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海聚英才”全球創新創業峰會即將開幕

第三屆“海聚英才”全球創新創業峰會即將開幕,上海人才總量過去五年間增加99萬
“強磁場”引得人才“聚上海 創未來”
上海廣大人才工作者形成共識:引進一個人才,帶來一個團隊,支撐一個項目,做大一個產業
上海清華國際創新中心副研究員唐新猛,正處於一名科研人員的幸福時刻:“最近靈感比較多,許多新的點子在腦海中閃現,有時大半夜還要爬起來,用筆趕緊記下來……”
在上海,像唐新猛這樣的青年人才越來越多。城市要發展,人才是根基。近年來,上海貫徹落實中央和上海市人才工作會議精神,加快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上海人才總量過去五年間增加了99萬,達到675萬人。
第三屆“海聚英才”全球創新創業峰會即將開幕。正如本屆峰會主題“聚上海 創未來”所展望的,上海始終在為實現“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目標而努力。
高度
“引進一個人才,帶來一個團隊,支撐一個項目,做大一個產業。”上海廣大人才工作者形成共識:隻有找到全世界最好的團隊、最優秀的人才,才能把握未來發展的新趨勢、新動向。
為此,上海聚焦人工智能、生物醫藥、集成電路等重點領域,面向海外積極延攬世界一流人才。同時以白玉蘭人才計劃、東方英才計劃、超級博士后激勵計劃等舉措引進培養青年拔尖人才,創新市場化社會化引才新模式,打造人才集聚“強磁場”。
2014年,復旦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博士許凱亮遠赴巴黎第六大學工作,此后他又獲得歐盟瑪麗居裡學者基金,並擔任法國朗之萬研究所研究員。然而,面對良好的海外發展機遇,他卻做出了回國的決定。
“我覺得國內干事創業的空間也很大,還能為國家創新發展貢獻一份力量。”如今,“80后”的他已經是復旦大學生物醫學工程中心研究員和博導,還創立了一家醫療科技公司。
經過一系列的引才聚才探索,上海人才國際化程度持續加深,累計核發外國人工作許可証40.8萬余份,約佔全國的四分之一,集聚外國人才數量居全國第一﹔在滬持永居証的外籍人才達1.2萬人,居全國第一﹔來滬工作和創業的留學回國人員已超29萬人,排名全國第一﹔連續11年入選“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此外,高端集聚效應持續提升,在滬兩院院士、高層次人才數量不斷提升,目前上海領軍人才達近2000名。
寬度
今年4月,第三屆“海聚英才”全球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成功舉辦,這是上海連續三年堅持搭建的引才主平台、主賽事。以大賽為載體,上海充分激發全球英才來滬創新創業活力,加快集聚了一批引領科技自主創新、助力產業轉型升級的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
對上海而言,要實現“海聚英才”,必須多渠道多維度拓展引才寬度,堅持引育並舉,為人才打造成就夢想的事業舞台。
這些年,不少在上海發展的人才有一個普遍的感受:“帽子”少了,“裡子”多了。其實,推進人才計劃優化整合,正是上海加強本土人才培養工作的重點,即將原有市級人才計劃進行優化整合,把教育、衛生等原行業性人才計劃轉為若干個評審工作平台。下轉 8版(上接第1版)從源頭上減少“帽子”數量,讓人才更專注於科研本身。
此外,上海通過頂層設計加強戰略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出台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三大重點產業人才專項培育計劃。同時,堅持以事業平台聚才,充分依托國家在上海布局的世界級事業平台引才育才。在科研創新平台方面,依托上海光源、超強超短激光等重大科學設施,上海集聚了一批從事基礎前沿領域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世界一流人才和團隊,如上海光源已累計吸引全球近3萬名科學家來滬從事研究﹔還做大產業創新平台,培育了一批知名科技領軍企業,構建起領軍企業牽頭、高校院所支撐協同的創新聯合體﹔做優科技服務平台,為創新創業人才和團隊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開放式平台和專業化服務。目前,上海各類孵化器達600余家,在孵企業超過2.4萬家。
厚度
一組數據可以反映上海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勢頭:近四年,上海1類創新藥累計達16個,佔全國約1/4﹔3類創新醫療器械累計23項,佔全國約1/6﹔還涌現出抗腫瘤藥物呋喹替尼等全球首研新藥……
小小藥片背后,是基礎研究領域的重大突破,而這離不開體制機制改革帶來的動力變革。第三屆“海聚英才”全球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上,上海普佑生物醫藥有限公司CEO羅江南就感慨,上海之所以能厚植創新創業沃土,很重要的原因是這座城市有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基因。
近年來,上海堅持以“放權”為用人單位添動力,以“鬆綁”為人才增活力。比如取消一批在人才招聘、職稱評審、人員流動等環節中的行政審批和備案事項﹔探索建立一批新型研發機構,為人才創造更多事業發展平台。
許凱亮曾先后入選省部級和國家級人才計劃,“近些年國內科研硬件條件日新月異,國家發展增強了我們的自信,我們這一代人一定要、也一定會干出國際一流的工作”。
唯有突破體制機制壁壘,才能激活人才“蓄水池”,讓人才基礎更厚。近些年,上海探索實施頂尖科學家負責制,創新人才評價機制,明確可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淨收入的70%以上用於獎勵個人和團隊。另外,持續完善青年人才培養機制,每年資助優秀青年科技人才約5000人。
溫度
從普陀區人才公寓到上海清華國際創新中心,不過五六百米的距離。唐新猛每天6點左右起床,步行到單位后,先晨讀一會兒,再去食堂吃頓早飯,然后開啟一天的研究工作。
三年前,唐新猛從日本回國,“在國外待得比較久,感覺跟國內生活有些脫節了”。好在,他們全家剛到上海,就順利入住了人才公寓,並按照相關政策享受租房補貼。此外,在醫療、子女教育等方面,也能享受較好的資源,解除了他留滬發展的后顧之憂。
一座有溫度的城市,必然能於細微處“留人留心”。上海大力營造近悅遠來的人才環境,堅持以高品質、便利化、國際化的生活保障提升城市軟實力。2022年,上海進一步優化畢業生落戶政策,下調研究生和本科生就業落戶門檻,放寬留學回國人員落戶限制。同時在人才安居工程、人才醫療服務水平、人才工作數字化轉型、城市硬件設施、海派文化建設等方面下功夫,讓人才心無旁騖在上海打拼。
對此,許凱亮體會頗深。“上海是一座富有敢闖敢干精神的城市,在這裡奮斗有壓力,但更有動力。”他一直隨身攜帶著一條領帶,那是他的導師、已故著名生物醫學工程學專家、復旦大學首席教授王威琪院士在他公派赴美留學前送給他的。這條領帶所象征的師道傳承,也是上海人才生態的一個縮影:一代代人才以接力式的努力,為后輩鋪就更為寬廣的舞台。
匯四海賢士,納八方英才。第三屆“海聚英才”全球創新創業峰會將成為國際人才創新創業的年度盛會。未來,上海將實行更開放的人才政策,打造“類國際”乃至“超國際”的制度環境,率先探索既有中國特色又有國際競爭比較優勢的人才發展體制機制,讓各類人才“來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動”,讓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充分迸發。(記者 周程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