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经济中心

“社会大美育课堂”吸引了老外,赋能营商环境

2025年04月30日17:16 |
小字号

今年143家场馆机构参与公共艺术普及教育,赋能城市营商环境

“社会大美育课堂”吸引了老外

昨天,上海博物馆东馆内丝竹袅袅,在馆藏文物的周围,是昆曲、古琴、琵琶、评弹等江南曲艺表演,一场融合音乐、绘画、文物、传统文化的艺术行走活动,吸引众多外国观众掏出手机进行拍摄。

此次活动是2025年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社会大美育课堂”特别策划的示范展示课,邀请部分在沪外商投资企业代表参加,感受上海的文化魅力,以社会大美育赋能城市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人“来上海,享美育”。

营造沉浸式体验

这堂美育展示课以“在春天,遇见江南”为主题,“讲”与“演”结合,通过10件文物导赏与6场江南曲艺表演,营造多维度沉浸式体验。

在江南造物馆,旗袍、香具、服饰等古代文物与评弹、昆曲表演相映成趣。上海博物馆工艺研究部研究馆员于颖讲解完由她带领上博团队摹制的“明代满地黄梅朵花纹丝布夹袍”,展柜前的空地变成了戏曲表演的小型舞台,身穿青绿色长袍的乐手躲在展柜后吹起笛子。一段昆曲《桃花扇》唱段唱罢,来自以色列的米歇尔忍不住冲上前,和身着戏装的两位年轻演员合影,“我在上海工作了20年,第一次来这个美丽的博物馆,所有的表演和展览都令人印象深刻”。

“这幅画是江南山水画的典范,展现了1000年前中国江南百姓的生活。”在绘画馆,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主任、研究馆员凌利中为观众导赏董源《夏山图卷》、钱选《浮玉山居图卷》等名作,与琴箫合奏、琵琶三弦相和,诠释“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东方哲思,给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一把理解中国艺术的钥匙。

上海博物馆党委书记汤世芬介绍,上博依托馆藏文物与创新策展,从特展到社区、从线下到云端,综合打造“社会大美育课堂”的品牌项目“博观大课堂”,2023年至2024年举办活动超1.2万场,惠及逾40万人次。

构建美育新模式

在这堂美育展示课现场,2025上海市“社会大美育课堂”宣告启动。“社会大美育课堂”是近年来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持续实施的“社会大美育计划”的重要载体。这一公共艺术教育平台统筹协调本市各大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剧场、非遗场馆、文艺院团等专业艺术场馆机构“打开围墙”,面向公众免费或公益开放公共艺术场馆和资源,开展高品质、多元化的公共艺术教育活动。平台成立两年来,全市113家“社会大美育课堂”累计开展2.6万场公益性艺术普及教育活动,200多家专业文化艺术机构和文化艺术类企业、社会组织参与。

“社会大美育课堂”不仅面向上海市民,外籍人士同样有机会参与和体验,此前笔墨宫坊“书法第一课”、国际化社区“双语艺术工作坊”等吸引了不少外籍人士。上海博物馆提供八个不同语种的导览折页。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钟晓敏表示,“社会大美育计划”发挥上海文博、美术、演艺资源集聚的优势,将更多专业艺术资源转化为社会美育资源,让高品质的公共艺术教育成为市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使美育成为上海城市文明的底色。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日前发布了今年143家“社会大美育课堂”,共八大类,包括博物馆27家、纪念馆9家、美术馆30家、剧场17家、艺术院团10家、图书馆13家、非遗场馆23家、其他文艺类机构14家。每家场馆机构都将在年内推出不少于30场次免费或公益开放的公共艺术普及教育活动。今年的“社会大美育课堂”将进一步升级构建“全民参与、全域覆盖、全龄可享”的美育新模式,积极探索通过城市美育服务在沪企业和人才发展,助力优化城市营商环境的着力点和新成效。

(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 钟菡)

(责编:严远、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