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角共话发展路径 医务社会工作注入新动能
2025年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医务社会工作服务与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学术研讨会在沪举办
人民网上海10月21日电 为推动医务社会工作本土化知识体系建构与专业化服务创新,2025年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医务社会工作服务与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学术研讨会于10月18日—19日在上海大学召开,会议通过高规格的学术对话、多维度的实务交流、跨部门的协同倡议,系统探讨了医务社会工作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路径与方法。
上海市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一级巡视员韦明,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陆韬宏,上海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从春,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理事长马凤芝,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系范斌,上海市委社会工作部社会工作服务和志愿服务推进处处长薛铮,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红,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健康社会工作研究所所长季庆英等嘉宾出席开幕式。来自全国高校、医疗机构、社工服务机构、公益组织的专家学者、医务社会工作者及师生代表近200人齐聚申城,共谋发展。开幕式由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党委书记杨锃教授主持。

王从春在致辞中表示,上海大学作为一所以城市命名的高校,始终致力于推动社会科学研究与城市治理创新的深度融合。他介绍了上大社会学院在医务社会工作领域的学科优势与实务积累,并强调高校应主动担当,通过产学研协同为医务社会工作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贡献智慧。马凤芝在视频致辞中回顾了我国医务社会工作从实践探索到体系化发展的历程,指出当前正处于从“服务实践”向“知识建构”转型的关键阶段,并呼吁学界与实务界共同推进理论创新、标准制定与人才培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务社会工作知识体系。陆韬宏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上海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以及上海大学在社区康复、安宁疗护等医务社会工作专科化领域的的先行探索成果,并表示上海将持续完善医务社会工作政策支持体系,推动服务标准化、岗位制度化、人才专业化,助力“健康上海”建设。
活动期间举办了新书《安宁疗护社会工作:评估与干预》发布与赠书仪式,该书由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系主任程明明副教授撰写,系统阐述了安宁疗护社会工作的评估方法与干预策略,是我国医务社会工作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重要成果。

在大会主旨报告环节,多位医务社工领域的专家学者分别从制度建设、使命担当、人才培养、地方实践和临床创新等角度,深入探讨了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核心议题。
范斌在题为“制度建设与标准化:医务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报告中强调,制度化与标准化是推动医务社会工作从“边缘辅助”走向“核心支撑”的关键路径,需要通过持续的制度创新与服务标准优化,实现其不可替代的专业价值;黄红在“新时代医务社会工作的使命担当”报告中指出,医务社会工作正面临从医院走向社区、从分散走向整合、从传统走向智能三大发展趋势,应当通过系统化输出行业标准、专业人才和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其在全行业的引领作用;杨锃在“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报告中提出,探索构建“专业学位+临床实践”双轨制教育体系,建立专业督导制度,并完善医务社工的职业发展路径,为人才培养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季庆英在“上海市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破局与共生”报告中,系统梳理了上海医务社会工作从自觉发展到专业驱动的演进历程,总结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经验与服务模式;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肖燕副书记在“临床社会工作在医学人文服务中的探索与思考”报告中,分享了如何将中医“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相融合,创新构建便民服务、精准化服务和智慧服务三大模式,推动医学人文服务的深化发展。
会议期间举办的三场专题报告分别围绕“医务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与人才培养”“安宁疗护社会工作专科化发展”展开深入研讨,来自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天津理工大学、上海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分享了医务社会工作多维度介入康复实践、儿童医务社会工作体系化建设、综合医院医务社工专业突围、专科化人才培养、安宁疗护社会工作服务角色实践反思以及上海市安宁疗护社会工作地方标准研制等前沿成果。
此外,大会设置的五个平行论坛围绕多个专业领域展开深入研讨。在“社区康复与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分论坛中,与会专家探讨了人工智能对话干预、青少年精神障碍康复机制、医院-社区整合服务路径等创新研究方向,分享了上海在精神健康社区康复方面的本土化实践经验;“安宁疗护与缓和医疗社会工作”分论坛聚焦安宁疗护服务规范化、哀伤关怀与风险评估、社区安宁疗护服务模式等议题,展示了上海在安宁疗护领域的先行探索和制度创新;两个“医务社会工作青年专场”分论坛汇集了众多青年学者,就生育健康、慢性病管理、罕见病支持、创新治疗方法等新兴议题展开讨论,充分展现了青年一代的学术活力与研究创新。“研究生论坛”则为新生代学者提供了学术交流平台,研讨内容涵盖老年健康、乡村医疗、职业发展等多个维度,体现了学术后备力量的成长与潜力。
会议期间,参会嘉宾还前往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上海市虹口区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徐汇区康健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构进行实地参访。通过深入医疗实践一线,与会代表亲身体验了上海在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模式、专业建设与社区衔接方面的创新成果,为促进各地区医务社会工作实践经验交流提供了宝贵机会。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