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新松推出人形机器人 直指工业商业服务场景

中科新松推出两款人形机器人,直指工业与商业场景中关键痛点
“脑手腿”协作适配多元场景
日前,浦东企业中科新松有限公司正式推出睿可系列的两款产品——睿可MR73A与睿可MR73B。这两款产品具备人类形态与功能,并将技术锚点扎入更复杂的工业与商业服务场景,以移动性突破固定工位限制,以感知力理解动态环境,以柔顺控制实现安全协作,为人类提供真正具备“手”与“腿”协作能力的智能伙伴。
移动、感知与协作
中科新松此次发布的两款人形机器人,其核心价值在于突破了传统工业机器人“固定工位、单一功能”的局限,将移动性、环境感知力与灵巧操作能力深度融合,大幅提升了机器人在复杂动态环境中的适应性和协作潜力。
睿可MR73A代表了更强大的“手”与“脑”的结合。这款拥有27个自由度的双臂机器人,通过“双臂柔顺控制”和“智能感知”两大核心技术,实现了作业方式的创新。睿可MR73A支持上肢协同阻抗控制和牵引拖动操作,并配备躯干避碰与外力碰撞检测系统。这意味着睿可MR73A的双臂不再是刚性的执行末端,而是具备了感知接触力、动态调整动作甚至允许人类直接引导的柔性协作能力,极大地提升了人机并肩作业的安全性与流畅度。同时,它集成的自主定位导航系统、动态避障及多点巡逻路径规划能力,能在仓库、工厂、展馆等复杂场景中自主移动,结合其多物体识别能力,灵活执行搬运、拾取、巡检、导览等多样化任务,成为一个移动的多面手。
睿可MR73B则聚焦于成为更可靠、高效的“腿”与“升降平台”,其优势在于“智能升降”与“灵活调度”。它能以1米/秒的速度移动,并具备自主导航、避障及关键的自主充电功能,充电时长仅2小时。智能升降能力是其核心亮点,使机器人在物流仓储场景中能自如适应不同高度的货架进行存取作业,或在产线上下料环节满足不同工位的高度需求,有效打通了空间限制,成为优化物流效率的关键一环。
瞄准关键痛点
中科新松为睿可系统人形机器人锁定的应用领域,直指工业与商业场景中传统自动化方案难以覆盖柔性协作生产、成本效益不高的关键痛点。
在工业领域,尤其是在汽车、新能源、3C电子、半导体领域,大规模刚性自动化虽已成熟,但产线切换、小批量定制、复杂物料转运以及需要人机紧密配合的精密环节,仍是自动化盲区。睿可MR73A凭借双臂的灵巧性和移动性,能够胜任工人/工厂安全巡查;睿可MR73B则可以依托其稳定的移动平台和升降能力,将物料精准送达不同工位,增强整个生产系统的适应性和效率。
在商业服务领域,如展馆、酒店、写字楼、园区等,虽然存在服务机器人的需求,但过往产品常因交互生硬或功能单一而受限。睿可MR73A凭借其搭载的语音大模型、多语言支持及个性化语音风格,以及融合人脸、物体识别的AI视觉技术,不仅能完成基础的引导、咨询、文件取送任务,更能提供更自然、个性化、具备上下文理解能力的交互体验,显著提升了服务温度与效率,使其从“功能机”向“智能体”进化。睿可MR73B在商业场景的潜力则体现在其可靠的移动性和调度能力上,可作为高效的内部物流载体,例如在大型办公楼宇内自动配送快递、文件或餐食,优化空间内的物品流转效率。
(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 杜晨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