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文化| 體育

百年衡復City Walk,遇見街頭裡巷的“轉角公寓”

2023年08月23日15:16 | 來源:上海發布
小字號

原標題:【探索】百年衡復City Walk,遇見街頭裡巷的“轉角公寓”

最近,申城掀起了一波City Walk的熱潮。今天,市住建委來介紹街頭裡巷的“轉角公寓”之旅。詳見↓

漫步衡復

街頭裡巷的“轉角公寓”之旅

走路線

區屬:徐匯區

街區名稱:衡復風貌區

行走路線一:武康大樓→國富門公寓→密丹公寓→高郵公寓→良友公寓→白塞仲公寓→麥琪公寓→淮海大樓→瑞華公寓

行走路線二:武康大樓→高安公寓→西湖公寓→巨福公寓

歷史底蘊:歷經歷史滄桑的轉角公寓大樓,佇立街角,構成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這些公寓因地制宜,形成各種形狀的布局。同時,這些公寓也是上海社會經濟和生活的側影。走近歷史建筑,挖掘城市文脈,深入閱讀每個附麗於風貌道路上的歷史建筑與人文故事。

線路介紹:淮海中路、武康路、復興西路的街巷裡弄,一幢幢風格迥異的轉角建筑,講述綠蔭遮蔽下的物載變遷與人文情懷。漫步街巷,邂逅千姿百態的街角公寓,品讀建筑所蘊藏的歆動世人的逸聞往事。

1

武康大樓

◎ 淮海中路1842-1858號

位於武康路與淮海中路街角,建於1924年,佔地約158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9800平方米,屬法國文藝復興式建筑風格的公寓住宅,是上海最早的外廊式公寓。1994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此處為第二批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

建筑為八層鋼筋混凝土結構,高30余米,建筑依楔狀地形布置,樓身狹長似船。結合地理位置特征,底層採用騎樓樣式,騎樓形式為連續券廊,留出人行道空間。建筑立面作橫三段劃分,立面三段間連續貫通的陽台形成明顯的腰線。許多文化界名人曾在此居住,包括趙丹、王人美、秦怡、孫道臨、鄭君裡、王文娟、葉淺予等。

2

國富門公寓

◎ 武康路230、232號

位於武康路與湖南路街角,建於1936年,佔地約153平方米,建筑面積約748平方米。2015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此處為第五批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

建筑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原為四層,后加建為五層,帶有裝飾藝術派風格的現代派公寓建筑,由上海哈沙德洋行的簽約建筑師G.Rabinovich設計。

3

密丹公寓

◎ 武康路115號

位於武康路與湖南路街角,建於1931年,佔地約93平方米,建筑面積約548平方米。由義品洋行建筑部 M.Guillet設計。1994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此處為第二批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

建筑為五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局部六層,裝飾藝術派風格。建筑沿道路轉角布置,平面為不規則四邊形。據悉,密丹公寓昔日的住客幾乎清一色是在跨國公司工作的旅滬外籍人士,賚安洋行的合伙人A.E.Kruze也曾居住在密丹公寓,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期著名表演藝術家孫道臨曾居住於此。

4

高郵公寓

◎ 復興西路271號

位於高郵路與復興西路街角,建於1935年前后,佔地約133平方米,建筑面積約653平方米。2017年,徐匯區文化局公布此處為徐匯區文物保護點。

建筑為五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帶有裝飾藝術派風格的現代派公寓。原名高逖公寓(Cordier Apartments),以原路名“高逖路”命名,解放后改名為高郵公寓。由Van StellingWerf家族投資,美華地產公司Realty Investment Company設計。

5

良友公寓

◎ 永福路68號,復興西路91、93號

位於復興西路與永福路街角,建於1941年前后,佔地約52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3700平方米。帶有裝飾藝術派風格的現代派公寓建筑。2015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此處為第五批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

建筑為磚混結構,原為四層,1991年加建為六層。建筑沿道路轉角布置,平面依道路轉角呈楔形。公寓裡住過不少文藝界名人和科學家,其中有著名外國文學翻譯家羅稷南、上海電影制片廠廠長張駿祥、電影《白求恩》主演美國人譚寧邦、駕機投奔祖國的飛行元老、紡織界科學院士等。

6

白賽仲公寓

◎ 復興西路26、28號

位於復興西路與烏魯木齊中路街角,建於1929年前后,佔地約138平方米,建筑面積約750平方米。裝飾藝術派風格建筑。2015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此處為第五批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

建筑為五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局部六層,建筑沿道路轉角布置,由於道路的退界,轉角處做切角處理,形成一個不規則的五邊形平面。立面較為規則,近似對稱。紅色機平瓦坡屋頂,米白色水泥粉刷外牆。賚安洋行的合伙人保羅·維塞(Paul Veysseyre)當時居住在白賽仲公寓的五樓,樓頂原為晒台。

7

麥琪公寓

◎ 復興西路24號

位於烏魯木齊中路與復興西路街角,建於1937年,佔地約22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939平方米。帶有裝飾藝術派風格的現代派公寓建筑。1999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此處為第三批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

建筑為十層鋼筋混凝土結構,樓高約40米,沿道路轉角布置,平面結合轉角地形呈扇形。坐北朝南,與東西兩側林蔭道相襯映,環境幽美。公寓外形簡潔明快。轉角立面以弧形敞開式陽台作為主要構成元素,其流線型造型呼應了當時streamline modern的流行風格。頂層的復式公寓曾為建筑師賚安(Alexandre Leonard)本人居住。

8

淮海大樓

◎ 淮海中路1300-1326號

位於淮海中路與常熟路街角,建於1934年,佔地約643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萬平方米。帶有裝飾藝術派風格的現代派公寓建筑,為20世紀30年代滬上最高級的公寓樓之一。1994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此處為第二批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

建筑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初始建造為中間6層兩側4層,1985年加建后為中間7層兩側6層。建筑沿道路轉角布置,平面布置呈L型,沿常熟路、淮海中路兩條馬路展開,主體建筑緊貼街角。淮海大樓初落成后,大樓底層商鋪成為當時熱門的經營場所。如永隆仁記號、發茂伙食公司、模范皮貨店、美倫照相館、紅玫瑰理發廳、恩派亞健美藥房、紀南富美容院等。1990年代,淮海大樓的底層商鋪大部分置換給了香港“船王”包玉剛家族的美美百貨。2007年,美美百貨搬出。

9

瑞華公寓

◎ 常熟路209號

位於常熟路與延慶路街角,建於1928年前后,佔地約1047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1萬平方米。裝飾藝術派風格建筑。1994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此處為第二批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

建筑為九層鋼筋混凝土結構,沿道路轉角布置,內有花園。立面造型簡潔,外牆為水泥拉毛飾面,屋檐下部、建筑底層、入口兩側、內部鐵欄杆的幾何圖案裝飾,使整幢建筑具有強烈的裝飾藝術派風格。瑞華公寓建成時為美國花旗銀行在上海的寓所,入住的多為花旗銀行職員,是當時上海最時髦的公寓之一。瑞華公寓走出過不少名人。導演、作家彭小蓮在瑞華公寓長大,2003年黎明、王菲拍攝的電影《大城小事》也曾在瑞華公寓取景。

10

高安公寓

◎ 高安路14號

位於高安路與康平路街角,建於1941年,佔地約233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088平方米。帶有裝飾藝術派風格的現代派公寓建筑。1994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此處為第二批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

建筑為六層磚混結構,沿道路轉角布置,平面依轉角呈弧形。立面形體簡潔,以黃色面磚飾面,輔以白色陽台、窗套和挑檐板。強調立面的橫向線條,以橫向條形窗,水平帶狀陽台,以及轉角弧形線條,體現了現代建筑的簡潔和流暢。高安公寓據稱是賚安獻給第二任妻子——猶太舞蹈家、詩人Anna的禮物。

11

西湖公寓

◎ 衡山路303-307號、高安路48號

位於衡山路與高安路街角,建於1928年前后,佔地約20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1萬平方米。裝飾藝術派風格建筑。1994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此處為第二批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

建筑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初始建造為9層,1982年加建2層建筑沿道路轉角布置。因地處銳角形街角,總平面略呈三角形。立面造型簡潔,米黃色水泥拉毛飾面,入口門框上方層層收縮,頂部以豎行線條作裝飾藝術風格處理,呈上下呼應狀態。中國第一代導演陳壽蔭、影壇四大名旦之一舒繡文、以影片《喜盈門》等馳名影壇的著名導演趙煥章、中國科教片著名導演夏振亞、譯制片著名導演胡慶漢、上影廠著名制片人丁裡等曾在此居住。

12

巨福公寓

◎ 烏魯木齊南路176號

位於烏魯木齊南路和安亭路街角,建於1939年,佔地約1100平方米,建筑面積3063平方米。帶有裝飾藝術派特征的現代派風格公寓建筑。2005年公布為上海市第四批優秀歷史建筑。

公寓為磚混結構六層建筑,屬於現代派風格,細部帶有裝飾藝術派特征。外觀簡潔,立面材質為淺色粉刷和褐色面磚,牆面上暗紅的面磚與米白水泥面層相間,將牆與窗的層層關系清晰呈現,二者形成水平向構圖和材質對比,效果強烈。

資料:市住建委、市歷保中心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