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小店生變:開在小區裡的超市換了“打法”,家政開店竟不為服務顧客……

去年,商務部等12部門聯合發布《關於推進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的意見》,如今,全國“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首批試點已滿一周年。一年裡,全國各地紛紛推出細化方案,結合區域發展情況,針對社區便民商業設施推出了多項政策和舉措,幫助實體經濟更好更穩增長。上海首批18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也初見成效。
以15分鐘為半徑,這是便民生活圈的大小。這個“圈”能畫多大?以15分鐘為標尺,步行的話,半徑在1公裡左右,慢跑大概3公裡。便民生活圈需要步行可達,更需要市民與美好生活實現“雙向奔赴”,把便民生活圈越畫越大。
便民服務即觸即達
漢中路地鐵站附近,南蘇州河沿岸,寫字樓和居民樓密集,人流量大。這裡,幾乎堪稱做生意的“黃金位置”,尤其是開一家超市。但是,鄒幼華開在這裡的超市卻不那麼顯眼:要找到它,需要拐幾個彎,走進一個小區裡——鄒幼華的超市,還有一個更通俗的叫法,社區底商。
五年前,鄒幼華從家鄉來上海創業。剛開始,他主要做線下生意,順帶運營淘寶等平台。“隻做線下成本太高,我覺得電商才是大趨勢。”2020年,他決定開一家超市,入駐美團、餓了麼等電商平台。
這家天生帶著互聯網基因的超市,名叫“即觸即達”,90%的訂單來自線上。“我們的目標是3公裡內10分鐘送達,10公裡范圍內的訂單我們都會接。”像鄒幼華一樣的社區底商,是社區商業的有機組成部分,但服務半徑往往隻局限於周邊小區。通過互聯網賦能,小店的服務半徑擴大了10倍,成為暢通城市經濟“微循環”的重要力量。
做線上生意,跟以往必然有所不同。180多平方米的空間,被鄒幼華塞得滿滿當當,貨架之間隻能夠允許一人通行,轉身都不太容易。“我們有超過6000多SKU(品類),明年SKU計劃突破1萬,我們什麼火我們就上什麼。”
鄒幼華的超市,局部很緊湊
店面雖小,但鄒幼華卻有一套周密生意經。“我的店鋪沒有設置配送金額門檻,哪怕是買一瓶水,我也會接單。”如此做生意,必然有賠本買賣。就在採訪時,鄒幼華收到一筆訂單,顧客隻買了一桶方便面,減去紅包優惠,這一單顧客隻花了1.5元。“我的成本大概是七八塊錢,肯定是賠本的。”
都說賠本的買賣不能做,但是在他看來,開超市是為了方便周邊居民,“餓了想吃泡面,渴了想喝瓶水,這是給顧客‘雪中送炭’的機會,下次他們需要別的商品,一定還會記得我們。”
即使一單的金額隻有1.5元,鄒幼華也會接單
這個月,鄒幼華在電商平台累計做了8000多單。美團數據顯示,去年9月以來,上海市入駐平台的超市數量同比上升了25%,產生的訂單數同比增長了67%,高於全國均值。其中,超過一半訂單來自超市,兩成訂單來自水果店——像鄒幼華一樣的,這種“亦店亦倉”的新模式,當下有了新名字:即時零售。
上海有繁榮豐富的社區實體零售基礎。這些小店的轉型,釋放出更大的消費潛力,豐富了市民的選擇——既可以步行15分鐘完成生活採購,也可以在手機上從附近的超市選購商品。
打通線上線下,這也與“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初衷一致。無論是方便周邊居民的菜市場,還是專注線上業務的前置倉,都是商務部等印發的《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指南》中提到的“需要優先配齊的基本保障類業態。”
“便民生活圈加速了城市實體零售的突破和轉型。”美團相關負責人表示,自建設便民生活圈以來,城市實體門店優化升級,即時零售等新模式不斷涌現。通過即時物流等履約能力,即時零售拓展和連接實體商戶、倉儲等本地零售供給,成為一種滿足消費者即時需求的新型零售業態。
把微利行業“做大”
城市管理要像繡花一樣精細,小小社區裡更是千頭萬緒、包羅萬象。家電維修、補衣修鞋、開鎖配鑰等“小修小補”是當下的微利行業,也是“一刻鐘便民生活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今年7月,上海市商務委下發了《關於本市開展智慧菜場創建工作的通知》,提出智慧菜場創建工作在前期試點基礎上,進一步聚焦“市場管理提效、商戶降本增收、政府調控有力、消費體驗升級”。
黃浦區巨鹿食品(集團)有限公司下轄的江南菜場,為方便周邊顧客,也走上了數字化轉型道路,專門開發了一款“江南買菜”小程序。在平台上,除了時令蔬菜、新鮮水果、肉禽蛋奶,還有換拉鏈、剪褲腳、理發、家用電器維修等便民服務,行動不便的顧客,還可選擇上門服務,打造出業態豐富的線上“一刻鐘便民生活圈”。
除了通過智慧菜場形成多業態整合,更多小店也瞄准本地服務賽道,搭上電商便車,加速融入便民生活圈。
20多年前,李梅和幾個同學一起創業,從上海芙蓉江電腦城的一個小櫃台起步。那時候,電腦開始走進百姓家,李梅的生意也不錯,慢慢有了自己的電腦專賣店。“生意最好的時候,我們店裡有10多個人,我做銷售,專門聘請大學畢業生做技術員。”只是如今,實體店生意不好做,芙蓉江電腦城不復存在,李梅的小店也搬到了附近的虹橋電腦城。
李梅也嘗試過轉型。“當年我們開了淘寶店,希望把生意做大,但沒什麼起色。”李梅遇上的難題,和不少傳統小店一樣。一方面,她不懂如何網上開店、運營,隻好請第三方公司,這又是一筆額外成本﹔另一方面,作為品牌代理方,在淘寶、京東等平台,李梅相當於直接與品牌旗艦店爭客戶,實力不足。“生意越做越小,前兩年感覺非常累。”李梅感嘆。
李梅的店鋪不大,但是貨品豐富
兩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朋友建議李梅不妨入駐外賣平台。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想法,李梅的小店也試著“上線”,試水本地服務,賣一些鼠標、轉接頭等小商品。在平台上,她的小店就叫做“電腦手機打印機維修組裝電腦監控”。“這個名字是為了方便搜索。”李梅說。
顧客線上下單,李梅遠程開視頻指導﹔還有顧客預約到家維修,李梅就安排師傅按時上門。如今,線上平台成為李梅吸引新顧客的主要方式,其業務也發展為電腦手機維修一條龍。上個月,李梅的店鋪在美團做到了數碼家電品類銷量第一。“現在在線上,一天少說也能賺個幾百塊錢,能夠支撐我們的房租水電,這樣做生意輕鬆多了。”
李梅本周線上經營數據,跑贏了93%同類門店
還有開鎖配鑰、修鞋修表、廢品回收……這些藏在城市隱秘角落裡的小店、老店,都因觸網再次煥發生機。
門店不為顧客開
在“2022民生訪談”中,上海市商務委主任顧軍表示,上海“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的消費供給能力要更豐富,要有更加豐富的消費業態,基本保障類業態要優先配齊,主要包括與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便利店、綜合超市、標准化菜市場、生鮮超市等。在此基礎上,還將因地制宜發展品質提升類業態。
不僅僅是“買買買”更方便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和“懶人經濟”興起,家政服務也逐漸成為市民生活中的剛需。
2017年,e家政上海第一家門店從閔行起步,如今已覆蓋上海絕大多數區域。“不過,我們開店不是為了吸引顧客,而是為了方便招聘和培訓。”談及門店的作用,e家政楊浦店店長朱艷萍說:“我這個店不是為顧客開的,而是為家政阿姨開的。”
長期以來,門店一直是招攬客戶的重要場所。但當下,門店的含義正在悄然改變。
“五六年前,上海小家政公司很多,但是現在幾乎全都消失了。”消失的原因,就在於沒有及時“上線”,“現在幾乎沒有人去線下找阿姨了,一年到頭,可能隻有一兩個顧客上門。”朱艷萍說。
e家政誕生之初,就自研手機App和數據后台,建立私域流量池,留住客戶。“七八月高峰時期,有時候一天能接幾百單。”朱艷萍說,其中,有四分之三的訂單來自自有平台,還有四分之一新客戶來自第三方電商平台。
e家政的數據后台,店長朱艷萍在處理線上訂單
除了增加顧客黏性,線上平台也方便了家政阿姨的工作。“在后台,我們能看到每個阿姨定位,就近派單。隻要有阿姨的地方都能接單,提高了到家服務速度。”朱艷萍介紹,現在,客戶需求越來越多樣化,更加隨性和即時消費。“有的客戶打電話要求家政阿姨立馬上門,而通過數字后台,我們能夠及時掌握阿姨們的工作動向,做到快速派單,顧客需求能夠盡可能滿足。”
圍繞居民便利生活的需求,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在充分利用新技術,推動業態融合,助力“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更好服務更多居民。便民生活圈裡,也孕育和成熟了即時零售、無人零售、社區團購、到家服務等多種商業新業態。
專家:便民生活圈需要有線上觸達的能力
全國“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首批試點建設一年以來,傳統業態加速升級,新模式快速發展。豐富而個性化的商品、全天候在線和更綜合性的社區服務需求,承接了居民的多樣性消費需求,也意味著便民生活圈建設正步入新的階段。
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如何離市民更“近”一步?上海財經大學電子商務研究所執行所長崔麗麗認為,便民生活圈是符合社會大眾日常生活即時性需求的步行可達范圍,更強調地理上的“可達性”,以及商品和服務的多樣性。特別是在服務方面,需要覆蓋更多長尾需求。而能提供這些服務的基本都是比較傳統的個體小商戶。“為了適應社會大眾的生活習慣,便民生活圈需要有線上觸達的能力。”
互聯網賦能和實體商業服務的數字化轉型,打破了物理空間的限制,也讓本地商業實體進一步繁榮。“從實際應用來看,各大電商平台也積極採用數字化能力,賦能更多傳統中小服務商家擴展便民生活服務的場景。而且能夠快速根據新場景推出相應的即時服務,更貼合社會大眾的需要。”
其實,對於消費者而言,“即時可達”是最重要的。特別是現在居家場景越來越成為主流場景以后,外賣顯得尤其不可或缺。因此,對於商家而言,則需要適應消費者的變化,要從以往的“守株待兔”變為“主動出擊”,較好地增加坪效,“一方面可以更多地獲客,另一方面對於傳統實體商家而言,要從適應線上服務流程轉變到創新流程,更好地適應消費群體的轉變,這也是傳統商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內容。”崔麗麗說。
早在2016年,上海就率先發布《15分鐘社區生活圈規劃導則》,提出在市民步行15分鐘的范圍內,建設“宜居、宜業、宜游、宜學、宜養”的社區生活圈。2021年年底,上海在全市范圍啟動了市級“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示范社區建設試點工作,計劃用三年左右時間,培育100個左右的市級“一刻鐘便民生活圈”。
未來,互聯網還能在“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中做哪些?崔麗麗格外強調“數據”的價值。“互聯網平台要發揮數據要素的價值和能動性,”她說,以此幫助更多線下實體小商業迭代服務模式,甚至是社區服務業態的創新,以及激活具備便民服務能力的個體和商家實現更好的社會創業,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實現便民生活服務的供需兩端更好匹配。
上海市2035年總體規劃中提出,以“15分鐘社區生活圈”作為上海社區公共資源配置和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配備較為完善的養老、醫療、教育、商業、交通、文體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這個“圈”裡,還在發生新的可能。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作者:俱鶴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