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公園”如何避免同質化?上海這座500歲古典園林嘗試“穿越”

被夜色籠罩的古典園林中,不時傳來古琴聲和簫聲,在“荷花仙子”的引導下,十幾位游客“穿越”到300多年前的猗園,見到精於詩文戲劇的第六任園主李宜之,看到夜間開花的荷花、睡蓮。
這是上海古猗園今年首次推出的沉浸式夜游活動,6月22日、23日和7月的每個周六,每晚安排兩場沉浸式夜游,一場時間在半小時左右。
這次嘗試,會成為上海“夜公園”轉型升級的風向標嗎?
同質化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以上海動物園為代表的一批滬上公園就陸續開啟了夜游活動,2019年上海動物園鄉土動物區開放后,立即成為當年夜游活動的重要打卡點,讓喜歡在夜間出沒的“上海土著”貉走進了大家的視線。
近年來,上海植物園、辰山植物園、共青森林公園、上海濱江森林公園、上海野生動物園等公園或景點都在夜游活動的開展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分別推出了“動物奇妙夜”“暗訪夜精靈”“辰山奇妙夜”“探秘夜森林”等夜游活動,得到廣大市民游客的喜愛和稱贊。
分析這些夜游活動的類型,主要分為兩種。
一種是有良好動物資源基礎的專類公園,夜游活動的路線設定主要圍繞夜行性動物展區、展館展開。
另一種是其他公園,夜游活動的路線設定主要基於此前園內生物觀察的經驗,在一些夜行性動物較常出沒的區域開展探索。
但除此以外,上海公園目前開展的夜游活動很難跳出夏令營、自然科普教育等傳統形式的范疇。
逐漸,越來越多新的聲音出現,人們希望公園能夠重視夜游活動同質化的問題,提供更多元更豐富的夜游體驗。
有遠見
對於公園夜游活動同質化的問題,一座市屬公園的負責人坦言,目前上海開展夜游活動的公園都是“兼職”的,此前規劃建設時並沒有考量太多的夜間功能,這導致大多數公園隻能推出夏令營、自然科普教育等傳統形式的夜游活動,除非對軟硬件進行一次全面的改造升級。
古猗園今年能推出沉浸式夜游活動,很大一部分原因是2019年夜景燈光工程竣工,這個古猗園從上世紀50年代至今規模最大的一次夜景燈光工程為夜游活動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在古典園林內打造全新的夜景燈光可謂寸步難行。”古猗園基建文保科科長孫佳表示,難點主要集中在古典園林內有眾多保護建筑和文物。
比如,鋪設電路和光纖一般要打開地面,但古猗園內哪怕一塊地磚都可能大有來頭,因此“動土”前必須調閱盡可能多的歷史圖紙、文獻等相關資料,從而設計並實施一種盡可能少破壞地面的施工方式。
又比如,一些線路會經過園內的逸野堂等歷史建筑,又或者龍爪槐等受保護的古樹名木,這時就必須謹慎推敲出“繞道”方案,即使方案遠比“筆直走”要復雜,但必須確保不對歷史建筑或古樹名木造成任何的不良影響。
古典園林不允許大型機械進入施工,絕大部分管線工程都基本靠人工。所以,從制定項目可行性方案,直到大功告成,古猗園夜景燈光工程前后花費了整整3年。
有遠見才能有更高質量的“夜公園”。深知后期“打補丁”很艱難,許多專家和業內人士均建議,將來如果上海規劃專類的“夜公園”,可以參考國內外成功經驗,規劃設計時,就在公園內配套有針對性的服務設施,或者至少為將來的夜游活動留出后期可以“打補丁”的空間。
學典范
說起公園夜游活動,1994年開放的新加坡夜間野生動物園一直是業界垂范。
除了是世界上第一個專為夜間動物設立的野生動物園,其更為人稱道的是設計精巧的布景和展現異域文化的精彩表演,園方根據新加坡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特點,主要圍繞亞洲動物進行巡游路線規劃,每年迎接超過100萬名游客。
它還拉動了“鄰居”——新加坡動物園和河川生態園的門票銷售,構成白天和夜晚的旅游產品組合,繁榮了當地的消費市場。有很多人認為,它完美實現了野生動物保護與文旅市場開發的平衡。
放眼國內,蘇州拙政園也是“夜公園”的優秀案例。2021年起,拙政園推出了“拙政問雅”夜游項目,借助聲光電技術,活化了傳統文化藝術,用符合現代人審美的形式解讀經典園林,讓蘇繡、蘇雕等蘇州的文化符號入眼入心。
尤其是“拙政問雅”的高潮篇章“心園問月”,在拙政園中部花園的中心區域,設計者通過光影變化實現畫面四季輪回的轉換,重現了古人可游可觀的青山綠水畫卷,節目以26盞激光燈射向天空收尾,寓意“天人合一”。
為了達到“最小干預”的水平,拙政園夜游活動的燈具、投影儀等設備都是當天布置當天收走,並將活動范圍控制在中部花園區域,約為總佔地面積的四分之一。
“國內外的先進經驗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古猗園經營管理科科員何詩韡表示,經過多輪試運行后,古猗園將收集分析市民游客的意見和建議,不斷優化調整夜游活動。
何詩韡透露,園方的確在考慮是否引入3D技術投影、數控燈光、現代音響等設施設備,但一切要以保護園裡的動植物生態系統和珍貴的歷史建筑、文物為前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