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街頭“樹牌矛盾”如何標本兼治

綠化部門探索建立完善行道樹電子檔案為規劃預留空間

2023年07月23日08:43 | 來源:上觀新聞
小字號

■本報記者 陳璽撼

近期,宛平路靠近肇嘉浜路的馬路景象悄然發生著變化。在綠化市容部門和道路運輸管理部門的協作下,行道樹多余的側枝被修剪,之前被行道樹遮擋的指示牌從道路右側移到道路中間,終於“重見天日”。

記者發現,以往並不顯著的樹牌、樹燈、樹房等矛盾近年似乎有激化的趨勢。來自上海綠化市容熱線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1日至3月8日,該熱線共收到遮擋干擾類投訴396件,較去年同期上升39.9%。其中,浦東、閔行、長寧等區投訴較為集中,且增量明顯。

上海市綠化市容局近期公開的信息也說明了“樹牌矛盾”的普遍性:綠化、道運、交警等部門聯合排查了641條道路,共發現“樹牌矛盾”867處,截至今年6月底,已通過修剪等方式處置796處。

為城市生態環境作出卓越貢獻的行道樹為何會引發矛盾?面對已發生的問題,又如何避免治標不治本?

行道樹並非“想修就修”

記者注意到,無論啟動大樹修剪的條件還是處置“樹牌矛盾”等問題的首要原則,都與安全有關。這種啟動條件似乎有些苛刻,如果要明確行道樹有安全隱患才行動,會造成一些矛盾需要等待更長時間才能得到解決。

以一些路燈為例,安裝時沒有考慮周邊行道樹的長勢,數年后就會遇到光源被樹冠“包圍”的問題。考慮到上海城市公共空間的有限,如果路燈移動后的照明效果仍不理想,綠化管理部門可配合對行道樹開展輕度修剪。根據行道樹栽植與養護技術標准,從保護城市生態環境和安全的角度出發,一般修剪行道樹的二級以上骨架。

其實,行道樹的修剪並非“想修就修”。上海市綠化管理指導站工程師梁晶表示,其實上海近年來處置“樹牌矛盾”等問題已經有了長足進步。很多矛盾,隻需要輕度修剪就能解決的話,相關部門不再計較“先來后到”,而是本著又快又好解決問題的原則,協商解決。同時,加強行道樹的日常養護管理,冬修和夏季剝芽期間發現的隱患矛盾,及時在上樹養護中加以解決,確保行道樹健康生長和周邊設施正常使用。

至於剩下的少數需要對行道樹“大動干戈”的矛盾,相關部門也形成了聯席會議機制,並商定了啟動非常規修剪的“門檻”——經專家組判斷,存在安全隱患。

“等待專家組意見和處置,都需要一段時間,還請大家理解。”上海徐匯園林發展有限公司一分公司首席技師張韌坦言,大樹的非常規修剪客觀上需要天時地利人和,在常規的繁重養護工作之余,公司一年最多可組織人力物力開展約80棵大樹的非常規修剪,而整個徐匯區4.2萬多棵行道樹中,胸徑大於40厘米、修剪難度較大的大樹就有近5000棵。

用“數字底座”求得解決

在採訪中,相關部門都提到了解決“樹牌矛盾”等問題最徹底的方式,是在城市家具或新建道路行道樹落地前,即規劃設計時就充分評估這兩者間是否會產生矛盾,採取有針對性的規避舉措。

記者注意到,無論是行道樹栽植與養護技術標准還是城市道路交通標志標線設置指南,如交通指示牌、路牌車站標志與行道樹主干中心的距離不得小於1.2米。多位業內人士坦言,上海道路空間十分有限,在實際操作中,要嚴格按照標准保持行道樹與城市家具等的距離,或者精准預測數年后標志能否避開相關物體的遮擋,很難做到。

徐匯區綠化市容局副局長龍佼介紹,徐匯區正在優化完善區級綠化養護動態信息管理系統。

記者在系統試點的復興西路頁面上看到,每一棵行道樹都標注了地理坐標,其行道樹編號、在道路哪一側、樹種、胸徑、規格、樹穴蓋板類型、所屬街道等信息一目了然。更值得注意的是,行道樹與設施矛盾一欄還詳細記錄了每一棵行道樹目前具體與哪方面存在沖突。例如,復興西路(安福路至武康路)北側的6號懸鈴木就顯示存在“樹牌矛盾”。

龍佼表示,通過網格化管理等手段,目前徐匯區綠化部門已梳理出轄區內行道樹相關矛盾的清單,這些存量問題將督促相關單位盡快制定處置方案,報上級主管部門批准后實施。未來區內所有行道樹建立了完善的電子檔案后,將為城市建設發展提供重要的“數字底座”。屆時,設計規劃城市家具時,相關單位可以直觀高效地規避位置重合、間距不夠等沖突。

(責編:王文娟、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