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漫步楊樹浦電廠遺跡公園,感受工業遺存煥發新生 | 家門口的好去處

2023年09月20日16:16 |
小字號

近日,第四批50個上海市民“家門口的好去處”名單出爐。楊浦的學悅風詠書社、復興島公園、228街坊、長陽創谷活力中心、楊樹浦電廠遺跡公園共5處獲評。

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本次新入選的楊樹浦電廠遺跡公園,讓市民群眾進一步了解楊浦這處全新的濱水公共空間。

楊樹浦電廠遺跡公園位於楊浦濱江公共空間楊浦大橋以東2.7公裡,原楊樹浦發電廠碼頭范圍內。楊樹浦發電廠曾是遠東最大火力發電廠,有“中國電力工業搖籃 ”的美譽。電廠遺跡公園保留呈現了原楊樹浦電廠煤炭處理車間建筑群落的殘柱及基礎,以及防汛牆以外的大量工業遺存和生產流程線索,留下難以磨滅的歷史痕跡。

圖片

火力發電廠華麗轉身

位於楊樹浦路2800號的楊樹浦電廠遺跡公園,前身是建於1882年的英商上海電光公司,后於1911年建廠,1913年供電。楊樹浦電廠是世界上最早的發電廠之一,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圖片

2010年,根據節能減排的要求,歷經百年風雨的楊樹浦發電廠正式停產、停用。2015年隨著黃浦江兩岸公共空間貫通開放工程的啟動,電廠關停開始實施生態和藝術改造,從封閉的“閑人免入”的生產岸線,向文化、生態、共享的生活性濱水開放空間轉型,“還江於民”,修復燃煤造成的生態污染,塑造電廠的場所精神,嵌入城市律動的濱水公共空間。

圖片

從1911年興建江邊電站,到2010年末楊樹浦發電廠關停發電機組。此后,電廠華麗轉身為“遺跡公園”,這處工業文明遺跡以另一種方式,在濱江岸線煥發新生、見証輝煌。

“向史而新”

原生態景觀設計理念 

電廠遺址公園的工業遺構改造設計始於兩個錨點。一個是充分利用場地遺存特有的空間體量和形式:高105米的煙囪、江岸上的鶴嘴吊、輸煤棧橋、傳送帶、清水池、儲灰罐等作業設施,展開公共空間營造,這是塑造場所精神的出發點。

圖片
圖片

另一個是採用有限介入、低沖擊開發的策略,在尊重原有廠區空間和原生形態的基礎上進行生態修復和改造。保留原有的地貌狀態,形成可以匯集雨水的低窪濕地。植物配植以原生草本植物和耐水喬木池杉為主,同時配以輕介入的鋼結構景觀構筑物,形成別具自然野趣和工業特色的景觀環境。

圖片

內藏許多“很潮”的建筑

在電廠遺跡公園內,藏著許多“很潮”的建筑。電廠作業設施中有一組儲水、淨水裝置,拆除兩個圓形儲水池等上方結構后留下兩個基坑。設計保留其中一處基坑作為雨水花園,另一處改建為淨水咖啡廳,都最大限度保持了整個場地的肌理和工業遺存。

圖片

雨水花園種植芒草等淨水植物,池中鋪有鵝卵石,大雨時調蓄降水、滯緩雨水排入市政管網。咖啡廳則在基坑上蓋劈錐拱,點式細柱落在以同心圓方式形成的外圈基礎上,上部的穹頂在頂部打開,引入自然光,同時也暴露出后方標志性的煙囪。

圖片
圖片

人們坐在下凹的淨水池咖啡廳中,既能透過柱間的開口瞥見一旁淨水池做成的雨水花園,又能抬頭望見高聳入雲的煙囪,想見這片場地曾經的忙碌。

圖片
圖片

電廠段最東端的碼頭上,原本的干灰儲煤灰罐被改造為灰倉藝術空間。整個空間的使用模式被想象成為一組完全公共的漫游路徑,從底部的混凝土框架一直盤繞至灰倉頂部。

圖片

在形成這樣一個漫游的海洋后,以一種類似plug-in(插入城市)的模式將6個功能未確定的空間連同一組折跑樓梯一同插入。而在藝術品介入后最終形成了藝術討論和公共漫游緊密咬合的空間觸動模式。

圖片
圖片

通過鋼結構的懸梁,保留原來三個塔桶的形式特征,在內部植入許多新的構思內容,包括旋轉樓梯、螺旋步道等。旋轉樓梯的空間不僅能夠展示當代藝術空間,而且在底部人可到達,從而形成有趣的眺望空間。原來出灰的廠房,現在市民游客在裡面可以自由漫游,還可以眺望黃浦江。

宜居、宜游、宜樂的濱水公共空間

同時,電廠遺跡公園內還增添了楊浦濱江黨群服務站楊樹浦驛站電廠站,空間藝術季展品——起重機的對角線,煤斗舊跡,兒童滑梯等休閑設施,將工業遺跡由“殘破感”引發的思古情懷與宜人的生態景觀設施並置結合。

圖片

楊樹浦電廠具有百年歷史文化底蘊和電力工業革命傳統,曾涌現出王孝和等革命先烈。楊樹浦驛站電廠站以“紅色工運”為主題,通過多種展示方式講述楊樹浦地區的紅色工運史,引導市民游客感受楊浦深厚的紅色底蘊,使游客在交互體驗中領略楊浦的百年紅色基因。

圖片
圖片

作為浦江沿岸特色旅游線路的一部分,電廠遺跡公園內還設置了漫步道、跑步道、騎行道等三道,通過舉辦各類定向賽和健步走等市民健身活動,促使電廠遺跡公園成為眾多公共文化活動、市民休閑娛樂發生的場所,形成了一個宜居、宜游、宜樂的開放濱水公共空間。

來楊樹浦電廠遺跡公園

在工業遺存中

感受不一樣的新生活力

(來源:上海楊浦)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