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要闻

“96999500”开通两周 上海老年人有了心理热线

2025年10月28日09:17 |
小字号

“96999500”,上海老年人有了心理热线

“银龄守护”公益热线开通两周接听量持续攀升,成为长者信赖的倾诉窗口

三位老年大学学员相约“比赛”,看谁能先拨通“96999500”热线。当第一位老人成功拨通时,他的声音里满是欣喜:“我们老人终于也有自己的热线了!”

10月11日,上海首条专门面向老年人的“银龄守护”公益热线——96999500正式启航。开通仅两周,这条心理热线便迅速赢得老人们的信任,接听量持续攀升,目前日均达30通。

电话线的一端,是无数渴望被倾听、被理解的老人;另一端,则连接着充满爱心与耐心的专业守护者。这条热线,正悄然成为长者信赖的倾诉窗口、疏导情绪的温馨桥梁,更是帮助他们与社会资源重新连接的纽带。

“听我们说话,舒坦多了”

公益热线采用轮班制,每班次有两位咨询师值班接听,袁莉是其中一位咨询师。“从早上8时到晚上8时,第一次轮值我接了7通电话,我的搭档接了10通电话。”当她第二次轮班时,接听数量又上升不少。

“许多老人拨打热线,需要的往往是一个倾诉的出口。”袁莉对此深有体会。她曾接到一位独居老人的电话,对方情绪激动地抱怨儿子不来看望。袁莉没有急于给出建议,而是先安抚他的情绪,轻声问道:“如果我们陪您聊聊天,您会不会感觉好一些?”电话那端沉默片刻,老人回答:“好多了。”

来电的诉求各种各样,有老人焦虑地说:“我天天刷短视频,怕眼睛会瞎,心里很慌。”有老人痛诉自己和身边朋友买基金被骗光养老钱,至今未能追回;有老人的老伴过世,徘徊在往日的记忆中,迟迟走不出来;有老人一接通便自报姓名,直白地请求:“电视遥控器坏了,能否帮我买一个送来?”

孤独、抑郁、多疑、幻想、恐惧死亡……这些情绪在老年人中并不罕见。面对不同的心理状态与诉求,如何有效沟通、给予恰当支持,成为咨询师接线工作的关键。

令袁莉印象深刻的有一对高龄父女——105岁的老先生和他80岁的女儿。女儿在电话中声音疲惫,坦言自己年事已高,长期照顾父亲力不从心。她说:“爸爸也心疼我,说我这么大年纪了,不能总这样累。”老父亲在一旁叹气,尽管他已享受“长护险”服务,但每天一小时的照护远不足以覆盖实际需求。袁莉询问是否考虑全天候保姆,对方无奈表示经济上难以承担,也不愿去养老院,只想在家中相守。袁莉尊重他们的选择,转而引导父女俩寻求社区支持,建议他们向街道民政部门咨询福利政策。

一通倾诉后,老人的情绪明显好转。挂断前,女儿再三道谢:“谢谢你们这个热线,虽然不一定能解决问题,但能听我们说说话,心里舒坦多了。”

有照护资源短缺的焦虑,也有长期压抑下的心理崩溃。咨询师张彬曾接到一位70多岁阿姨的来电。对方一开始语无伦次、语调焦急,在张彬的耐心倾听下,一段持续了十几年的照护故事浮现——这位阿姨长期照顾无血缘关系的残疾小叔,换来的却是恶意骚扰,导致儿子恋情受挫。长期压抑让她罹患焦虑抑郁症,内心充满委屈与愤怒,却因“善良”而深陷内疚。

“她起初非常紧张。”张彬回忆道,“慢慢倾诉后,语气逐渐缓和,后来甚至能和我有说有笑。”张彬慢慢引导她整理思绪,思考下一步可以做什么。对像她这样长期背负照护压力、情绪濒临崩溃的老人来说,这条热线不仅是一个情绪出口,更能提供倾听与支持。

为更好地回应老年群体,热线鼓励咨询师使用沪语交流,这极大地拉近了和老人的距离。“没想到还能用上海话聊天,好亲切。”许多老人感慨道,一句熟悉的乡音不仅让沟通更顺畅,也传递出一份难得的信任与温暖。

做到“不打断、不争辩”

“咨询师的角色不是指导,而是陪伴与辅导。老年人或许不记得具体内容,但对对方的语气、语速极为敏感。”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梁宁建说,老年群体常伴随认知功能减退、情绪波动与社会适应困难等心理特点,专业心理咨询师能否帮助老年人进行认知重构与情绪调适,把“熵增”变为“熵减”。

团队带头人、上海市崇德应用心理科学研究院院长赵红娣说,热线围绕情绪压力疏导、心理危机干预与认知健康指导三大模块,缓解老人的孤独、焦虑与抑郁。如果遇到有自杀倾向或遭遇重大心理创伤的老人,咨询师会及时进行专业心理危机干预,联系家属或社区跟进。如果老人有家庭继承、财产纠纷等问题,就引导他们求助所在居委、街道的法援中心,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一位中年人打来电话:他的老母亲因被骗钱款而倍感焦虑和自责,整日躲在屋子里不肯见人。咨询师静静听完他的讲述,教他如何给母亲做情绪疏导,并给出维权建议。一番交谈后,对方主动提出希望借助媒体曝光骗局,“我想用母亲的经历警示他人,不让更多老人重蹈覆辙”。

有位老人长期受邻居强占公共面积、私挖地下室之扰,屡次投诉无果。尽管问题超出热线的解决范围,但张彬仍耐心聆听,引导他联系社区法律援助中心。老人记下号码后感慨:“小妹妹,虽然你一时解决不了我的问题,但说了这么久,心里舒坦多了。”

不少来电已超出心理关怀范畴——有人询问哪里能买到适合老人的床椅,有人咨询证件办理的流程。一对住在养老院的八旬夫妻,老先生因髋关节置换卧床多年,需回原籍松江办理残疾证,跨区出行成为巨大难题。他们在电话中倾诉烦恼,期待能有更便捷的解决方式。咨询者一边安抚他们情绪,一边协助联系相关资源。

公益热线背后是一支优秀的专业团队,由200多位有资质、有经验、有情怀的心理学、法学、社会工作、精神医学领域专家组成,并与新华出版社成立“中华崇德专家智库”。负责接线的咨询师要求具备国家心理咨询师二、三级职业资格证书,两年及以上心理咨询服务经验,会听说沪语、有危机干预经验。

53岁的袁莉投身心理咨询服务已有七八年,工作之余她走访失独家庭、参与公益热线80110808接线活动。“我的父母已年过九旬,服务其他老人对我而言是一种回馈。因为亲身经历,我能更好地共情他们的需求。”袁莉认为,老人需要的不仅是一个答案,更是一双愿意倾听、能够理解的耳朵。“一次通话未必解决根本问题,但至少给老人带来片刻宽慰和一丝希望。”

70后张彬同样致力于失独老人的帮扶、心理咨询服务工作,有丰富的老年人心理咨询服务经验。“面对情绪激动或絮叨的老人,耐心是首要条件——不打断、不争辩,允许他们把话说完。”

“即便老人聊的问题超出心理服务范畴,我们也不会轻易打断,而是托住这些情绪。”赵红娣强调,咨询师的任务并非解决问题,而是全然接纳老人的情绪,通过“共情”与“倾听”让他们心情平复下来。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实际情况提供可行建议,引导他们咨询街道或寻找其他福利资源。

“一电倾诉、一话响应”

“感谢这条热线,你们做了件大好事!让我们有个说说话、吐露心事的地方。”几乎每通电话打完,老人都会由衷地表达感激。

上海老龄化程度已位居全国前列。截至2024年底,上海60岁以上户籍人口占比已达37.6%,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比29.4%;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5.6%。

退休后,许多老人从“家庭支柱”“社会工作者”转变为“被照料者”,面临社会角色弱化带来的心理落差。伴随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传统支持网络逐渐弱化,独居、空巢老人更易陷入“情感真空”,进而诱发抑郁情绪、认知衰退等身心健康问题,甚至加剧基础疾病、增加受骗风险,形成一系列次生危害。调查显示,当前约40%的老人缺乏倾诉渠道,社区心理咨询覆盖率不足20%。

“这条热线的开通,是应对上海深度老龄化社会的一个暖心而务实的举措。”市民政局老龄工作处处长轧铸说,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全社会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为开展老年人心理服务提供根本法律依据。现行《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第二十八条特别规定,“市和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老年人心理关爱体系”,为地方实践提供操作规范。开通这条热线,就是致力于为老人提供及时的心理疏导服务。

“老龄化是每个人生命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阶段。”梁宁建说,如何正确看待身体的变化、如何接纳生命的有限性,成为这一阶段心理发展的关键焦点。在他看来,通过公益热线这个专业平台,可以帮助老年人理解并应对年龄带来的心理变化,有助于他们获取应对晚年必备的心理知识与情绪资源,引导他们化解各种难题,实现有品质的老龄化。

面对日常接听承载的大量情绪倾诉,咨询师自身的心理健康同样需要专业支持。记者了解到,热线背后组建了一支督导团队,梁宁建就是其中一位专家,督导团队还有清华大学彭凯平、海军军医大学邓光辉、华东政法大学张海燕、王啸天以及市精卫中心徐勇等专家,形成“高校及行业专家+心理咨询师+律师+社工师+精卫医师”的多学科服务梯队。

“‘银龄守护’公益热线平台,不仅配备专用的热线接听、记录、转接、录音、存储设备,还配以数据统计、智能分析、查找查询、采集汇总等功能,满足数据收集、情况汇总和预判评估等需要。”市民政局老龄工作处王小峋介绍,热线目前已建立应急报告与联动服务机制。在接听过程中,如发现老年人情绪或心理状态异常,或经评估确需进一步干预,以及涉及生命安全、家庭矛盾、公共安全等重要情况,经综合研判后将及时联动家属、所属街道、公安等部门,整合多方资源协同处置。同时,平台建立数据分析制度,从响应效率、服务覆盖、线下延伸及老人满意度等维度全面评估工作成效。

轧铸表示,未来,“银龄守护”公益热线将持续打造专业化、零距离、心贴心的心理咨询服务平台,构建起“一电倾诉、一话响应”的全天候支持网络,让更多上海老人通过这条热线,找到心灵的依托与现实的支持。

(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 王海燕)

(责编:严远、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