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要聞

生物天然氣產業化 打造上海"航運綠色燃料基地"

2023年09月05日09:36 | 來源:解放網
小字號

技術突破,生物天然氣實現產業化

同濟大學團隊開展技術創新,有望助力上海打造“航運綠色燃料基地”

你聽說過生物天然氣嗎?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十部委發布的《關於促進生物天然氣產業化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生物天然氣具備一定規模,形成綠色低碳清潔可再生燃氣新興產業,生物天然氣年產量超過100億立方米。”

面向這一國家目標,同濟大學生物質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朱洪光帶領團隊,實現了生物天然氣大規模工業化制備的技術突破。朱洪光和上海碳中和技術創新聯盟副理事長尹邦奇認為,生物天然氣工廠可助力上海打造“航運綠色燃料基地”,有望成為國際航運中心和科創中心建設的新亮點。

生物天然氣是以農作物秸稈、畜禽糞污、餐廚垃圾、農副產品加工廢水等各類城鄉有機廢棄物為原料,經厭氧發酵和淨化提純產生的綠色、低碳、可再生的天然氣。

“我們以前把生物天然氣叫作沼氣。”尹邦奇說,“沼氣制備早就有了,聯合國也推廣過,但一直沒有實現大規模產業化。”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難題:一是制備生物天然氣的原料很分散,能源密度低,導致收集和運輸困難﹔二是沼氣具有潮汐性缺點,冬天無法在自然條件下發酵,給產業化帶來了障礙。

在上海市科委、市農委的支持下,朱洪光帶領團隊開展技術創新試點工程,實現了一系列突破。

在多源有機廢棄物混合高產發酵技術方面,科研團隊培育出新的工程菌種,發明了高產生物天然氣的生物催化劑,並通過流體力學、傳熱學、微生物學等多學科交叉研究,為制造大型厭氧發酵罐奠定了理論基礎。針對冬天無法發酵這一難點,團隊利用土壤深層地熱,在能耗很低的條件下將發酵溫度控制在35℃—38℃,即使在嚴冬也能實現生物天然氣的高效高得率生產。

在綠色全復合營養有機肥精制技術方面,科研團隊採用初級固液分離粗加工、功能性肥料深加工兩個步驟,將制備生物天然氣產生的沼渣轉化為固體有機肥原料,再通過營養元素復配強化,形成精制復合有機肥。它們可取代化肥,用於作物施肥或增加土壤有機質。

對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而言,生物天然氣有望成為新亮點。據了解,林海生態公司在與國內外兩家世界500強企業洽談合作——以生物天然氣為原料制備綠色甲醇,用作遠洋船舶的“零碳”燃料。“綠色甲醇作為燃料也是有溫室氣體排放的,但沒有溫室效應。”朱洪光解釋,“因為制備綠色甲醇的綠色甲烷、綠色二氧化碳都來自生物天然氣,是碳中性原料,通過植物光合作用可循環使用。”(記者 俞陶然)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