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1公里加油计划”启动,上海“金引擎”逐鹿世界一流创投高地

人民网记者 唐小丽
2025年05月06日13:15 |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小字号

近日,上海市市级科技重大专项项目成果路演脑机接口专场在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举办,“1公里加油计划”正式启动。

“上海国投公司作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专业平台,积极服务国家战略,深耕科创策源。旗下上海科创集团多年来坚持投资和服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今年启动‘1公里加油计划’,为上海打通从实验室的‘最初一公里’到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提供‘加速度’。”上海国投公司科创总监,上海科创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朱民介绍道。

朱民在“1公里加油计划”启动仪式上致辞

科技创新的赛道上,上海科创集团始终是坚定的奔跑者。从扶持初创企业破茧而出,到助力行业龙头引领发展,多年来,上海科创集团以精准的战略、创新的模式和长远的愿景,努力当好科创策源的先行者和排头兵。

全链条服务,赋能企业成长

“实验室‘最初一公里’是科技创新的源头阶段,处于概念或实验验证阶段,面临着技术不成熟、可行性待验证、商业价值不明确等问题。”朱民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介绍,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是实现商业化应用和产业化发展的阶段,需要将科研成果进行工程化、产业化开发,投入市场进行推广和应用,要解决技术与市场需求的对接、资金的筹集、商业模式的建立、知识产权的保护等一系列问题。

朱民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

在这一过程中,朱民认为,上海科创集团承担着一系列重要角色,“我们是科创策源信号的捕捉者,也是科创与产业的链接者,还是科创策源生态的塑造者。”

在科创策源信号捕捉上,上海科创集团与80余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紧密合作。“我们聚焦‘大院、大所、大企、大家、大赛’五大信号源,通过‘一机构一策’的方式,挖掘‘0 - 1’的原始创新项目。”正是这种精准捕捉,让众多实验室里的优质成果有了走向市场的机会。

在科创与产业链接方面,上海科创集团围绕全市科技布局,参与财政科技投入的“第一棒”,弥补财政科技投入的不足,扮演好“第二棒”的角色,为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关键的“第一把米”和全方位支持。

调研临港司南生命科技超级孵化器

在科创策源生态塑造方面,秉持“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理念。“我们不断完善‘1+ 3’策源投资体系,将设立科创策源基金、海聚英才基金等专项基金,提升投资的灵活性和针对性。”朱民介绍道。

“上海科创集团是我们的第三大股东,从2014年开始,陪伴我们已经十多年了。”上海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韬回顾与上海科创集团的合作历程很是感慨,“当时,上海超导正处于实验室技术难以有效量产,技术路线处于团队内部怀疑、推翻、重建的矛盾时期。那时上海超导已经成立三年,但没有任何现金流入,正是彷徨期。上海科创集团从战略视野出发,投资成为我们8%的股东,带来的不仅是最需要的现金,也给企业在艰难的研发阶段注入‘强心剂’。”

上海超导在上海科创集团助力下成长为高温超导领域领跑者

马韬还提到,2021年底,彼时的上海超导仍然带有鲜明的实验室色彩,并未进入量产阶段,规模也小,引发了一轮新老股东更替。“上海科创集团又居间协调,保障公司顺利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对于我们而言,上海科创集团是有事召之即来,无事从不打搅,有难题挺身而上。”如今,上海超导已在高温超导全球细分领域居于领先地位。

紧跟国家需求,布局科创“新赛道”

“上海科创集团以国家战略需求和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为导向,瞄准未来产业‘核爆点’,强化硬科技领域的前瞻性布局。”朱民告诉记者,在当下科技竞争白热化的环境中,集团聚焦三大核心领域,精准落子。

到阶跃星辰走访调研

对于传统产业,上海科创集团将颠覆性技术作为改造升级的突破口。朱民介绍:“像新能源技术、传统机器人具身智能等领域,虽尚未迎来颠覆性转型,但孕育着巨大潜力,我们要提前布局。通过挖掘这些领域的创新项目,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未来产业方面,围绕上海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未来产业,要积极抢占先机。尽管当前部分领域产业基础薄弱,但朱民强调,一旦纳入未来产业体系,上海就需要率先行动,“我们要在这些‘新赛道’上提前耕耘。”

在进口替代与国际竞争领域,上海科创集团聚焦能凸显上海科创中心地位的关键项目。朱民认为,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实现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至关重要,集团在这方面的布局,意在为国家科技安全和产业竞争力提升有力支撑。

“在世界格局动荡变化、全球技术革命加速、全球产业链深度重构的背景下,国有资本投入未来产业不仅是企业的战略选择,更是在技术范式转换期,通过国企的‘战略耐心’与‘资源杠杆效应’,将国家战略需求转化为可落地的产业竞争力的基础路径。”上海社科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汤蕴懿认为,国企作为国家创新网络的“关键节点”,通过“探索式创新”构建动态能力,可避免被既有技术路径锁定,抢占全球创新制高点,塑造国家竞争优势安全战略。

上海科创集团的战略眼光在实际投资中成效显著。“上海科创集团是Pre天使轮的领投方,给了我们极大支持。”光羽芯辰创始人周强直言,“不仅带来资金,还积极为我们对接上下游资源和生态合作伙伴,让我们能专注研发。”借此助力,这家专注端侧大模型芯片研发的初创企业,迅速在行业内崭露头角。

向着一流目标,探索提供“上海方案”

“我们的目标是当好科创策源的先行者和排头兵,奋力建设世界一流的创业投资集团。”谈及愿景,朱民语气坚定。然而,前行路上并非坦途,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国有投资机构仍然面临着体制机制限制、专业能力不足、资金和资源错配、市场竞争压力等层面的诸多挑战。

朱民坦言,在这一过程中,建立容错机制很有必要,但要明确容错机制的顶层设计。“在战略导向上,聚焦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和‘卡脖子’技术领域,明确容错机制仅适用于符合国家和上海市战略方向的投资领域和项目。在分层管理上,参考项目的投资阶段、行业风险特点等因素,设定合理的投资损失容忍比例。比如,对于早期、高风险的硬科技项目,可适当提高容错比例;对于相对成熟的项目,容错比例可相对较低。但需注意,容错比例的设定应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避免‘一刀切’。”

朱民同时也提到,要优化决策机制和管理流程,建立由行业专家、技术专家、投资专家等组成的专业评审团队,对投资项目进行科学评估和决策。还要构建量化的容错标准和评价体系,对投资项目进行全生命周期的整体核算和评价,不以单个项目的短期盈亏作为考核从业者的主要依据。同时,要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强化正向激励措施等。

“国企创投基金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础性作用不仅体现在资金供给层面,更在于通过制度创新和生态构建,激活市场主体创新活力。”在汤蕴懿看来,上海科创集团不仅通过前期“容错机制”承担试错成本,降低社会资本参与门槛,而且成为区域创新生态的“土壤培育者”。

上海科创集团投资项目一览

成立于1992年的上海科创集团,多年来秉持“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核心理念,截至2024年底,上海科创集团系投资的科创板上市企业已达104家,占科创板上市企业总数18%。

去年4月16日,上海市国资委对外官宣,上海国投公司与上海科创集团实施联合重组,目标是打造具备科创引领力和国际影响力的行业龙头公司,此举无疑为上海科创集团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

“发展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是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关键。”上海国投公司董事长袁国华表示,当下,政府投资基金逐渐成为一级市场投资的压舱石、引领撬动社会资本的风向标,是耐心资本的关键力量。科创领域投资面临“阶段早、周期长、风险高”等难题,国有资本需在政策支持和机制创新上寻求突破,鼓励创新的市场环境,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上海方案”。(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责编:沐一帆、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