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土木工程界的智慧碰撞!這一論壇為綠色發展提供新思路

如何應對“雙碳”背景下的挑戰?如何將可持續發展融入岩土工程實踐?9月15-17日,“2023土木工程滬江國際論壇”在上海理工大學舉行。本次論壇聚焦“雙碳”背景下岩土與地質工程的機遇與挑戰,來自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德國亞琛工業大學、英國埃克塞特大學、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知名高校專家學者就岩土與地質工程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技術進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討,上海理工大學環建學院師生近400人參加論壇。

論壇瞄准行業的熱點問題、前沿問題,為土木工程行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提供中國智慧與國際視野。
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孫鈞教授暢想海上交通運輸建設的偉大革命,並探討了真空超導磁浮高速隧道工程的前期工作與運行方案,為如何實現海上交通運輸建設提供了啟發。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同濟大學汪發武教授分享了2023年土耳其卡赫拉曼馬拉什地震造成的損失分析,及其對中國雙碳戰略實現的啟示。澳大利亞技術科學與工程院院士、新南威爾士大學Nasser Khalili教授圍繞非飽和土力學展開主旨報告,為非飽和土力學的發展提供新思路。國際工程地質與環境協會前主席、德國亞琛工業大學Rafig Azzam教授圍繞基於數據融合和數據挖掘的自組織滑坡監測傳感器網絡作主旨報告,開發的滑坡預警原型系統為提高滑坡預警准確性提供參考。

東南大學岩土工程學科首席科學家劉鬆玉教授分享了岩土工程低碳化技術創新與應用,包括岩土工程智能化和岩土工程固碳技術等,實現了岩土工程有效碳利用,為土木工程學科踐行“雙碳”戰略提供了新思路。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青年首席科學家、同濟大學科研管理部部長馮世進教授全面分析了濱海軟土地層能源群樁熱力相互作用機制,為地熱能清潔能源補充供熱技術和濱海岩土與工程地質發展提供參考。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同濟大學黃雨教授圍繞土體大變形流動的時空演化規律、多相態轉變的致災機制、演化評估及災害防治研究作分享報告。
此外,本次論壇還設置了平行分會場,為醫工交叉研究建立了學術交流平台。
近年來,我國在土木行業綠色轉型方面採取了積極有效的措施,取得了顯著進展,新基建新城建與重大工程建設推進成就巨大。“上海理工大學充分發揮歷史積澱與學科優勢,注重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創新思維和實踐精神,同時積極引導青年學子關注並參與科學研究及國際學術交流,培養能夠勝任各項任務的復合型人才。”上海理工大學副校長蔡永蓮表示,希望以此次論壇為契機,與同行專家學者、海內外朋友一道,共同為土木工程領域學術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推動土木行業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

本次論壇由上海理工大學主辦,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工程風險與保險研究分會、上海市腫瘤能量治療技術與器械協同創新中心協辦。
(來源:上海楊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