空間、交通樞紐上蓋等。

和早期的“默默無聞”不同,如今,越來越多立體綠化像恆豐路上的那隻“鯨魚”一樣,以更新穎、更美觀、老百姓更有獲得感的方式呈現,尤其注重能否被市民群眾看到,高架首排建筑、臨街建筑、市民服務類建筑上的“綠牆”“花牆”“花帶”“花園”因此多了起來。莘庄地鐵站上蓋的“天薈”屋頂花園,龍華東路苗江路台地花園足球場的垂直綠化,共和新路中山北路口高架橋下立體綠化等都是典型代表。

平順路790弄社區衛生服務站牆面綠化。 圖片來源:上海市綠化市容局

不是見縫就能插綠,也不是插綠就一定能活,上海立體綠化的規模在快速增長的同時,在綠色低碳技術等方面進行了探索。

閔行區虹橋綠谷廣場有著7100平方米的屋頂綠化,其覆土層達到1米以上,具備雨水回收利用系統、自動澆灌系統、微噴灌、垂直綠化滴管系統等節約型園林設施,綠化成活率較高。同時,屋頂綠化可減少屋頂層空調能耗,打造人與自然互動的微氣候。

目前,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核心區的屋頂綠化已全部建成,共計18.7萬平方米,佔屋頂總面積的四到五成,既節約了土地資源,提升了生態環境質量,也助力城市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許多社區圍牆改建立體綠化時,在經費有限的條件下,採用爬山虎、絡石、凌霄、金銀花等攀緣爬藤植物,並將預制網片裝配在牆面或用其他方式牽引,簡潔美觀,生態效應又好,這樣的“經濟適用型”立體綠化受到周邊百姓的好評。

平型關路西側共160平方米的立體綠化。 陳璽撼攝

業內有句話:綠化“三分建七分養”,高品質的立體綠化離不開持續高品質的管養維護。

作為上海市重大工程,寶山區泰和污水處理廠在其“野趣迷宮區”建設了圍欄垂直綠化2302.5平方米,主要種植風車茉莉、月季“安吉拉”、木香等開花爬藤植物,生態景觀效應顯著。泰和污水處理廠已成立專門的志願者團隊,定期巡查立體綠化,及時發現並養護長勢不好、有病虫害等問題的綠植。

上海一大批學校、醫院、商場、樓宇也以綠為媒,統籌各方力量規劃建設屋頂綠化,並參與后期的管養,讓立體綠化不隻能看,還能成為功能豐富的社會共治共享空間。

國婦嬰奉賢院區屋頂花園。 圖片來源:上海市綠化市容局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