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江蘇浙江交界處,規劃新增四座高鐵站

23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綜合交通專項規劃新聞發布會在滬舉行,介紹了《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綜合交通專項規劃》總體情況。本次規劃由上海市交通委牽頭組織,會同江蘇省交通廳、浙江省交通廳共同編制,從啟動編制到最終發布歷時4年,作為示范區綜合交通領域重要的綱領性文件,近期已正式發布,主要成果已納入示范區國土空間規劃。
位於上海青浦、江蘇吳江、浙江嘉善的一體化示范區雖地處滬蘇浙兩省一市交界區域,又毗鄰虹橋綜合交通樞紐,但卻因處在滬寧、滬杭交通的夾角區域,一直以來存在對外交通聯系效率不高、內部路網連通性不足、交通協同治理和綠色發展水平有待提高等裉節問題。該規劃力求在“不破行政隸屬、打破行政邊界”前提下,進一步突出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新要求、綠色智慧新趨勢、區域協同治理新模式,提出一體化交通解決方案,並探索跨區域的項目協同與制度創新路徑。
在定位上,本次規劃既是交通設施規劃,也是交通服務規劃、交通治理規劃,其重要作用在於改善交通區位,引導兩省一市交界處從后發走向先導,同時創新政策機制,建立完善協同高效的跨區域綜合交通治理體系。在策略上,突出生態綠色和樞紐支撐。比如在整體框架設計中,充分體現綠色生態理念,以TOD(公交優先發展)為導向完善示范區樞紐布局。其中,對外交通的優化重點為模式優化和效率提升,支撐示范區融入“軌道上的長三角”,發展綠色化、清潔化的貨運體系。
交通是示范區高質量發展的“先行官”。
為構建交通空間協調新格局,示范區將重點完善軌道交通、道路交通、特色交通、客貨運樞紐等四大交通系統。其中,將以干線鐵路、城際(市域)鐵路、城市軌道交通等多層次、網絡化的軌道交通系統,滿足示范區對內對外多種出行需求。在滬昆高鐵、滬昆鐵路、滬蘇湖鐵路、通蘇嘉甬鐵路等國家干線鐵路主骨架基礎上,重點補強城際(市域)鐵路網絡,規劃如通蘇湖城際鐵路、上海示范區線、水鄉旅游線、嘉善至西塘線等城際軌道交通線路。特色交通方面,構建區域級、城市級、社區級三級慢行綠道系統,依托骨干河道和重要湖蕩構建舒適宜游的藍道系統,結合太湖、澱山湖、太浦河等河湖水系構建“兩橫兩縱三環”(“兩橫”為沿吳淞江風景道、沿太浦河風景道﹔“兩縱”為沿太湖風景道、同裡—蘆墟—西塘風景道﹔“三環”為環澱山湖、環元蕩、環古鎮風景道)區域風景道體系,全面打造“慢游”交通網絡。
為升級內優外暢交通新體驗,示范區將重點提升同城化交通、水上交通、新型交通的出行體驗。同城化交通方面,聚焦道路對接、跨省公交、車輛服務等,創新城際(市域)鐵路貫通運營和公交一體化運營模式,推動示范區跨界出行享有“同城待遇”。水上交通方面,一方面協同推進內河航道整治,形成“四橫四縱” (“四橫”為蘇申內港線、蘇申外港線、長湖申線-蕪申線、湖嘉申線-杭申線﹔“四縱”為京杭運河-乍嘉蘇線、蘆墟塘-杭申線、丁諸線、油墩港)高等級內河航道網布局,建設綠色集約化內河作業區,另一方面因地制宜開辟水上客運交通線路,打造水上出行新體驗。新型交通方面,鼓勵“互聯網+”共享交通、需求響應式公交、無人配送等新型交通試點應用,探索高鐵物流、軌道快運等城市生產生活物資公鐵聯運新模式。
四年前的這片區域路網相對薄弱,有專家講是“匯而不通,通而不暢”。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執委會副主任張忠偉表示,四年來,在交通基礎設施領域,軌道示范區建設框架初步形成,跨省域對接道路加快完善,跨省公交持續擴容,示范區兩區一縣正由“鄰裡間”變成“一家人”。
此外,規劃中較引人關注的還有:加快完善由滬昆高鐵、滬昆鐵路、滬蘇湖鐵路、通蘇嘉甬鐵路等構成的干線鐵路主骨架,規劃新增蘇州南站、嘉興北站、盛澤站、練塘站等車站,全面提升示范區面向長三角及全國的輻射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