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大V”近悦远来,何以杨浦?

乘坐上海轨道交通10号线到达五角场站后,再走上几百米,就可抵达杨浦区最年轻、高人气的马路之一——大学路。
大学路步行街。
这条以“大学”命名的小马路,一头连着百年江湾体育场和创智天地园区,一头连着复旦大学等高校,成为“三区联动”的缩影。漫步于此,似乎触手可及青春的朝气,随处可感城市的温度。
为什么杨浦能吸引抖音、B站等互联网“大厂”扎堆落户?为何“不刷题的吴姥姥”、梁永安、骆玉明等知识类“顶流”频频造访杨浦?……近年来,杨浦早已成为“大厂”“大V”的孕育池与集聚场,而其中谜底,也许就藏在复旦、同济等百年学府的钟声里。
百年高校孕育“三区联动”
铺开一张杨浦地图,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地标尤为醒目。“教育”“科研”“人才”,似乎一直是杨浦的关键词。
这座“创新之城”高校云集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上世纪。1922年,复旦大学迁入江湾校舍,开启了杨浦作为高等教育聚集地的序幕。此后,同济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学府相继扎根于此,形成了独特的“百年大学”文化底蕴。如今,杨浦区高校数量已超全市总量的三分之一,其中“双一流”高校4所。18万名大学生在此求学,为这片土地注入了不竭的青春活力。
人工智能、芯片制造、生命医学……人才的培育与集聚,催生了众多科研领域的成果产出与重大突破。高校,成为区域的创新引擎。2003年,杨浦区提出“三区联动”战略,将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和公共社区紧密融合,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大学+政府+市场”合作机制从中诞生,复旦、同济、上理工等一批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建成。
在这里,知识就是力量,创新就是财富。以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为例,依托同济大学的学科优势,这里集聚了数千家设计、建筑、科技企业,2023年总产出就已突破700亿元,成为全国知名的创新高地。
与复旦大学联手打造“未来谷——湾谷创新中心”;“顶流岛”复兴岛的“上海量子城市时空创新基地”建设吸纳一批高校与科研院所参与;区市监局高校大学生大学科技园创业“成长田”激励大学生“原地”创业……杨浦不断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强大的科研凝聚力,为这里的产业升级不断提供支撑。人才的高度集中还成为区域招商引资的“法宝”,数字经济企业进驻、发展、腾飞,从杨浦启航。
有时,发展也会遇到新旧动能转换与土地科学规划的矛盾。如何抉择?杨浦始终坚持“三个舍得”——舍得腾出最好的土地支持大学就近拓展,舍得把商业和地产项目让出来建设大学科技园,舍得投入人力物力整治和优化创业环境。20年前,一众高校纷纷迁往郊区,作为中心城区的杨浦却腾挪了1平方公里新江湾城的高价值土地,给予复旦大学更多扩建空间。
“服务高校就是服务杨浦,发展高校就是发展杨浦。”杨浦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的这一句话,道出了这片热土与高校之间的关系。
吸引“大厂”“大V”近悦远来
在杨浦的创新版图上,高校不仅是科研引擎,更成为人才“磁吸石”。这种独特的人才生态,让美团、抖音、B站等“大厂”不约而同落地杨浦。有工作者直言,选择杨浦,就是选择与“顶尖大脑”为邻。
一直以来,杨浦坚持打造“人才秀带”。今年5月,杨浦召开人才高质量发展大会,正式启动“东上海人才港”建设,将在智能制造、创意设计、人工智能等领域加快建立完善紧缺人才培养、引进、激励等制度举措,打造聚焦全球教育、科技、人才要素,面向全球、服务国际的前瞻型“一站式”人才服务综合平台。
与此同时,杨浦在多家科技园区设立政策服务站点,以高规格设施设备、服务人员配置,为入驻企业提供从政策解读到技术合作的全链条支持,送上“店小二”“保姆式”服务,助力一家家“小苗”成长为“参天大树”。
“吴姥姥”吴於人在科普讲座。
知识网红们也嗅到这片沃土的气息,“不刷题的吴姥姥”在杨浦的孕育而生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作为一名同济大学物理学退休教授,“吴姥姥”吴於人与同济大学博士后关大勇联合10位教授、博士,共同成立“不刷题俱乐部”,从2018年开始用短视频传播科学知识,走红网络,如今全网粉丝量已突破1400万,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达千万次。一名人气“银发知播”就此成为无数孩子的科学启蒙者。
今年4月世界读书日,“不刷题的吴姥姥”走进杨浦区大学路悦悦书店,为孩子们上了一堂线下科普讲座。而除了她以外,复旦大学教授梁永安、骆玉明等知识界“大V”也陆续在这里举办线下活动,走进书店、图书馆等场馆,让知识“炙手可热”……
“大V”们的齐聚似乎在讲述一个事实:杨浦浓厚的学术氛围,让知识创作与传播有了“源头活水”。
在这座知识与人才共舞的城区,复旦大学专家可以参与社区多元治理,同济大学学者能为城市更新提案,上海体育大学师生可以融入社区“全民健身”热潮……不难发现,“人才红利”正在迅速转化为城区竞争力,形成一种“正向循环”。杨浦的开放包容,更让大学与社区、大学与城市“不分你我”。
杨浦高校云集。
从复旦、同济到长阳创谷、环同济千亿级知识经济圈,杨浦用一场持续数十年的“双向奔赴”,诠释了城区与高校如何彼此成就、发展与人才如何相生相长。高校的成果在这里转化为创新动能,城区的资源反哺教育发展,而“三区联动”的实践更让校区、园区、社区打破界限,共同书写着“杨数浦”的鲜活故事。(杨浦区新闻办供图)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