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社会| 法治

上海独特承载力 这家菜场“养出”两家网红餐饮

2025年05月13日16:37 |
小字号

所在位置被地铁线隔绝成一个“孤岛”,门店月租只需2800元

这家菜场“养出”两家网红餐饮

2800元,在上海能做什么?当“沪币”概念开始在社交网络流行,上海这座城市逐渐被简化、异化成一个粗暴的刻板印象:贵。

可是,故事会不会有别的版本?这两年,有三家菜场小店在上海的美食圈里悄然走红。因地处闵行区梅陇镇,它们被食客奉为“梅陇三杰”。从2800元月租的菜场里起家,它们各自把自己干成了一代网红店。不断有人从城市的各个角落,甚至从外省乘坐高铁,来到梅陇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只为吃一餐饭。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好奇,“梅陇三杰”究竟是从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野蛮生长起来的?而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一个更大的命题变得豁然开朗了:今天的上海成本,究竟该怎样计算?

在“孤岛”位置开饭店

如果说“梅陇三杰”的第三个名额,时常还存在一些争议,匠心小厨、啊增今牛牛肉火锅,绝对牢牢占据了前两席。

这两家店的共性是都起源于沪闵高架桥下的梅东菜场。随着1995年上海首条地铁一号线的开通,梅东菜场所在的位置,被地铁线隔绝成了一个“孤岛”。菜场的西侧是一个存在了30多年的花鸟市场,东侧是一座老旧小区的尽头,北侧是断头路。普通人很难找到这个地方,就算是食客到访,每次也免不了“弯弯绕”。

无法想象,在这里做生意,能有什么客人。在这样一个地方,租一间有厨房,还可以勉强摆下几张条桌的小餐饮店,一个月只需要2800元。潮汕人李培增经营的第一家啊增今牛牛肉火锅,就选在了这里。“当时怀里只有几万块钱启动资金,这里足够便宜。”

上世纪90年代来上海做外贸生意的肖勇,也在差不多的时间经历了人生的转折。“外贸生意不好做了,创业无法承担很高的成本。这里租金低,即便失败了也觉得可控。”匠心小厨,就从那时起,成了啊增今牛牛肉火锅的邻居。

“奇迹”是从什么时候出现的?李培增和肖勇自己也说不清。只知道经营了没多久,小店开始需要排队等位了。牛肉火锅店的周末黄昏,排队的食客就坐在巷子口的红色塑料椅上,从下午等到天黑。

匠心小厨最早是做烧腊的。逼仄的小店只有一张圆桌。来的人多了,有食客催着肖勇做点“大菜”。于是,一晚上只接待一桌的“私房菜”模式,成了肖勇主要的业务。

没有菜单,老板做什么吃什么,食材就从旁边的菜场里买。为了吃上一顿,有人排队到了一年以后。

吃出“匠心”和“良心”

“梅陇三杰”为什么能受到追捧?其实每个食客心里都有答案。口味地道、食材新鲜、价格公道。

豉油鸡盖饭,是匠心小厨的拿手菜。外卖价20多块钱一份,分量十足。这是肖勇作为一个粤菜大厨的基本功。

从外贸公司出来后,肖勇特地去学了厨师。广东韶关人的身份,加上家人开饭馆的多年经验,让他的转型之路走得十分顺畅。在匠心小厨开业以前,他已经掌握了粤菜中的功夫菜、海鲜、点心、烧腊等各个品种。

当那些大牌连锁粤式早茶馆子逐渐从广东开进上海,再从上海市中心延展到近郊、远郊,越来越多的食客,开始在比较中,吃出了匠心小厨的“匠心”和“良心”。

点评网站上有一类评价,是给“梅陇三杰”的。“100块钱吃出300块钱的效果。”匠心小厨是这样,啊增今牛牛肉火锅也是这样。

花了两三年时间,李培增辗转七八家潮汕牛肉火锅店,就为了学习如何选肉、切肉、熬汤、卤制等手艺。

食客也忍不住惊讶,为什么同样是牛肉火锅,他家的肉,怎么煮都不柴,牛肉的每个部位都能吃出独特的口感。殊不知,这是李培增用心的结果。他几乎吃透了一头牛每一块筋骨的特性。

小店还是太偏僻了,做不了过路客的生意,靠的仅有口口相传。

于是,从最早梅陇附近居民时常光顾,到口碑逐步传至梅陇以外的地方,再到乘着互联网的东风,成为“上海网红店”,它们积累起的所有拥趸都是自发的、无序的、没什么道理。

可如果深入闵行的街头小巷,答案似乎又显而易见。

上海独特的商业承载力

在近年来的数据统计中,全市超过12%的“新上海人”,居住在闵行。如果把外来常住人口数量平均到每平方公里,闵行以3300人的数字,位列全市第一。

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在数十年里,营造了这个城市多元的商业格局。在闵行,你几乎可以找到全国各地的美食。每一个地方的餐饮店,都有脱颖而出者经久不衰。

肖勇说,上海有独特的商业承载力,这是国内任何一个城市没法比拟的。

肖勇的客人里,有“老外”“海归”,也有全国各地的游客。他给自己算过一笔账,如果回广东老家开店,的确能省些固定成本。“可是店也许开不了几个月。不像上海,有那么多人,那么强大的消费市场,给了我们这些小店安身立命的可能性。”

李培增说上海是个规矩的地方,做生意办事“一码是一码”,不求人、不托关系,就凭一身手艺,就能吃得开饭。

今年是李培增在上海的第14年。这14年里,他在上海完成了学徒,开了自己的门店,和爱人成了家,生了小孩。

食客里,有人趋新,也有人怀旧。在李培增终于决定把啊增今牛牛肉火锅开成连锁店以后,菜场老店一度经历了一些波动。但很快,新的客人增补进来,加上一批只认情怀的老饕,火锅店又恢复了经营弹性。

“像我们这样的店,性价比高、薄利多销,客人是会用脚投票的。现在一到周末,老店新店都免不了排队等位。”李培增说。

李培增的生意做大了,立足闵行持续拓展分店。肖勇的店也接连传来喜讯。

他先是在杨浦区开了一家可以堂食的店,发现老客人不惜跨越大半个上海,从西南的闵行,追随到东北角的杨浦。后又在离老店不远的地方,盘了两处铺子,这才勉强填补了那些食客的“口腹之欲”。

年初,肖勇突然接到了一份特殊的邀约。豫园商圈的业主方复星集团,在对城隍庙附近的一处老房子业态调整的过程中,通过一些美食博主的推荐,了解到了匠心小厨,并邀请肖勇,带着手艺加盟上海黄金地段的美食市场。

“真的没想到,我们这些一没名气傍身,二没资本背书的普通创业者,也有被关注的一天。”肖勇说。

到今年夏季,匠心小厨(豫园店)就要正式亮相了。同步还有一家分店,将进驻巴黎春天商场。

两个普通的小店老板,在时间和汗水的见证下,实现了两个不普通的上海梦。

(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 杜晨薇 吴越 朱倩雯)

(责编:严远、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