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从民来与惠及民生 人民建议金点子不断涌现

3年来,上海做好“家门口”信访服务,人民建议金点子不断涌现
“慧”从民来与惠及民生双向奔赴
在日前举行的“十五五”规划“百家访谈、万家调研”活动启动仪式上,退休市民罗克平成为了受邀的市民代表。多年来,他通过人民建议征集渠道积极建言献策,以百姓视角,为城市发展提出了很多好建议。人民建议征集,为像罗克平这样的普通市民有效参与城市建设和城市治理提供了“民意直通车”,这是上海信访工作“新格局”的一个侧面。
2022年5月1日,《信访工作条例》开始施行。3年来,上海信访不断创新探索,在反映社情民意、解决群众诉求等方面积极作为,让信访工作更好地服务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3年来,上海信访“家门口”信访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其中,最让市民津津乐道的是“四大员”多元化解力量配备齐全。
“四大员”指的是人民调解员、信访代理员、心理咨询师和律师。眼下,走到任何一个覆盖全市216个街镇的“家门口”信访服务站,都能找到“四大员”。他们和政府部门联动,形成了纠纷化解的合力,让老百姓的烦心事、困难事在“家门口”就能得到依法妥善解决。
市信访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四大员”的参与,让“家门口”信访服务体系实现了从“体系全”到“功能强”的转变,从而更好地把问题化解在“成诉成访”之前、解决在基层和属地。依托于“家门口”信访服务体系,各级信访干部变“被动化解矛盾”为“主动解决问题”,努力实现“回应一个诉求,解决一类问题”,展示了一幕幕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
除了解决诉求,近年来,上海贯彻《信访工作条例》要求,将人民建议征集作为信访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方面,着力拓展网络渠道、完善办理机制、强化开门问计、推动成果转化。
人民建议征集渠道的畅通,为人人有序参与城市治理提供了可能。提出一条建议,帮助政府部门促进一项工作,这是“慧从民来、惠及民生”的双向奔赴,也是“人”与“城”的互相成就。3年来,本市各级人民建议征集部门共收到群众建议超过26万件,重要建议采纳率达98.5%。
“助力机场综合服务能级提升,将上海打造成为全球旅客中转出行首选地”“制定惠老服务政策包,让老人更好地感受温暖”“提升‘书香上海’数字阅读体验,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社会氛围”……有见地、有温度的金点子不断涌现,嵌入社会治理、走进决策视野、变成亮点举措,推动城市更温暖、管理更精细、生活更美好。
与此同时,大家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也在改变超大城市的治理方式和治理体系。3年来,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强化开门问计导向,联合110余个市、区部门,就民生政策、实事项目主动设置议题,开展专项征集560余次,广泛听取民意,助力科学决策。开展形式多样的“市民圆桌”座谈会、大讨论,把“急难愁盼”摆上桌面,让市民与职能部门各抒己见,寻求解决路径,也正成为各区工作中的“新路径”。据统计,去年上海各区开展各种人民建议征集座谈会、大讨论50场。
不断提升能级的人民建议征集工作,已然成为人民城市建设的一张“金名片”。未来,上海人民建议征集将继续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更好发挥“征民情、集民智、聚民力”的平台作用,共同建设属于人民、服务人民、成就人民的美好城市。
(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 毛锦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