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發力了,全球招募硬核項目頂尖人才!這些“后天”產業裡能跑出核爆點嗎?

布局五大未來產業,上海正通過2023年全球“未來產業之星”大賽招募人才與項目,力爭在“后天”產業裡跑出核爆點。記者從市經信委獲悉,該大賽於今年3月啟動,於昨天(15日)正式進入復賽階段,120個優秀項目從500余報名項目中勝出,入圍復賽。
上海是國內最早布局未來產業的城市之一,在上海“2+(3+6)+(4+5)”現代化產業體系中,“2”為傳統產業的數字化、綠色化兩大轉型﹔由人工智能等三大先導產業及汽車等六大重點產業構成的“3+6”,是上海產業的“今天”﹔數字經濟、元宇宙等4條新賽道為“明天”﹔未來健康、未來智能、未來能源、未來空間、未來材料等五大未來產業,則構成“后天”。去年9月,上海率先發布五大未來產業高地行動方案。今年3月舉行的上海市產業技術創新大會上,張江、臨港、大零號灣成為首批未來產業先導區,同時啟動“未來產業之星大賽”,要在全球范圍搶挖硬核項目與頂尖人才。
上海市經信委技術進步處處長李宇宏介紹,大賽啟動以來,報名總數達536個,其中項目組419個、人才組117個,涉及中美英德等8個國家,國內有1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參與,其中不乏由院士專家、長江學者、國家重點研發項目首席科學家等領銜的重點項目與團隊。經好中選優,有120個項目晉級復賽,將視賽道情況均衡考量,評出若干項目進入今年9月的決賽,另有40名高層次人才直通決賽。進入決賽的項目除了有資金支持外,還有榮譽及賽后多維配套服務支持,包括賽投聯動、政策和服務支持、信貸和園區支持等。
記者發現,入圍復賽的未來產業項目可圈可點,如未來健康方面,有上海交大呂寶糧教授與米哈游共同創立的初創企業“零唯一思”,專注於情感腦-機接口技術開發與應用,打造情感服務機器人﹔未來智能領域,由中科院鄂維南院士任首席顧問的深勢科技,正結合人工智能與多尺度分子建模理論,致力於打破傳統新藥研發計算模擬平台對固有無序蛋白設計問題缺乏成熟可計算模型的現狀﹔未來空間方面,商業航天領域聚焦激光通信的創新企業藍星光域,其激光通信終端整機及組部件產品早於國內外許多同行,已迭代至第四代。
顛覆性技術是上海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必爭,如量子計算若能跑通,現有芯片將失去優勢。布局未來產業必會經歷“看不清”和“熬時間”之痛,但上海“願意等”。如2021年由郭后揚博士在滬布局的“人造小太陽”即核聚變項目處於極早期,至少要到2027年才可能獲得關鍵突破,但郭博士的“能量奇點”公司仍得到一系列寬容與殊榮,包括作為臨港新片區三周年項目集中簽約、成為上海市未來產業先進核能專家委員會5家副主任委員單位中唯一一家初創公司等。
上海市經信委副主任張宏韜介紹,上海將通過加強核心技術攻關、建設未來產業標杆示范場景、持續完善創新企業成長環境等三個方面,全力支持未來產業發展。如在政策協同上,市經信委、發改委、科委、教委、市場監管局、國資委等單位將形成合力,而在未來產業市場准入方面,上海也正實施更富彈性的土地規劃和環保約束。“未來產業的規律極難捕捉,但人才政策與土壤,是上海在不確定性中堅守的‘唯二’確定性。”張宏韜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