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后上海迎流感小高峰,以甲型H3N2為主,專家解析為何今年流感提前到來

開學至今近一月,流感季“應聲而至”。國家流感監測數據顯示,2023年第36周(截至9月10日),南方省份流感病毒檢測陽性率略有上升,以A(H3N2)亞型為主﹔北方省份流感活動保持低水平。全國共報告6起流感暴發疫情。
上海醫療機構也顯示:流感病例明顯上升,部分兒科醫療機構上升比例較前增幅超過50%。流感流行通常見於冬春季節,為何今年九月流感流行就已到來?得了流感后還有必要注射流感疫苗嗎?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就此採訪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感染傳染科副主任曾玫、市疾控中心免疫規劃所馬曉英為市民解讀。
流感冬春高發,為何今年提前到來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內,開學后流感病例迎來小高峰,增幅超過50%。曾玫告訴記者,今年2-4月份流感出現一個較強的流行波,隨后進入零星散發,8月初病例數開始有所增加,9月開學后又迎流行小高峰。
往年流感高發於冬春季節,為何今年流感“提前到來”?專家對此解釋:新冠疫情后人群需要“還免疫債”,導致全年至今已出現兩波流感高發。疫情期間的有效防控,令人體猶如“溫室裡的花朵”,很少接觸外界的病毒和細菌。但從醫學角度來說,人體免疫系統是在自然環境中訓練出來的,“溫室”內免疫能力有所下降,疫后接觸病毒細菌感染概率就會增加,抵抗力較弱的兒童、老人等群體更是如此。
記者了解到,此輪流感發病人群以小學生為主,流行毒株為甲型H3N2,與今年2-4月份流行甲型H1N1有所不同。“縱觀近4-5年,甲型H3N2散發或者短期小幅流行,很少 ‘興風作浪’,導致人群對甲型H3N2免疫水平低,近階段成為主要流行毒株。”曾玫說。
接種疫苗仍是最有效預防措施
如何預防流感?接種疫苗是最有效的途徑。市疾控中心免疫規劃所馬曉英醫師介紹,接種疫苗可以減少流感罹患率。研究表明,健康成人接種流感疫苗,可減少42%的流感樣病例就診、減少59%的實驗室確診流感,如能每年接種,保護效果更好。孕婦接種流感疫苗可減少44%至65%的流感發生,且孕婦接種流感疫苗可減少48%的6月齡以下嬰兒罹患流感。
此外,流感疫苗能顯著減少流感相關重症、住院的發生。在≦17歲的兒童和青少年中,流感疫苗可減少53.3%的住院發生,最高可減少68.7%的住院發生。孕期接種流感疫苗,抗體可傳給胎兒,減少72%的6月齡以下嬰兒實驗室確診的流感相關住院。
兒童接種流感疫苗對家庭、社區都有益。兒童接種流感疫苗可減少35%的學生缺勤天數、減少25%的家長誤工天數,還可減少家庭成員20%的感染流感風險。當托幼機構或學校流感疫苗接種率較高時,社區整體的流感發病率將下降。
得過流感了,還要接種疫苗嗎
不少家長疑惑:孩子得過流感還要接種疫苗嗎?曾玫建議,即便得過流感也應及時接種,一般流感季不同病毒亞型流感會交替流行,接種疫苗可有效覆蓋不同亞型,起到保護作用。至於出現怎樣的症狀需要及時就診?專家厘清:出現高熱伴精神狀態不佳、持續高熱3天不退、發熱伴驚厥發作、發熱伴嘔吐和頭痛、急性喘息發作伴氣促、急性喉炎伴呼吸不暢者,應及時前往就診﹔集體生活中、感染者的同住人先后出現流感樣症狀,建議及時篩查流感,如果確診,發病48小時內服用抗流感病毒藥物療效好﹔不建議低熱、普通感冒就來醫院,避免交叉感染,可以先居家觀察。
建議哪些人群及時接種疫苗?馬曉英介紹:優先推薦以下8類重點人群、高風險人群及時接種:醫務人員﹔大型活動參加人員和保障人員﹔養老機構、長期護理機構、福利院等人群聚集場所人群﹔托幼機構、中小學的師生﹔60歲及以上的居家老人﹔6月齡至5歲兒童及其看護人員﹔罹患一種或多種慢性病的患者﹔孕婦或流感季備孕的女性。一般疫苗接種后約2至4周可產生具有保護水平的抗體,保護效果可持續6至8個月。
至於流感季是否需要囤藥,專家認為沒有必要。一有流感樣症狀就吃藥,會導致濫用藥物,還可能引起不良反應。建議在醫院檢測抗原或者居家自測抗原后,明確流感診斷后及早用藥,既能及時得到合理的治療,也可節約醫療資源。
【相關鏈接】
我國批准上市的流感疫苗有三價滅活流感疫苗(IIV3)、四價滅活流感疫苗(IIV4)和三價減毒活疫苗(LAIV3),由不同廠家生產供應。IIV3包括裂解疫苗和亞單位疫苗,IIV4為裂解疫苗,LAIV3為減毒活疫苗。
世界衛生組織(WHO)於今年2月24日公布了2023年至2024年流感季的三價流感疫苗組分為:A型的H1N1、H3N2和B型的Victoria系﹔四價流感疫苗組分較三價流感疫苗組分多了B/Yamagata系。目前上海流感疫苗是非免疫規劃疫苗,居民自願自費接種。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