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衛生健康系統第19屆銀蛇獎評選揭曉:39名杰出青年脫穎而出

8月15日,第19屆“銀蛇獎”評選結果正式揭曉,22名杰出醫務青年摘獲“銀蛇獎”,17名醫務青年榮獲提名獎。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史之峰、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骨科劉珅榮獲本屆“銀蛇獎”一等獎﹔他們的導師——華山醫院毛穎教授、第六人民醫院范存義教授榮獲“銀蛇獎”特別榮譽獎。
“銀蛇獎”是上海市衛生健康系統青年人才最高榮譽獎,於1989年設立。該獎項面向上海40周歲以下優秀醫務青年,每兩年評選一次。30多年來,“銀蛇獎”對發掘培養上海優秀醫務青年人才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一批又一批的優秀青年在此平台脫穎而出。截至目前,已經有313位醫務青年獲此殊榮,29位一等獎獲得者的導師榮獲特別榮譽獎,323位獲得提名獎。獲獎者隊伍中,已誕生了9名院士以及一大批名醫名家和著名學科帶頭人,有的還走上了重要領導崗位。這些德才兼備的醫務青年,已然成為上海醫療衛生隊伍中一支重要的中堅力量。
本屆39位獲獎者中,9成都有領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項目或重大項目。有的在國際頂級雜志上發表高影響因子和高他引論文﹔有的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他們勇於創新,突破了臨床上一些重大的疑難復雜問題,共獲得250項專利授權,其中發明專利85項。許多專利已實現轉化,運用於臨床,產生了非常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本屆獲獎者彰顯出以下特點:
瞄准醫學前沿,以科研促臨床。華山醫院神經外科史之峰博士專攻神經腫瘤,尤其是惡性腦膠質瘤,建立膠質瘤分子分型的“華山方案”,闡明了多種世界衛生組織(WHO)未定義膠質瘤亞型的分子特征,提出“分子分型在預后判斷上優於WHO分級”的新觀點﹔研發基於人工智能影像組學技術的腦膠質瘤快速分子診斷系統,診斷時間僅需3分鐘,准確率高達93%。主持國家及省部級課題8項、發表SCI論文32篇、授權發明專利8項。
潛心臨床攻關,傳承中求創新。第六人民醫院骨科劉珅傳承六院“斷肢再植”技術,完成斷肢/指再植、顯微皮瓣等手術千余例,促進從“保肢”到“保功能”轉變﹔對“肘關節粘連”建立治療新技術,提高綜合療效﹔對“肌腱粘連”闡明防治材料作用原理及機制,指導新技術和產品研發。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專利授權15項、已轉化5項。
探索基礎研究制高點,取得重要學術成果。二等獎獲得者、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市免疫學研究所鄒強博士圍繞腫瘤免疫應答與耐受的代謝調控機制,採用分子、細胞、生化、動物模型、臨床樣本等,研究參與調控腫瘤免疫代謝的關鍵因子及其作用機制,探索干預腫瘤免疫代謝提高腫瘤免疫應答的免疫治療策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學術成果,為提高抗腫瘤免疫應答提供了新的靶點和策略。代表性論著發表於《細胞代謝》、《分子細胞》等國際專業期刊。
本屆許多二級醫院申報者的成績也非常亮眼,如嘉定區中心醫院普外科副主任醫師吳文廣博士在肝移植術后、消化道重建術后、小兒、急危重症患者等困難經內鏡逆行性胰膽管造影(ERCP)診治方面有獨到見解,率領團隊年完成ERCP兩千例以上,創建上海市首個日間病房ERCP診治流程和ERCP專科日間病房,實現患者快速診治及術后快速康復,縮短患者住院時間,節省住院費用。獲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上海市醫學科技獎青年獎、華夏醫學科技獎二等獎。此外,不少申報者不僅德技雙馨,還在抗疫最需要時挺身而出、不辱使命。東方肝膽外科醫院肝外科副主任醫師趙翎浩博士推遲婚禮,主動請纓奔赴武漢,在火神山醫院一線展開晝夜鏖戰,獲“火神山醫療之星”及“戰疫先鋒”稱號。
這些可敬可親的醫務青年是頒獎典禮當之無愧的主角。他們獲得了榮譽,更感受了責任和擔當。市衛健委黨組書記、主任聞大翔說,“獲獎是大家醫學生涯的一個重要節點,也是一個新起點。成績屬於過去,未來還需拼搏,期待獲獎者繼續不斷激勵自己、鞭策自己,向著更高的目標揚鞭奮蹄。”
“銀蛇獎”評選活動在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指導下,由上海市衛生系統青年人才獎勵基金會主辦,上海市醫保協會、文匯報、上海教育電視台、上藥控股有限公司等單位聯合協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