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從零號灣到大零號灣,上海未來產業先導區如何打造?

人民網記者 葛俊俊
2023年08月13日14:28 | 來源:人民網-上海頻道
小字號

上海正大力發展五大未來產業,預計到2030年涌現出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科技新浪潮。今年剛設立的上海未來產業先導區——大零號灣,將如何強化前沿產業引領,乘勢而上勇立潮頭?

近日,在閔行區劍川路951號國家雙創示范基地1樓的賽舍空間,人民網記者專訪了“零號灣1號服務員”張志剛。他不僅是零號灣的命名者,也見証了這片環高校創業生態圈的崛起。

“大零號灣作為未來產業先導區,它的迫切性、必要性及發展的路徑,都是為了解決未來產業技術培育難題。”上海啟明未來產業技術促進中心理事長、上海零號灣創業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志剛認為,在未來產業競爭中,對培育未來產業技術的生態和土壤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像大零號灣這樣的先導區先行具備引領發展的能力,對未來產業前沿技術實現突破和顛覆性創新。

初心如一,培育引領性產業技術生態

8月9日,上海公布了未來產業先導區大零號灣的空間布局、功能定位和資源稟賦等亮點特色,吸引了各方關注。

說起大零號灣,繞不開零號灣,這得從九年前說起。

2014年,上海提出要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創中心建設﹔2015年,《關於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意見》審議通過,這就意味著上海市委“一號課題”有了明確的行動總綱。

“上海交大向上海市委提交的‘一號課題’報告中提出,要想建設好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需要圍繞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學,構建一個開放的和大學零距離、緊密融合在一起的創新創業生態體系。”張志剛指出,上海科創中心建設從根本上來看就是——構建培育引領性產業技術生態。

上海這座城市承擔著經濟社會發展與探索的重任,包括機制、技術、市場主體培育等。因此,建立集“政、產、學、研、資、創”於一體的高效協作的生態,迫在眉睫。

“閔行區政府、上海交大和地產集團等各方都在嘗試創建這樣的生態。”2015年3月15日,在地產集團下屬地產閔虹的會議室,各方達成共識,設立了“零號灣全球創新創業集聚區”。4月11日,三方簽署合作備忘錄,開啟了零號灣全球創新創業集聚區的合作之旅。此后,三方成立的零號灣戰略咨詢委員會也為零號灣的發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智囊支撐。

“當時交大周邊被戲稱閔大荒,科技創業企業落地條件不足。所以,成立零號灣是希望它是一個支持創新創業的體系,各種要素集聚、融合、充分溝通,從而碰撞出科技創新創業的火花。如今,提到的核爆點就是零距離碰撞之后形成的連鎖反應。此外,創業都是從零開始的,我們重點也是放在培育科技創新企業上。”提起零號灣的由來,張志剛如數家珍。

當時也有人提出異議,叫全球創新創業集聚區是不是口氣太大了。張志剛當時則認為:“我們今天做這件事,如果不放到全球產業體系中、不是以成為全球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樞紐為目標,是不會有可持續的結果的。”

在閔行區政府、上海交大和地產集團的大力支持下,零號灣實現了從0到1的跨越,集聚著越來越多的要素資源,也吸引了慕名而來的創業者、服務機構等入駐,在零號灣的舞台上主動扮演著各自的角色。

擴容提質,資源要素加速集聚

“我一直認為大學的根本使命就是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培育未來人才,解決未來問題或者為未來問題提供答案。大學不應該是‘專心隻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必須在產業和社會的互動中,看到問題,解決問題,才能發展。”張志剛說。

他舉例到,如果將大學看作一部智能手機,那麼我們就應該為交大、華師大及區域內的科研機構構建一個應用商店,通過周圍的開放生態,將科研機構的創新能力與產業資源緊密融合。“零號灣的職責,就是構建這個‘應用商店’,也就是說,在零號灣的發展過程中,不能隻有零號灣自己做開發,還需要其他的機構從不同的角度來參與構建協作的機制和開放的平台,從而保障豐富的生態體系。”

從零起步的零號灣,圍繞交大、華師大閔行校區,通過協作機制提高效率,激活區域發展活力,解決當地老工業基地轉型問題。“零號灣最早定義的使命就是圍繞這個區域周圍數十平方公裡構建科創生態體系,但我們也是真正從零開始的,最早是地產閔虹提供了800多平方米的開放辦公場地,免費為創業者提供服務。”

“利他”是零號灣的首要原則。在零號灣,首要考慮的是落地的服務機構和合作機構,讓他們心無旁騖落地生根,和我們一起形成能力互補的合作伙伴,共同服務大量的創業者,提供良好的服務,形成開放的生態。

“從一無所有到現在,是遠見、情懷、合作讓我們三方戰斗在一起,勇往直前。”在區域協作上來看,張志剛認為,彼此形成緊密的合作與碰撞,在“亂哄哄”的狀態中逐漸有序,這是豐富生態必備的特征。這就相當於把科研機構的創新內循環和產業社會發展的外循環合並起來,這也是零號灣發展的本質要求。

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2018年,上海市科委、閔行區等提出了“大零號灣”課題。如今,在上海交大、華師大等高校周邊17平方公裡的區域,大零號灣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區建設正逐步推進,可輻射周邊閔行開發區、莘庄工業區、臨港浦江國際科技城等區域,總面積約120平方公裡。

“從最早的零號灣到今天的大零號灣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區以及未來產業技術先導區,都是在逐漸豐富的生態體系中呈現的不同發展階段。”張志剛發現,隨著零號灣的發展,舞台越來越大,也越來越精彩。“這裡將是精彩紛呈的,是整體涌現出的創新力,未來產業技術的培育需要這樣的格局和舞台。”

創新突破,形成示范引領

根據規劃,大零號灣科技功能區策源區是培育孵化培育五大未來產業集群的核心基地之一,重點聚焦AI+生物醫藥、新型儲能、超導技術、衛星通訊、工業機器人等細分領域,進行原始創新突破。

在空間布局上,大零號灣分為C-T-O三塊功能區。其中,核心策源區(“C”區),為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高校院所,依托原始創新成果,為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提供支撐。成果轉化區(“T”區),以滄源路、劍川路為主軸,主要承接高校院所成果轉化項目落地以及師生“硬科技”創業。開放創新區(“O”區)包括紫竹高新區研發基地、江川濱江區域等,重點承接“T區”成長壯大的企業溢出和加速服務。

“2017年我們三方形成共識,簽約零號灣2.0版,就是‘T’區,后面不斷規劃包括上升到市政府的戰略層面,才形成今天的格局。”張志剛指出,當時做這件事如果大家單純去算經濟賬的話,短期之內是算不回來的。長期的經濟利益往往不能表現在當下,所以,需要的是大家對零號灣的長期認可,對城市、對國家的情懷。也需要合作各方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零號灣最早的一批項目大都是我學生的項目。在學校裡,我是老師,他們是學生,但是一旦到了產業中,我得變換角色。在這裡,資源、機構都不缺,唯獨缺少去服務、去付出和構建生態的角色。”張志剛自我定義為“零號灣1號服務員”,並將其作為終身的事業。

“在我看來,零號灣是一件公益的事情,這件事的意義已經超過了任何規模經濟的價值,因為它對未來的意義重大。”張志剛認為,自2020年進入機器智能時代起,機器與人之間的協作關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這讓全球的機器人基礎設施形成了更加有機的整體。世界格局也從西方主導向中國引領的新范式轉變,其中零號灣的重要性和優勢逐漸顯露。

根據規劃,到2035年,大零號灣將全面建成創新能力突出、科技力量雄厚、原創成果豐富、成功踐行新發展理念的科技創新策源地,成為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科創“新名片”和“新地標”。

未來已來,我們拭目以待!

(責編:葛俊俊、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