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要聞

上海這座老園區切入新賽道 醞釀科創“核爆點”

2023年08月23日08:55 | 來源:解放網
小字號

閔行開發區臨港園區以1%的新片區面積,創造30%的新片區集成電路產值

老園區切入新賽道醞釀科創“核爆點”

邁入第四個年頭,臨港自貿區新片區方興未艾。在這片高樓廠房迭起的熱土上,扎根近20年的上海地產集團閔行開發區臨港園區已不再年輕。

這座老牌園區在全國競爭激烈的招商引資態勢,以及上海產業園區雨后春筍般涌現的格局中,搏出一片新天地。以1%的新片區面積,創造30%的新片區集成電路產值,吸引總投資近340億元。

在園區的開發者們看來,成功絕非偶然:對於一座產業園區而言,要想實現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無疑是最強大的推動力。

老牌園區的新賽道

作為上海最早一批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閔行開發區用了近40年時間,在閔行的大本營中,集聚起強生、西門子、博朗、三菱等一批制造行業翹楚,成為全國首屈一指的“名園”。可在進駐臨港時,閔行開發區沒有借勢“名園”效應,大量引入制造業外資巨頭,而是選擇再次創業。

“在上海地產集團產業園區板塊中,閔行開發區臨港園區專攻未來產業,包括集成電路裝備制造和新能源汽車配套特色產業。”上海地產集團副總裁李鐘表示,這是老牌開發區嘗試的一條新賽道。

布局新賽道,就是要走出舒適區。在上海地產閔虹黨委書記馮曉明看來,轉型艱難,卻不得不轉。閔行開發區雖然跨國龍頭、總部企業眾多,但缺少本土研發出的高水平產品和領先技術﹔雖然通過設立“零號灣”培育出大量高新技術企業,但缺少有國際、國內引領能力的內生型創新龍頭。

閔行開發區面臨的煩惱,也投射出城市的產業發展困境。“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再繼續依靠投資驅動、技術模仿,很難支撐城市高質量發展。”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上海必須以科技創新來激發更大的城市潛能,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新的動力。下轉 6版(上接第1版)“十三五”末,上海提出“3+6”產業布局,其中“3”指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閔行開發區臨港園區“等到風來”,結合新片區“東方芯港”戰略和政策優勢,迅速布局未來科創產業,破圈切入新賽道。其間,招商工作人員多次婉拒主動前來的優質企業,其中不乏高營收的傳統行業龍頭。

如今,落戶閔行開發區臨港園區的企業如新微半導體、康碼芯,知名度雖不及世界500強,卻被業內視作未來產業代表,醞釀科創“核爆點”,甚至有可能創造出高成長、大容量、可預期的增量市場。以康碼芯為例,CEO郭會娟介紹,公司專注於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的研發,自研的無細胞蛋白質人工合成技術,已經實現三個方面的世界第一。

鏈式招商推動科創策源

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是上海著力強化的“四大功能”之一。這座城市未來的發力重點,轉向了讓最先進的高科技產業和最具創新能力的企業家集聚,並創造條件讓這些科創要素在一起產生化學反應,向外釋放出能量,進而影響全國乃至世界。

如何借助科創策源,讓老牌園區實現科創轉型?閔行開發區也有更深的思考。“我們堅持產業鏈招商和精准招商,用龍頭企業帶動上下游配套集聚。”閔行開發區臨港園區負責人表示,園區吸引力法則的關鍵,就在於企業本身。

2020年初,遼寧科創板首股、國產集成電路裝備龍頭芯源微電子籌備進軍長三角,在團隊精心籌備的考察名單中,閔行開發區臨港園區並不在其列。面對親赴沈陽考察招商的閔行開發區臨港園區團隊,沈陽芯源微電子核心成員崔曉微心生疑惑:“閔行開發區臨港園區靠譜嗎?”

坐在崔曉微對面的是馮曉明。作為一名招商老將,他曾與近百家全球制造業巨頭打過交道,但面對全新的集成電路行業,內心仍不確定。思索良久,他告訴企業,“企業落地發展不隻看招商政策,還要看朋友圈,看未來5年這裡的產業態勢,閔行開發區臨港園區已經集聚了多家半導體設備上下游企業,在這裡,大家講的是同一種語言。”

這句話深深打動了芯源微電子,成為企業進駐園區的一大動力。崔曉微說,集成電路裝備類產業無一不是瞄准全球市場,參與全球競爭。無奈的是,由於各大企業全國布局分散,彼此聯系並不緊密,朋友圈缺失成為行業面臨的現實困境,若要聯合突圍,必須抱團取暖,破除地理隔閡。

精准招商背后有其產業邏輯。當產業閉環形成,上下游企業的綜合商務成本會大大降低,要素流轉加速,從而產生更多的化學反應。

以長電、中微、拓荊、天岳、芯源微為龍頭,閔行開發區臨港園區迅速集結起17家同類企業,不少落地企業是由領軍者們“口口相傳”引薦而來。如今,園區初步形成集成電路上下游的產業生態閉環和“高朋滿座”的招商態勢。

做企業從0到10的推手

從0到10,指的是從基礎研究到產業化的完整科技創新過程。有機貫通這根鏈條,是提升科技創新策源能力的關鍵。

對集成電路產業而言,打通這根鏈條更是艱難。閔行開發區臨港園區直擊痛點,提供全方位精准服務,讓企業能夠全身心聚焦研發生產,竭力避免時間浪費。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邏輯,在集成電路產業高度適用。中國制造升級突圍路上,節約下來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可能為中國企業撕開海外巨頭密網的口子創造寶貴機會。

優質載體空間是新興產業成長壯大的沃土。過去十幾年裡,閔行開發區臨港園區沒有急於把企業塞滿園區,而是把大量時間用於基礎開發,讓生地變熟地,靜候好人家。

天岳先進因此與上海結緣。上海天岳半導體材料公司品牌和戰略總監王雅儒告訴記者,天岳先進作為碳化硅襯底材料的領軍企業,半絕緣型碳化硅襯底市佔率已連續4年達全球前三,導電型襯底的市佔率也在不斷提升。目前制約碳化硅半導體產業發展的最大掣肘在於襯底材料供應不足,天岳先進在進行擴產規劃時,曾收獲不少一線城市和園區拋來的橄欖枝。多番比較之后,閔行開發區臨港園區脫穎而出。其中,開發速度快的熟地,是促成雙方合作的重要推動力。2021年,耗資25億元投建的天岳先進上海智慧工廠一期率先開工,今年5月已實現產品交付。進駐短短3年,上海天岳先進依托智能制造理念,用高效的制備技術和高品質產品滿足日益強勁的市場需求,下一階段擴產正在緊鑼密鼓的規劃中。

國際大都市做制造業,地價是貴,但不意味著企業綜合商務成本就一定高。閔行開發區臨港園區負責人認為,隻有不斷優化營商環境,才能真正促進企業生產效率。有科技企業坦言,新片區政策雖好,但各類配套條目多達上百條,短期內很難吃透。園區團隊迅速建立專屬微信群,一一拆解政策,按照企業類型、發展階段“一對一”輔導,避免企業分心。受益於此,芯源微電子上海團隊快速組建並運作起來,在廠房還沒建成時,自研產品就已經落地。

對標全球頂尖,國內企業仍有長路要走,園區也是如此。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上海是產業基金、風投機構、券商銀行的集聚高地,金融優勢也在源源不斷賦能科創企業。“城市資源優勢如何高效整合,如何精准賦能企業?”這成為閔行開發區臨港園區正在研究的新議題。

風險同擔,利益共享,是賦能科創飛躍發展的解決方案。“目前,上海地產集團正加大力度探索和地方政府共同推進成立產業投資基金,創新園區盈利模式。”李鐘表示,招投聯動模式將有力提升園區招商綜合競爭力,以投促引、以投促產、以投促創,打通高科技產業鏈條,繼續做優做強產業生態,服務產業實現突圍。(記者 戚穎璞)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