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友好空間 改善道路積水…滬實事項目新進展

市住建委、市重大辦介紹,今年2月,上海發布了2023年為民辦實事項目,共10方面、32項,主要聚焦老小舊遠、幫困扶弱、完善公共服務等方面。截至8月底,今年32項為民辦實事項目推進順利,累計完成投資40.3億元,佔全年計劃74%。一起來關注這些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的實事項目進展↓
截至目前,已有9個為民辦實事項目完成全年任務目標:
完成5000戶居家環境適老化改造,實際完成5296戶。
開設500個小學生愛心暑托班,實際開設579個。
新增2000個公辦幼兒園托班托額和3200個社區托育托額,實際新增2032個、5308個。
新增1萬個公共(含專用)充電樁和10個共享充電樁示范小區,實際新增28851個、30個。
完成800個住宅小區地下車庫移動通信網絡覆蓋,實際完成1403個。
新增1000家餐飲食品“互聯網+明廚亮灶”示范店,實際完成1000家。
幫助8000名長期失業青年實現就業創業,實際幫助9603名。
新建30家中醫藥特色示范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實際完成50家。
新建改建150片市民運動球場,實際完成157片。
環衛公廁適老化適幼化改造、中心城區道路積水改善工程等項目持續推進,其中:
適老化適幼化環衛公廁改造已完成169座(含16座樣板間),佔全年計劃85%。
中心城區道路積水改善工程項目總體進度佔全年計劃50%,其中完工3條。
目標完成200座環衛公廁
適老化適幼化改造
工程進行時
為加強新時代老齡和兒童友好工作,提高老人、兒童如廁質量,今年市委、市政府將“環衛公廁適老化適幼化改造”列為本年度為民辦實事項目,圍繞通行安全、助力行走、自主如廁、服務優化等4方面實施30項改造內容,包括改造無障礙坡道、移除門檻、拓寬大門等8項通行安全方面內容﹔安裝通行扶手和改進無障礙設施布局等2項助力行走方面內容﹔改造包括配置坐便器、安裝便器位扶手、沖水設備等12項自主如廁方面內容﹔實施加貼標識標志、安裝托嬰板、配置語音提示功能等8項服務優化方面內容,全方位滿足特殊人群如廁要求。
特色點位
黃浦區舊校場路43號公廁,作為全市第一批完成改造的樣板公廁,充分考慮公廁布局、設施設備配置以及標識標牌設置的同時,為市民提供“環境舒心、言語貼心、服務真心、保潔細心、顧客稱心”的“五心服務”。
靜安區中興公園公廁以“小細節飽含大關懷”為著手,劃分成人、幼兒等不同區域,為不同人群提供個性化的如廁空間。
徐匯區以全方位展現“小公廁折射大民生”的城市溫度為目標,強化城市駐留空間的屬性,並將適老適幼、低碳環保、24小時開放等理念融入公廁改造中。
浦東新區傾聽市民呼聲,科學規劃點位,在改造過程中廣泛聽取市民群眾的意見建議,打造人民群眾滿意的家門口的“方便之所”。
目標完成中心城區11條道路
積水改善工程
工程進行時
為緩解道路積水矛盾、保障城市運行安全、改善居民生活環境,上海市水務局今年將實施中心城區11個道路積水改善工程,並納入本年度上海市為民辦實事項目。工程的實施將起到“打通一點、惠及一片”的作用,讓人民群眾在家門口、於細微處,切身感受到城市的進步、生活的改善,計劃於今年10月底前完成全年11個道路積水改善工程建設目標。
特色點位
閔行區姚虹路(古羊路-吳中路)由於路段排水管道建成於上世紀九十年代,雨水管和街坊支管管徑較小,排水效率較低,且水的流向(紅鬆東路-吳中路)與規劃相矛盾,導致每到台風、暴雨等天氣時,經常出現道路短時積水現象,對周邊居民生活及交通出行造成較大影響。此次改造,廢除原來800毫米的老舊管道,改建為管徑1200-2000毫米的排水管道,接入紅鬆東路雨水系統總管,能夠通過泵站將水排出,並同步改建支連管、檢查井和雨水進水口,使路段排水能力成倍增長,沿線居民的出行條件將得到顯著改善。
普陀區結合管網達標和易積水小區改造情況,梳理區域內道路積水點和潛在風險點,對杏山路、清峪路、南石一路、南石四路等多條市政道路下的排水管道進行改造,部分點位往年曾發生過大范圍積水,並在今年7月21日強降雨來臨時積水嚴重,給附近曹楊八村的居民帶來很大影響。經分析,相關區域普遍存在地勢低窪,排水管道老化、管徑偏小等系統管網不夠完善的情況,本次通過將原有600-800毫米的管道改建擴容,提升為1000-2000毫米,同步改建支連管、檢查井和雨水進水口,並與上下游管道理順連接,打通了區域瓶頸,可有效避免汛期發生大范圍積水,顯著改善周邊地區人居環境。
資料:市住建委、市重大辦、市水務局、市綠化市容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