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藝術指針撥到上海時間 第22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歸來

暌違三年,第22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歸來
世界藝術指針撥到上海時間
■10月15日至11月15日,藝術節演展活動超400場,觀眾預計600萬人次
10月11日,參加完第二十二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開幕演出新聞發布會,83歲的指揮大師克裡斯托夫·艾森巴赫聽著音樂,在藝術節中心立刻投入工作。他將執棒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節日樂團在上海展覽中心噴水池廣場迎來全球首秀。
同一天,上海昆劇團剛剛攜全本《牡丹亭》從南戲故裡浙江溫州載譽歸滬。在藝術節發布會現場,導演郭小男指著主演羅晨雪、胡維露笑道,“藝術節工作人員說,《牡丹亭》這一次是蕩起‘雙獎’。”10月15日,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羅晨雪、白玉蘭戲劇獎主角獎得主胡維露領銜全本55出《牡丹亭》之集粹版,將在上海文化廣場全新亮相。
10月15日至11月15日,世界藝術指針撥到上海時間。10月14日至19日,藝術節推出三台風格迥異的重磅演出,從克裡斯托夫·艾森巴赫與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節日樂團戶外交響音樂會,到全本55出《牡丹亭》之集粹版,再到交響詩篇《絲路頌》……超過400場的超大演展活動將陸續亮相,預計惠及觀眾600萬人次。舞台演出、展(博)覽、藝術天空、藝術教育、扶青計劃、分會場和節中節以及ARTRA自定藝等活動在金秋時節詮釋藝術盛會的全新內涵和多元精彩。“讓世界聽到中國聲音,看到中國力量。”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總裁李明說。
一座充滿創意的城市
藝術家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一直在尋求創意和突破
10月14日,艾森巴赫將執棒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節日樂團在上海展覽中心噴水池廣場迎來全球首秀,攜手女高音歌唱家安吉拉·喬治烏、小提琴家文格洛夫,在噴泉與樂聲的交融裡,在華燈初上的都市中心,獻上一場戶外音樂盛宴。
第一天的排練,從早上9時30分持續到下午3時。年邁的艾森巴赫步履蹣跚,上台階時需要身邊的人攙扶。但一站上指揮台,他仿佛忘掉了舟車勞頓,展現出旺盛的精力和充足的耐心。排練首日,他選擇了柴可夫斯基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選段《波羅乃茲舞曲》、拉威爾《圓舞曲》、《達芙妮與克羅埃》第二組曲,均為難度較高、考驗樂隊配合的曲目,也是擅長指揮歌劇作品的艾森巴赫得以“施展魔法”的上佳題材。
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節日樂團由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上海歌劇院交響樂團、上海愛樂樂團、蘇州交響樂團、寧波交響樂團、深圳交響樂團、成都交響樂團、福州海峽交響樂團等樂團的聲部首席和優秀樂手組成。艾森巴赫和上海歌劇院院長許忠擔任聯合音樂總監。
百名樂手來自天南海北,如何通過短短幾天的排練,凝聚成一個整體,帶來一場高水平的交響樂演出?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節日樂團首席、上海歌劇院交響樂團首席張樂說:“一個優秀的指揮可以在短短幾天內,將樂團變一種顏色,融入他自己的風格,讓人眼前一亮。此外,樂手的職業素養也十分重要。艾森巴赫來之前,我們對樂曲已經非常熟悉,大家都非常認真,能很快理解指揮的要求,互相聆聽,彼此協作。”
今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10月19日晚,作為本屆藝術節開幕式演出,上海交響樂團將與上海博物館攜手合作,在捷豹上海交響音樂廳獻演交響詩篇《絲路頌》。
《絲路頌》制作人之一、上海交響樂團團長周平介紹,演出以“求索”“夢尋”“和合”三個篇章連綴,用朱踐耳、趙麟、俞極三位作曲家在不同時期創作的絲路主題作品《度》《絲路夢尋》《絲路頌》,藝術化呈現“一帶一路”歷史文脈、全球視野和當代價值,歌頌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
《絲路夢尋》是作曲家朱踐耳生前最后一部作品。台上除了交響樂團,還將出現沿絲綢之路傳入中原的琵琶、二胡,以及源於華夏大地古老的吹奏樂器笙。“這種穿越時空的交融和音響搭配,讓音樂既有中國傳統音樂調式特性,又有異域色彩,配以上博館藏文物視覺元素的展示,讓我們更直觀地感受‘絲綢之路’的果實。”周平說。
《度》由作曲家趙麟創作於2013年,那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之年,笙演奏家吳彤將和大提琴演奏家王健帶來獨奏。“90后”作曲家兼指揮家俞極在《絲路頌》中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民間音樂特點。周平說:“三個篇章相互獨立,又彼此關聯,就如歷史上的‘絲綢之路’塑造了人類的過去,而當下的‘一帶一路’將影響世界的未來。”
這並非上海博物館首次跟上海交響樂團合作。上海博物館黨委書記湯世芬說:“上海博物館有‘絲路’主題館藏文物,這些文物給作曲家、演奏家許多靈感,希望給這場音樂會增添歷史的厚度。上海是一座充滿創意的城市,藝術家和文博人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一直在尋求創意和突破。願這樣一次視覺和聽覺的跨界,碰撞出更燦爛的火花,激發出更豐富的想象。”
來自名著的戲曲新作
越劇、晉劇、花鼓戲、南音、錫劇、曲劇、花燈戲……一幅薈萃南腔北調的戲曲瑰麗畫卷在藝術節徐徐展開
“六方印,六座山,千山萬壑一肩擔﹔六方印,六把劍,劍刃都在頭上懸……” 10月9日,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文華表演獎得主、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團長蔡浙飛唱著新編歷史劇《蘇秦》走上靜安區天后宮光影秀舞台。緊隨上昆《牡丹亭》,《蘇秦》成為亮相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的第二個戲曲項目。“以光影秀形式推介《蘇秦》,是該劇19日首度亮相藝術節的超前打卡,也是小百花主動參與傳統與現代、科技與藝術跨界融合的探索實踐。”蔡浙飛說。
越劇、晉劇、花鼓戲、南音、錫劇、曲劇、花燈戲……一幅薈萃南腔北調的戲曲瑰麗畫卷在藝術節徐徐展開。包括開幕演出——全本55出《牡丹亭》之集粹版,9台戲曲、曲藝佳作從300多台報名劇目中脫穎而出,南音、花鼓戲、花燈戲等平日裡難得一見的劇種匯聚上海。
蘇秦的故事家喻戶曉,蔡浙飛在舞台上力圖以“史詩之風”唱響“和平之願”,為越劇新劇目創作進一步拓寬了題材領域。同樣在表演上突破以往舞台經驗、塑造歷史人物形象的還有晉劇領軍人物謝濤。身為女老生,謝濤在2005年憑借《范進中舉》在晉劇闊別上海69年后叩響申城舞台大門。2017年謝濤被授予上海白玉蘭戲劇獎“特殊貢獻獎”,她是獲得此項殊榮最年輕獲獎者。上海還為晉劇打開國際交流大門,2007年、2008年、2009年、2017年,晉劇《范進中舉》《魅力晉劇——精品劇目絕活絕技》從上海出發走進俄羅斯、日本、美國、加拿大等國。這一次,謝濤帶著無場次晉劇《庄周試妻》來上海,一人分飾多角,“該劇要演出庄周多個維度的心理、狀態,於我而言是新的突破、跨越、實驗、創新,也是對晉劇藝術的解構與再建構。”
藝術節有舊友,同樣歡迎新朋。廈門市南樂團大型南音劇目《文姬歸漢》是廈門市舞台藝術作品首次入選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飾演蔡文姬的中國曲藝牡丹獎表演獎獲得者楊雪莉一唱三嘆,跌宕起伏。作曲家江鬆明在保留南音傳統“四大件”樂器的基礎上,引入古琴、編鐘、塤、鼓、雲鑼等中國古老樂器和西洋弦樂等進行配器,豐富全劇的音樂表現力。
戲曲如何吸引年輕觀眾,一直是業界熱議話題。本屆藝術節中,一批來自文學名著的戲曲新作,為“破圈”探索打樣。在劇作家陳涌泉看來,影視對文學的改編是“百年修得同船渡”,戲曲對文學的改編可以說是“千年修得共枕眠”。藝術節上,陳涌泉繼《阿Q與孔乙己》《風雨故園》后,推出繼承新文學傳統三部曲之三《魯鎮》。該劇由河南省曲劇藝術保護傳承中心為紀念魯迅誕辰140周年而作,以魯迅名篇《祝福》中祥林嫂的命運為主線,將狂人、阿Q、孔乙己、九斤老太、單四嫂子等多個文學形象熔於一劇,重新建構發生在魯鎮的故事,融入對民族精神的表達,傳遞超越地域的情感共鳴。另一部由魯迅作品改編的錫劇《涓生之路》由無錫市錫劇院、東台市錫劇團聯合創排演出,錫劇“彬彬腔”第三代嫡傳王子瑜、錫劇“梅派”第三代傳人蔡瑜等,在魯迅短篇小說《傷逝》中摸索穿行,找到一條新路,從留白中生出“阿力”“易局長”“郝大爺”等原創人物,讓故事從涓生一人的喃喃自語變為時代的交響曲。
發生在當下的生活讓戲曲變得可親、可感。商洛花鼓戲《情懷》圍繞大學畢業生趙小燕到雲湖村扶貧展開,將商山四皓、洛水謠、編帽曲、漁鼓等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非遺文化融入其中。雲南玉溪市花燈劇院《花腰飛虹》同樣瞄准大學生,以大學生畢業回鄉創業、振興鄉村為主題,塑造四個性格各異的年輕人。湖南省花鼓戲劇院創排的《夫子正傳》脫胎於傳統花鼓戲《討學錢》。編劇徐瑛將山鄉教書先生張九如置於近代中國歷史大變遷中,極大豐富其思想內涵和喜劇色彩。
“戲曲藝術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藝術節不斷推動戲曲藝術的保護傳承,滿足不同年齡、不同戲迷的觀演需求。”李明對全本55出《牡丹亭》之集粹版的評價,代表著藝術節一以貫之的選戲標准,“以全新視野對傳統經典進行重新思考,用新時代語匯藝術方式呈現中華文化之美,實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初遇上海樂迷即獻厚禮
藝術節堅持開放包容的原則,將進一步凸顯鏈接全球資源的配置能力和國際敘事能力
正式開幕前,已有多場藝術節演出率先在10月上旬與觀眾見面。
10月6日晚,在上海大劇院全場掌聲與歡呼中,俄羅斯女高音歌唱家安娜·奈瑞貝科唱著柴可夫斯基《小夜曲》走下舞台,來到觀眾席高歌。8日謝幕時,她又一次走下台高歌。觀眾與奈瑞貝科擊掌,送上一朵玫瑰花,留下第22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難忘一幕。
安娜·奈瑞貝科首次獻聲上海,以鑽石般的歌喉唱響俄羅斯音樂三巨匠尼古拉·裡姆斯基-柯薩科夫、拉赫瑪尼諾夫、柴可夫斯基代表作。“用‘翹首以盼’形容許多人對安娜·奈瑞貝科獨唱音樂會的期待之情,毫不為過。”樂評人李嚴歡表示,這位當今國際樂壇炙手可熱的女高音歌唱家走遍世界各地,此前卻從未到訪上海,這次她獻聲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帶來一場真正意義的獨唱音樂會:沒有嘉賓、沒有樂隊,上海大劇院的舞台上隻有她與鋼琴家,演繹多達25首作品。“這是奈瑞貝科獻給初次見面的上海樂迷的一份厚禮。”
10月1日,藝術家沈偉帶來他給上海觀眾的厚禮。作為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全新藝術品牌“ARTRA自定藝”首個自制項目,全感官體驗作品《融》2023版10月1日至20日在西岸穹頂藝術中心上演。藝術總監沈偉與舞者們在上海戲劇學院昌林路校區打磨《融》,每天從早上9點持續排練到傍晚6點。
10月14日,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節日樂團全球首秀中,還有女高音歌唱家喬治烏和小提琴家文格洛夫。“歌劇節女神”喬治烏是藝術節的老朋友。2014年她就曾來藝術節開個唱。2019年,她又攜手布達佩斯交響協奏樂團為藝術節帶來“藝術天空”戶外演出,唱響《卡門》《蝴蝶夫人》《威廉·退爾》等經典歌劇選段。
文格洛夫曾在2014年參與上海交響音樂廳開幕演出,演奏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紀念這部中國作品誕生55周年。“我在拉《梁祝》時,試圖設想自己是一個中國人,去理解屬於中國人的愛情。”文格洛夫希望,用自己的琴聲能“把這個中國的愛情故事延續下去”。此次與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節日樂團合作,文格洛夫將領銜演奏門德爾鬆《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10月12日,文格洛夫還將在東方藝術中心為上海觀眾獻上一場小提琴獨奏會。
眾多觀眾期待的藝術家將在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奉獻最新力作。指揮家捷杰耶夫與馬林斯基劇院近300名藝術家將齊聚上海,在上海大劇院獻演瓦格納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祖賓·梅塔、普拉西多·多明戈、史蒂文·伊瑟利斯、劉曉禹……每個名字背后都是一台搶手的音樂會。上海交響樂團和紐約愛樂樂團聯合委約的清唱劇《上海!上海!》將在藝術節世界首演。中外一線藝術家通過猶太民族和中華民族在那段苦難歲月裡的溫情故事,展現人性的光輝和善良。
李明表示,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堅持開放包容的原則,將進一步凸顯鏈接全球資源的配置能力和國際敘事能力,積極提升文化“碼頭”能級,為展現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做出新貢獻。(記者 諸葛漪 吳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