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文化| 體育

上海濱水空間驛站:小天地帶給你“詩和遠方”

2022年12月20日11:01 | 來源:解放網
小字號

“一江一河”兩岸已陸續建成70余處各具特色的驛站,提供多樣化公共服務

濱水空間驛站:小天地帶給你“詩和遠方”

夜色中的望江驛。資料圖片

■本報見習記者 沈思怡

冬日的夜晚,行走在黃浦江東岸濱江步道上,寒意陣陣。夜色中,幽幽的光亮在不遠處閃爍,一間小木屋靜立於樹林間,暖黃色的燈光經四周的落地玻璃傾瀉而出。推開門,敞亮溫暖的小屋內桌椅齊備,水壺中熱水翻涌不斷,驛站管理者吳秀芝從氤氳水汽中抬起頭,“外面起風了,喝杯熱水再走吧。”

宛如童話中的林間小屋,這樣的驛站在上海的東岸濱江有22個,沿蜿蜒的濱江公共綠道每隔1公裡設置1個,為市民提供休憩空間。

近年來,隨著“一江一河”岸線貫通工程推進,兩岸濱水空間陸續建成“望江驛”“楊樹浦”“蘇河驛”等一系列70余處各具特色的驛站。這些驛站集合了圖書館、公共廁所、公共休息室、自動售賣機、雨傘架、醫療急救服務點等便民設施。多樣化的公共服務背后,是“還江於民”的進一步優化,方寸之間彰顯“人民城市”理念。

近日,記者走訪了散落在“一江一河”沿岸的多個市民驛站,感受鑲嵌在城市各處的方寸小天地如何盤活上海的公共空間,又以何種姿態融入市民生活、與之產生互動,並思考未來驛站如何在城市社會生活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岸線鑲嵌一顆顆“珍珠”

相鄰驛站具有一定的間距,而不同點位的選擇令望江驛巧妙地融合在濱江蜿蜒岸線中,如同一顆顆珍珠

經常在東岸濱江騎行的市民,很難不去注意到每隔1公裡就會出現的木屋——望江驛。22座驛站的建筑結構基本一致,像是出檐深遠、屋頂微微起翹的大涼亭。因通體採用柔和的木材,鑲嵌在周邊堅硬冷峻的玻璃、鋼筋、混凝土立面的建筑物與橋梁之間的小驛站顯得溫暖親切。

望江驛大多由兩部分構成:一側是相對封閉的公共衛生間,另一側是三面通透的公共休息室,室內布置閱讀書架、桌椅等服務設施。一條居中的東西向通廊將兩側分開,朝西引向江景,朝東通向綠蔭樹叢,不到兩米寬的通廊中還添置了自動販賣機、飲水機及租賃充電寶等功能設施。驛站整個沿江一側及休息室的側面都是檐下平台空間,靠牆設有板凳供市民小坐,深廣的屋檐保証了遮陽避雨的舒適度。

雖然相鄰驛站有一定的間距,但外形上的整體性讓其形成了一種新的形態,不同點位的選擇令其巧妙地融合在濱江蜿蜒岸線中,如同一顆顆珍珠。

30歲的徐渭最鐘愛14號望江驛,它坐落於東岸濱江后灘公園段,三面通透的公共休息間被四周的竹樹環合,巨大的落地玻璃正對著一排挺立的水杉,在夕陽下層林盡染,徐渭每日都會來此辦公。“通透性很強,就像被大自然包裹了起來,這種感覺在市區很難找到。15號望江驛也不錯,落地窗正對著江面,傍晚可以欣賞江邊日落的全過程。”

相比東岸濱江公共空間的寬廣,“九曲十八彎”的蘇州河貫通段稍顯復雜。在蘇河沿岸高度密集的城區裡見縫插針地修建驛站,須盤活城市現有空間資源,倒頗有點在螺螄殼裡做道場、在城市裡玩俄羅斯方塊的意味了。蘇河驛(武寧路橋下北岸驛站)就是一次靈活的嘗試。

順著光復西路上的蘇河綠道漫步,沿途會經過好幾個橋洞,與尋常灰暗的空間不同,武寧路橋下別有洞天。在兩側兩三米深、二三十米長的局促橋洞內,兩間木質的驛站填補了原先逼仄陰暗的空間。除了公共衛生間、自動販賣機等“標配”之外,該驛站還引入了“城市看台”與“迷你展廳”,分別嵌在橋洞兩側。展廳的外界面可開可合,既能在合上時提供休憩者與來往車輛隔離的隱蔽空間,又能在打開時與馬路對面階梯式的看台一起成為橋下劇場,實現有趣互動。值得一提的是,驛站“城市看台”的兩端還留有兩間十幾平方米的小屋,目前已被打造成為一家咖啡館,商業的介入也為驛站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思路。

蘇河驛(順義路驛站)則把重心放在屋頂上。坐落在順義路末端與蘇州河邊的狹長空間段內,順義路驛站呈線性排布,將兩側的城市道路與沿河公共空間相串聯,加深了空間的縱深感。順著階梯拾級而上,在驛站的屋頂上能夠俯瞰U形的河灣,對岸華東政法大學的美好風光也能盡收眼底。

楊浦濱江的驛站更注重與濱江原本的風貌融為一體。從秦皇島碼頭出發,每隔700米,便會邂逅一個楊樹浦驛站。其中,“人人屋驛站”呈現“人”字外形的木搭結構,向原先建在此處的祥泰木行致敬﹔“雨水花園驛站”在原有的基礎上設計成了融鋼結構廊橋、景觀棧橋為一體的微縮公共空間,深褐色的外牆面工業風十足,與濱江沿岸的工業遺跡呼應成趣。

看書發呆融入市民生活

有人在驛站處理工作,有人喜歡獨處,有人看書、復習功課,驛站為市民提供了“停留”的機會

提及濱江,最先會想到的是規整通暢的漫步道、騎行道。誠然,線性貫通的濱江慢行系統給東岸濱江提供了“運動”的空間,點狀分布的驛站則為其補充了“停留”的機會。兩類基礎設施的互補,讓發生在濱江公共空間內的互動趨於平衡。

在不久前的秋末冬初時節,記者記錄下了濱水驛站的一個個片段:

10時,51歲的陳林結束了前10公裡的晨跑,滿頭大汗拐進6號望江驛,在公共廁所洗了把臉,拿出杯子接了水,整頓完畢后,沿著跑道向下一個10公裡前進。“我在濱江跑了5年了,這裡驛站的密集度很高,上洗手間、喝水、換衣服都很方便。”

12時,30歲的陸家嘴白領Teresa提著便當坐到8號望江驛檐廊下的長凳上,對著波光粼粼的江面獨自享用起來。“公司食堂人太多,江邊更適合‘社畜’午休時獨處。沒人會在你面前走來走去,休息時不會被打擾。”

14時,67歲的吳桂芳拿著體檢報告推開了11號望江驛的門,她知道,每到周三,就會有浦東公立醫院的醫生來11號驛站坐診,正巧今天來的是骨科醫生,解了她的燃眉之急。“體檢報告顯示我膝蓋有積液,先來驛站問問醫生病情是否嚴重。”

15時,29歲的Ellie背著包走進2號望江驛的公共休息間,取出書籍資料攤開在臨江的吧台上,插上耳機開始學習,她正在為年底的研究生考試做最后沖刺。“驛站很安靜,學累了還可以在沙發上躺一會。驛站離濱江跑道也很近,一般復習到傍晚5時后,我會沿著濱江跑幾公裡,釋放一下壓力。”

17時,30歲的徐渭正在14號望江驛中處理工作。“工作原因需要經常居家辦公,但我更喜歡走出家門,找一個環境好的地方辦公。特別喜歡望江驛這樣景致好,又非常清靜的空間。”

19時,51歲的孫莉君,從家散步至1號望江驛,在書架上挑本合眼緣的書看了起來。據了解,1號望江驛由五峰書院托管,驛站內藏書近百本,為保持書籍流動,每隔幾月就會換一批。“我很愛看書,隻要不下雨,我基本上每天都來,在驛站裡面陸續看完好幾本書了。”

22時,25歲的江澤浩將隨身攜帶的包枕在身下,裹好身上的大衣,躺在蘇河驛(武寧路橋下驛站)裡准備睡覺。“剛從老家來上海,前段時間在找工作,睡這裡也是想盡可能省點錢。這個地方不錯,睡著很有安全感。”江澤浩告訴記者,好在他已經找到了包食宿的工作,這是最后一次在此過夜。

(來源:解放日報)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