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百強中有23個城市來自中國
長三角科創中心呈現“雁陣集群”
自201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關村需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以來,中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已歷經10年。
2日,華東師范大學全球創新與發展研究院在2023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發展論壇上發布《全球科技創新中心100強(2023)》和《中國科技創新中心100強(2023)》,主要在創新要素全球集聚力、科學研究全球引領力、技術創新全球策源力、產業變革全球驅動力、創新環境全球支撐力五大維度上,分別對全球140個城市和中國295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科技創新發展狀況進行科學測評,從中分別遴選出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百強和中國科技創新中心百強。
全球“大三角”格局持續強化
測評顯示,在綜合排名前100位的全球科技創新中心中,有95個城市位於歐洲、北美和亞太這三大區域。其中,33個在歐洲,30個在北美,32個在亞太。華東師大全球創新與發展研究院院長、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會理事長杜德斌教授解讀認為,這表明由北美、歐洲和亞太控制的全球創新“大三角”格局進一步強化。
從中美兩國比對看,來自美國的科技創新中心數量穩定在26個,且在排名前30位的城市中獨佔12席,在前10位中更是坐擁4席,舊金山—聖何塞作為全球最頂尖的科技創新中心地位毫不動搖。全球百強中有23個城市來自中國,在排名前30位的城市中佔5席,數量均僅次於美國。北京綜合排名升至第四,超越東京位居亞太地區首位。上海保持全球第十位置,在產業變革驅動單項上排名全國第一。
記者了解到,這一“百強榜”綜合排名前30位的全球科創中心依次為:舊金山-聖何塞、紐約、倫敦、北京、東京、波士頓、巴黎、首爾、洛杉磯、上海、華盛頓、芝加哥、西雅圖、深圳、慕尼黑、大阪、新加坡、斯德哥爾摩、費城、杭州、達拉斯-沃斯堡、柏林、廣州、奧斯汀、多倫多、休斯敦、聖迭戈、馬德裡、都柏林、阿姆斯特丹。
三大城市群已成為科創核心載體
最近10年來,上海、北京、粵港澳大灣區先后制定了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實施規劃,加快向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邁進,武漢、廣州、西安、杭州、合肥等城市也都先后提出了建設具有全球或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戰略目標。
華東師范大學產業技術研究院執行院長邢和祥解讀認為,沿海和沿江組成的“T”字架構是中國科技創新中心成長的兩大地帶。無論是綜合排名還是在創新要素集聚、科學研究引領、技術創新策源、產業變革驅動和創新生態營造這5個維度上,中國科技創新中心特別是高等級科技創新中心,集中分布在東部沿海和長江經濟帶。
城市群則是中國科技創新中心成長的核心空間載體,特別是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中國綜合排名百強中有96個城市分布於大城市群地區,其中45個分布於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這三大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中,上海、杭州、南京和蘇州躋身十強,合肥、無錫、寧波和常州進入前30﹔京津冀城市群中,北京進入十強,天津和石家庄進入前30﹔珠三角城市群中,深圳和廣州進入十強,佛山進入前30。
上海杭州南京蘇州處於第一方陣
科技創新協同發展是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的核心支撐。此番百強測評中,長三角地區有5個城市進入全球百強行列。長三角科技創新中心發展呈現出明顯的“雁陣集群”效應,共28個城市進入中國百強行列,其中十強城市上海、杭州、南京和蘇州處於第一方陣﹔30強城市合肥、無錫、寧波和常州位列第二方陣﹔徐州、南通、溫州、嘉興、紹興、蕪湖、鎮江、湖州進入前50強,位列第三方陣﹔其余城市,則位列第四方陣。
在上海,強大的實體經濟支撐和開放優勢是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基礎。上海科技企業孵化器數量、專精特新企業數量、科創板上市企業數量和大科學裝置數量,均位居全國第一。同時,作為風險資本的匯聚地和跨國公司研發投資網絡的核心樞紐,上海吸引了全國規模最大的風險資本和外商直接投資。
長三角其他城市在科創中心建設上展現出不同的優勢。杭州和蘇州創新創業活力強勁:如杭州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近2.5萬家,遠高於其他城市,位居全國第一﹔而蘇州的眾創空間數量高達260多家,僅次於北京,位居全國第二。測評結果顯示,南京憑借其優越的產學研合作表現,在創新生態營造力方面位居全國第四,在長三角位居第一。合肥和蕪湖的研發投入強度均在13%以上,高居全國前兩位,遠高於其他城市。(記者 徐瑞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