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 骨折康復過程是怎樣的呢?

骨折是指骨結構連續性部分或完全斷裂。目前骨折患者以老年人以及兒童為主,中青年也有一定的發病率。患者常表現為單個部位骨折,少部分患者可見多發性骨折。骨折發生主要是受到直接暴力作用、間接暴力作用或積累性勞損症狀的影響。其中,直接暴力因素是指暴力直接作用於骨骼某一部位而導致該部位出現骨折症狀,常伴隨存在不同程度的軟組織損傷者症狀。間接暴力因素則是指通過縱向傳導或杠杆、扭轉作用影響導致遠端出現骨折症狀。比如人從高處墜落而足部著地,受重力因素影響導致急劇向前屈曲,導致胸腰脊柱交界處的椎體發生壓縮性或爆裂骨折。除此以外,長期反復性輕微損傷均可能導致肢體某一特定部位出現骨折症狀,損傷包括直接損傷以及間接損傷兩種類型。又稱疲勞骨折,如遠距離行走易致第二、三跖骨及腓骨下1/3骨干骨折。
骨折創傷因素影響下,患者可能出現一系列症狀與臨床表現,掌握相關症狀對我們有關骨折類型以及嚴重程度的判斷有重要意義,並對骨折針對性治療有積極與意義。那麼,骨折患者有哪些典型症狀與表現呢?
全身症狀:骨折患者受創傷性因素影響出現骨折后,多數體溫無明顯改變,部分損傷較為嚴重患者可能受血腫吸收因素影響導致體溫上升,但通常體溫控制在38℃以內。對於體溫持續升高且長時間無法減退,溫度在38℃以上,伴隨存在局部腫痛症狀的患者,應通過血常規檢查的方式對白細胞分類計數進行判斷,計數升高患者應考慮感染可能性。骨折發生后,部分患者可能會出現便秘、口苦等症狀,脈多浮數而緊,舌苔黃膩或白膩。若出血過多或體虛者,多出現頭暈、心悸、氣短等症,脈多充或澀,舌質淡紅等。
局部症狀:第一,骨折患者會出現局部性的疼痛以及壓痛症狀。受骨折因素影響,局部組織損傷或局部肌肉組織痙攣影響,導致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局部疼痛症狀。尤其是對於出現骨折部位而言,有明顯的局限性壓痛以及縱軸叩擊痛症狀,可將上述症狀表現作為判定是否出現骨折症狀的重要依據。第二,骨折患者會出現皮膚表面擦傷,瘀斑以及局部腫脹症狀。受骨折因素影響,導致患者在骨折狀態下局部血管出現損傷,阻塞靜脈,可出現腫脹。若骨折處出血較多,溢於皮下,即成瘀斑。若骨折處肌筋膜完整而使出血不能外溢,或因骨折端壓迫,循環受阻,在此過程當中導致內部壓力升高,對動脈血灌注產生影響,肌肉組織出現缺血以及缺氧等症狀,患者就會出現肌肉壞死以及缺血性肌肉攣縮等一系列症狀表現。第三,患者可能出現局部性功能障礙。骨折發病后,人體肢體內部支架被破壞,肢體自身杠杆作用受到影響,可能因疼痛感影響導致肌肉出現反射性痙攣症狀,患者部分肢體功能受限或完全性喪失。但對於嵌插骨折患者,功能障礙表現不明顯,需要仔細進行檢查以免出現漏診。
那麼,骨折出現后患者經歷了怎樣的康復過程呢?
撞擊期:這一周期從受力當下開始,至能量消除。時間比較短暫。在此過程當中,骨與周邊軟組織損傷程度與能量吸收大小的有關,高能量、高速度損傷所導致的骨折症狀往往更加嚴重。
誘導期:這一階段血腫形成,骨折斷端骨細胞、破損骨膜組織以及周邊細胞發生壞死症狀。在骨折發生后,骨營養動脈以及分支,周邊肌肉組織呈現出不同程度的撕裂以及出血症狀,上述症狀的嚴重程度與骨折具體類型,骨折體積,移位大小以及解剖部位均存在一定的相關性關系。受出血症狀的影響,不斷外滲會導致骨折斷端周邊出現血腫症狀,導致出血量被低估,部分症狀嚴重的骨折患者,如骨盆骨折以及長骨干骨折患者可能出現低血容量性創傷性休克的症狀。骨折斷端細胞死亡狀態下,血腫內氧分壓水平呈現出一定程度上的下降趨勢,乳酸水平上升,局部含有大量的非膠原蛋白、前列腺素以及肌肽成分,導致大量細胞因子的釋放。在這一階段中,人體通過啟動自我修復機制的方式對骨折創傷進行控制。臨床上,骨折患者往往伴隨嚴重的出血腫脹症狀,此時不能直接進行手術,以免創傷性操作導致患者出現感染或粘連症狀。因此需要先對患者進行消腫,達到理想狀態后再准備進行手術處理。
炎症期:這一階段從骨折致傷后早期開始,至骨細胞以及軟骨細胞出現。局部炎性反應以血管擴張、炎性細胞大量浸潤、血漿滲出以及血管擴張屬於這一使其的典型表現,其中炎性細胞大量浸潤,以巨噬細胞、肥大細胞以及嗜中性粒細胞為主,同時通過產生破骨細胞的方式對死骨進行有效清除。在此過程當中,血腫內纖維蛋白受到新生血管侵犯影響,血管侵入過程當中周邊大量間充質細胞增生反應,導致吞噬細胞以及纖維細胞的分化反應。進一步發展,隨著血腫內紅細胞的大量破壞,導致纖維蛋白滲出,此過程中血腫被逐漸清除,被網狀原纖維、纖維蛋白以及膠原纖維所對應的鬆散網絡所替代,並通過機化的發生產生大量肉芽組織,進而導致纖維性骨痂的形成。
軟骨痂期:這一時期血腫進入機化狀態,骨折段充滿細胞成分,有新生血管生成,破骨細胞對殘留死骨進行繼續清除。在此過程當中,鄰近骨折端部位形成部分骨膜下新骨,斷端間隙出現成軟骨細胞,並基於軟骨樣組織對纖維血管性間質進行替代。在這一階段中,新生骨在骨折端完成連接后,予以適當的應力刺激對骨折塑性是非常重要的。骨折端有充足的強度支撐人體進行活動,腫脹程度也到逐步緩解。
對於骨折患者而言,不同時期應當怎樣提高康復速度呢?飲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如何才能夠使飲食方案體現康復階段性的特點,提高針對性?有如下建議:
在骨折早期,通常指1~2周內。這一時期骨折患者受傷部位常有明顯瘀血腫脹,經絡不通,氣血阻滯,此期治療以活血化瘀,行氣消散為主。中醫認為,“瘀不去則骨不能生”、“瘀去新骨生”。從這一角度上來說,為促進骨折愈合,在飲食上應當遵循消腫散淤的基本原則。在飲食配合上應當遵循清淡原則,多攝入瘦肉、水果、魚湯、蔬菜以及蛋類,嚴禁攝入酸辣,油膩或燥熱食物,尤其不能夠過早開始攝入肥膩滋補食物,如燉魚、骨頭湯等,以免受淤血積滯因素影響導致骨折病程被拖延,骨痂生長速度緩慢,對后續關節功能恢復產生不良影響。
在骨折中期,通常指2~4周內,瘀腫大部分吸收,此期治療以和營止痛、祛瘀生新、接骨續筋為主。在飲食干預方案上應當自清淡轉為高營養補充方案,以滿足骨痂生長的需求。飲食食譜上推薦攝入動物肝臟、骨頭湯等,對維生素A以及維生素D進行補充,同時注意鈣類以及蛋白質食物的攝入。
進入骨折后期后,通常指5周以上。這一使其骨折腫脹症狀基本吸收,開始有骨痂生長。這一階段飲食干預應當遵循補益肝腎氣血的基本原則,為骨痂生成創造有利條件。通過攝入新鮮蔬果的方式達到舒筋活絡的目的,確保骨折斷端鄰近關節能夠自由活動,恢復功能。
除飲食以外,為促進骨折患者的恢復,康復干預的重要性也是相當突出的。康復治療和功能鍛煉的原則是早期活動、早期下床、適時負重、持續鍛煉、因人而異。康復治療的方法包括:肌力鍛煉、關節活動練習、手法治療、理療,如紅外線、超短波、頻譜、磁療、蠟療、水療、電興奮、溫泉浴等,以及后期的健身運動。功能鍛煉的方法分為主動鍛煉和被動鍛煉,又可分為持重鍛煉和非持重鍛煉。康復治療和功能鍛煉的過程一般分為三個階段:早期康復、中期康復、后期康復,不同時期的康復方法與強度各不相同。無論任何部位、任何性質、任何時期的骨折后康復,其具體方法應當聽從康復醫生的指導,並按照醫囑制定一個科學、周密、具體的計劃,用於實施。患者自行進行鍛煉,很容易因用力過猛,手法錯誤,意外損傷而引發更為嚴重的后果。所以,骨折患者切記一定要選擇正規的康復醫院就醫,在康復醫生的指導下,運用科學系統的康復方法進行治療。
康復的目的是通過有針對性的展開功能訓練,加速骨折創傷后身體功能的恢復,對並發症進行積極預防。在康復干預的過程當中,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第一,康復功能鍛煉應當在醫務人員的指導下逐步開展,貫穿骨折創傷至愈合的始末﹔第二,康復功能訓練的具體內容應當體現針對性以及個體性特征,受骨折治療過程選擇方法影響而有所不同﹔第三,康復功能鍛煉活動范圍應當遵循自小至大的原則,鍛煉次數自少至多,強度自弱至強﹔第四,康復功能鍛煉活動應當注意對患者骨折肢體的生理功能恢復。上肢骨折應當圍繞對手部握力的活動進行鍛煉,下肢骨折則以對負重行走能力的訓練為主﹔第五,骨折恢復期間,必須針對性的對有障礙關節進行運動,不能用相鄰關節代替,首先對關節運動范圍進行恢復,確保關節活動無障礙。
骨折創傷后1周內,受創傷影響肢體出現腫脹以及疼痛症狀,加之骨折斷端不穩定,發生再次移位的可能性高。在這一階段中,進行功能康復鍛煉的主要目的是加速血液循環,對腫脹進行有效消除,促進骨折斷端的穩定狀態。功能訓練的主要形式是患肢肌肉的等長收縮。也就是說,在關節靜止的基礎上,患肢肌肉進行有節奏的靜態收縮和放鬆。我們常說的是收緊和放鬆,以防止肌肉萎縮或粘附。
骨折受傷后2周~骨折臨床愈合這一階段中,受傷肢體腫脹程度逐步緩解,疼痛症狀有所消退,纖維連接出現在骨折斷端,骨痂逐步形成,骨折斷端也達到穩定狀態。在這一階段中,針對患者進行功能康復鍛煉除了繼續進行對骨折肢體肌肉的收縮訓練移位,還需要在健康肢體的協助下進行逐漸恢復骨折近端、遠端不固定關節功能活動和骨折上下關節活動,逐漸從被動活動到主動活動,增加主動關節屈伸活動,防止肌肉萎縮,避免關節僵硬,減少功能障礙。這一階段,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可以盡早下床進行全身活動,並配合物理干預的方式,對患者腫脹以及疼痛症狀進行控制,達到加速骨痂形成的目的。需要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在骨折初期由於骨折端沒有完全愈合,穩定性不夠,需要以肌肉訓練為主,做肌肉訓練能夠使肌肉收縮舒張,促進身體內的血液循環,對於減輕疼痛,腫脹症狀也有一定的作用,而且還能夠有效的防止肌肉粘連、萎縮,對於上肢骨折的患者可以靠握力器、臂力器來進行肌肉鍛煉,對於下肢骨折的患者可以多做蹲起活動,對於腰部或者是脊椎骨折的患者,可以通過單杠運動或者是平板支撐來進行鍛煉。
即達到臨床愈合或臨床愈合或去除固定,X線路檢查已經顯示,骨骼有一定的支撐作用。然而,大多數相鄰關節的關節活動減少,肌肉功能萎縮和其他功能障礙。從這一角度上來說,進行功能康復鍛煉的目的是恢復受影響關節活動,促進肌肉力量的強化,對肢體功能進行有效恢復。訓練的主要形式是加強對肢體受傷關節的主動活動訓練以及負重運動,促進關節功能恢復至正常力量以及活動范圍,並注意對全身性功能的協調訓練以及步態訓練。對於髖關節骨折患者,在康復訓練活動中與應當注意髖關節屈伸動作的展開,循序漸進按照屈伸動作-站立-步行-下蹲-負重行走的訓練順序展開。對於膝關節骨折患者,其主要功能是伸展、屈膝和膝關節穩定。因此,除了做屈伸外,還要注意大腿前面的肌肉鍛煉,並在練習中進行屈伸-踢腿-下蹲動作。而對於踝關節骨折患者而言,運動時注意背屈-跖屈-行走動作。如果踝關節早期固定在跖屈位,應早期做背屈運動。而對於脛骨中下1/3處粉碎性骨折患者而言,脛骨內側靠近皮下,直接創傷容易引起開放性骨折和感染。除此以外,脛骨營養血管在骨干后面和脛骨下面的三分之一沒有肌肉附著,而骨折是最常見的。由於骨折血液供應不足,來源單一,治療過程中最容易出現骨折延遲連接或骨不連接。加上腓骨承重少,周圍肌肉附著多,骨折少,一般容易愈合。骨折移位的方向取決於外力的方向、腓腸肌的收縮和受傷肢體的重力。骨折后常出現錯位、重疊和成角畸形﹔遠側段常向后外方移位有外旋、近側段向前移位,有時骨折斷端可刺破皮膚哆出傷口外,形成開放骨折,有時皮膚雖未破,但挫傷嚴重,血循不良而發生繼發性壞死,致骨外露,感染而成骨髓炎﹔由於脛腓骨之間存在骨間膜,單一骨折時,移位往往受到限制。受此因素影響在,在康復功能鍛煉的過程中,考慮到骨折后期骨折斷端已經處於基本穩定狀態,可以通過進行抗阻力訓練的方式增加肢體阻力,讓肌肉力量以及運動強度逐步恢復至正常狀態,運動的模式包括引體向上、俯臥撐、深蹲、啞鈴等。
(作者: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骨科 胡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