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楊浦的城市更新,如何為居民“釀”出暖心的新生活?

2023年10月25日16:32 |
小字號

尊重歷史、尊重鄉愁、尊重情懷,為居民打造更高品質生活,城市更新之“新”,不僅是“蝶變煥新”之“新”,更是民心所向之“心”。

老屋的公共廚房裡,升騰的煙火氣掩映著居民們忙碌的身影,桌上香氣四溢的飯菜與桌邊歡聲笑語的人們,構成了夕陽下鄰裡情深的溫馨圖景。吃著、聊著,回憶著,也暢想著,臨別前的“團圓宴”成為未來新生活的起點﹔如今,她天天到自己的老房子“打卡”,懷舊的同時還能鍛煉身體,原來,新開業的運動健康中心落地於此,居民、學生、上班族的多元化需求“一圈直達”。“15分鐘社區生活圈”不斷“開疆拓土”,“圈出”便民利民的“新溫度”﹔25平方米左右,有廁所、有開水,冬可取暖、夏能乘涼,由舊涼棚改造而來的“睦鄰亭”,結束了小區沒有老年活動室的“歷史”,其維護管理被小區志願者“承包”。未來,智能手機培訓、健康知識宣教、公益便民服務等都將在此開展……

楊浦的城市更新,如何為居民“釀”出暖心的新生活?

桌上香氣四溢,桌邊歡聲笑語——升騰的煙火氣裡,大家吃著聊著,回憶著也暢想著

洗菜、切菜、燒煮、裝盆……10月18日傍晚,鳳南一村2號樓的一樓公共廚房裡,升騰的煙火氣掩映著居民們忙碌的身影。

“大菜來了,上菜啦。”紅燒肉、油爆大蝦、油燜筍……桌上香氣四溢的飯菜與桌邊歡聲笑語的人們,構成了夕陽下鄰裡情深的溫馨圖景。

這是一場臨別前的“團圓宴”。

圖片

據悉,自鳳南一村拆除重建項目啟動后,1813戶居民僅僅用了29天就完成了二輪簽約100%,跑出了“加速度”,成為目前同類型中最快實現“雙百”目標的舊住房拆除重建項目。目前,不少居民已經主動開始搬遷騰房。但一聽說老鄰居們要聚餐,大家都積極報名。

今年75歲的張祥國是2號樓裡居住時間最長的居民,“我們老鄰居在這邊重聚真的非常高興。”張祥國激動地說。

圖片

鳳南一村2號樓樓組長吳玲娣在此住了將近40年,目前和愛人、兒子、兒媳、小孫子擠在一套使用面積僅15.7平方米的小房子裡。住進原地重建的高品質現代化小區,是這個五口之家的心願。小區將“原地蝶變”,再加上老鄰居重聚,對吳玲娣來說是“喜上加喜”:“我們2號樓居民都很踴躍地參加這次聚會,還有老鄰居從很遠的地方趕來呢。”

從顧村趕來的侯宏兵就是“千裡迢迢赴宴”的一位,“能在老房子前再聚一次餐,我非常珍惜,因為以后可能這種機會就沒有了,所以今天再遠我也得來。”

圖片

居民徐小平是此次“團圓宴”的“后廚成員”,“我們2號樓是一個集體,大家平時關系都很不錯。等了這麼多年,終於聽到了拆除重建的消息,大家都很高興。分別前,我還能為老鄰居提供服務,很開心。”徐小平告訴記者。

幾十年的光陰歲月,早已在這方小小天地裡,醞釀出了深厚的感情。這既是一次團圓,也是一場告別,大家吃著、聊著,回憶著,也暢想著……

圖片

這個《上海市城市更新條例》發布后全市最大規模的舊住房拆除重建項目,預計開工4年后“涅槃”歸來,為居民的美好生活書寫新的篇章。

一邊懷舊,一邊運動——“老房子”裡的新健身驛站,成為“全人群”的“寶藏地”

徐女士是長白228街坊的老居民,如今她天天到自己的老房子“打卡”,懷舊的同時還能鍛煉身體。原來,最近新開業的228街坊運動健康中心落地於此。

圖片

近日,長白228街坊5號樓內,徐女士正在跑步機上快走,從正紅色的方形窗格望出去就是綠茵茵的大草坪,一位園丁正在上面澆水,“這個房子就是我原來的老房子,現在天天來這裡鍛煉感覺很親切、很奇妙,就像回家一樣。”徐女士說。

228運動健康中心項目總監朱慧敏告訴記者,現在新型社區健身驛站服務的目標人群早已不局限於老年人,而是要輻射老中青“全人群”。

圖片

固定式力量訓練區內,上海理工大學學生小鐘正在做背部肌肉強化,“這裡寬敞舒適,器械新、品類全。”他說,“這邊交通便利,騎自行車大約十分鐘就能到。我們發現這個‘寶藏地’開業后,大家紛紛來辦卡,我很多同學每天都到這裡健身。”

圖片

這家運動健康中心分為上下兩層,面積約800平方米。一樓是市民健身驛站,除了有氧訓練、固定式力量訓練、自由力量訓練這三大功能區,還辟有專門的“職工運動健康驛站”,專注解決久坐、久站、壓力、加班、伏案工作帶來的健康問題。

“互聯網+科學健身”是其特色。“職工運動健康驛站”用智慧化運動設備進行體成分測量,可為市民建立個人運動健康檔案,數據實時上傳。“我們倡導在運動前后都測量一次血壓,通過數據對比能更好地進行健康管理,降低運動風險。”一位教練介紹。

二樓是青少年體適能驛站,專為青少年兒童打造,乒乓球、跆拳道、武術、舞蹈等課程應有盡有。高標准的配套設施、高品質的服務,每月支付99元即可享受,228街坊運動健康中心自9月下旬試運營至今,已吸納了500多名會員。

圖片

居民宣女士正跟著教練做塑形訓練,長白228街坊便民利民的“15分鐘社區生活圈”讓她頗有感觸:“之前消費要到五角場,有點遠。現在在228街坊,不僅可以做美甲美容還能健身,美食的選擇也不少,可以滿足周邊居民的各種生活需求。”

圖片

朱慧敏透露,228街坊運動健康中心的模式將在整個楊浦進行復制和推廣,進一步擴大高品質的普惠性公共體育服務供給。

小小“睦鄰亭”,冬可取暖,夏能乘涼——在民意匯聚中“呱呱墜地”,在集思廣益中“可持續發展”

25平方米左右,有廁所、有開水,冬可取暖、夏能乘涼。一個簡簡單單的玻璃房雖然沒有什麼“高級配置”,但國順路310弄小區的老年居民對此卻是盼望許久。

這個玻璃房就是近日正式啟用的“睦鄰亭”,它結束了小區沒有老年活動室的“歷史”。“最好添置點象棋圍棋裝備,還要有圖書報紙”“寵物不能帶進來,還要禁煙”……看到溫馨的休憩空間已經“落地”,居民們爭先恐后為后續管理出謀劃策。

圖片

說起“睦鄰亭”,業委會主任吳寶英有些感慨:“我們小區雖然老年人很多,但因為空間不足,始終沒有一個老年活動室。”吳寶英回憶,一年冬天下著雨,下樓發現鄰居秦女士站在小區門口,一問才知,她出門返回后因為害怕打擾家人睡覺,一時沒處去隻能在寒風中打發時間。“這讓我下定決心,要為老鄰居們爭取一個活動空間。”

吳寶英找到了四平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李志紅。在“三駕馬車”的配合下,李志紅牽頭,利用正在進行中的“美麗街區”建設資源,爭取到了將小區門口的舊涼棚,翻新改造為居民議事活動新空間的機會。

圖片

但問題隨之而來。由於建筑結構和地理位置,將原有開放式空間改造為能遮風擋雨的玻璃房,勢必會對小區一些住戶的隱私以及通風採光造成一定影響。令李志紅感動的是,得知是為小區裡的老人增設他們夢寐以求的活動空間,住在一樓的陳先生夫婦毫不猶豫就同意了,“遠親不如近鄰,都是老鄰居了,要相互體諒。”

玻璃房終於建好了,居民們為它取名“睦鄰亭”。“從0到1,從無到有,小是小了點,但總算是解決了一個空間難題。”李志紅告訴記者,根據居民意願,自己正在積極爭取外部資源。不久的將來,智能手機培訓、健康知識宣教、公益便民服務都將在睦鄰亭開展。

以后如何管理?如何維護這來之不易的新空間?居民自治“當仁不讓”,小區的老黨員們站了出來:“我報名做志願者,睦鄰亭桌椅板凳整理,用水用電開關,使用規定監督,我們一定出好力,幫好忙……”

圖片

四平居民區黨總支表示,下一步將堅持黨建引領,充分發動居民自治,把“睦鄰亭”這個家門口的“會客廳”管好、用好。

(來源:上海楊浦)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