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壯了!黃浦江大閘蟹開捕 延遲一周但品質更佳

經歷蟹膏蟹黃的“黃金育肥期”后,今天上午,“大泖”牌黃浦江大閘蟹正式開捕。
相比往年,今年的開捕時間延遲一周左右,但這份耐心等待可謂值得——“橫行霸道”的“長腿”大閘蟹,捕撈出水時“青背、白肚、金爪、黃毛”,外形漂亮﹔在岸邊直接入鍋,十分鐘后便有蟹香扑鼻,翻開“后蓋”,膏黃飽滿、油光鮮亮……
“受前期極端高溫天氣影響,今年黃浦江大閘蟹脫殼慢,開捕時間遲,原本以為長勢會受到一些影響,但沒想到大閘蟹口感更好了,收獲了意外之喜。”上海魚躍水產專業合作社基地相關負責人顧怡連連感慨。
“大個頭”減少,但是“難得好年”
今夏的極端高溫,對大閘蟹存活率及水草生長環境均帶來影響。今年的蟹規格、產量、品質如何?蟹塘邊,記者請教了上海市中華絨螯蟹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上海海洋大學教授王成輝。
一隻蟹要“爬”上餐桌,通常要經歷五次蛻殼,體格方能更壯碩,肉質也更肥美。王成輝介紹,一般7月底到8月,是河蟹第四次蛻殼期。“當時正值高溫,部分蟹營養積累不夠沒有蛻殼,這就對蟹的規格產生一定影響。因此,今年‘大個頭’相對減少。”
不過,王成輝同時指出,就品質而言,今年是河蟹的“難得好年”。“盡管前期高溫,但后期溫度下降快、晝夜溫差大,有利於河蟹生長。再加上高溫影響下,養殖戶對水質管理更加精細,因此在天氣與技術管理雙重影響下,今年蟹的品質都很好,投放回捕率與去年持平。”
近兩年,“鬆江泖蟹”被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地理標志証明商標。這是在鬆江區水產技術推廣站支持下,由魚躍帶領的8家專業合作社共同推動的黃浦江大閘蟹區域品牌。連日來,對黃浦江大閘蟹品質把控極其嚴苛的技術團隊,也把精力放在了對大閘蟹肥美程度的“檢驗”上,堅持“不肥不捕”,確保消費者吃到滿口鮮甜。
種源品質與養殖模式均經受考驗
“多年來,上海市民對黃浦江大閘蟹品質的反饋告訴我們,一定要堅持綠色高品質養殖。” 魚躍合作社理事長郎月林介紹,“每年還沒開捕,蟹就預訂過半。我們不怕產量少,但一定要精。客戶的評價‘加固’了我們對上海市場的判斷:市民喜歡高品質的蟹,要口感好,要健康安全。”
蟹的品質,離不開好的種源與養殖技術。
“江海21”是上海中華絨螯蟹產業技術體系的重大技術成果。王成輝介紹,目前上海養殖的高品質河蟹基本都是“江海21”。“從整個生長期來看,‘江海21’種源從蟹苗、扣蟹到成蟹,生命力頑強、活力非常充分,這是良種河蟹的明顯特性優勢之一,也印証了‘江海21’作為上海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家級河蟹新品種,可以經受市場考驗。”
如今,“江海21”種源閉環產業鏈不斷完善。目前,鬆江建有上海體量最大的“江海21”親本基地,並向外輻射,助力青浦、浦東的親本基地建設﹔江蘇如東“江海21”種苗繁育基地建成,再加上鬆江、青浦“扣蟹”基地的存在,推動“江海21”從“種源技術”優勢向“種源產業”優勢發展。
從養殖技術來看,黃浦江大閘蟹“鬆江模式”率先提出的“稀放蟹種、精種水草、優化飼料、立體增氧”等實踐已經非常成熟,在歷經了罕見天氣的“檢驗”后,表現出優越性穩定性。
作者:楊潔(新民晚報·新民眼工作室)
圖片:徐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