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文化| 体育

让人物成为"大海里的一滴水" 上影《密档》杀青

2025年04月22日17:27 |
小字号

让人物成为“大海里的一滴水”

上影出品影片《密档》杀青,记者探班拍摄现场

由上影集团创作出品的《密档》昨天杀青。影片讲述了隐蔽在上海石库门里的一段红色传奇,由上影导演郑大圣执导,张琪、贺子壮领衔编剧。

由袁弘和李妍锡饰演的主角夫妻,表面上是弄堂里的寻常百姓,实则是肩负重任的中共地下工作者。“这部戏的总体要求是让人物成为‘大海里的一滴水’,妆造完成后,走在马路上,不会被别人发现这是演员。”造型指导王海婷介绍,《密档》造型上最大的特点是“不化妆”,大部分演员包括男女主角都是素颜。

日前,记者先后走入上影厂、上影车墩影视基地探班拍摄现场,了解创作背后的故事。

沉下心来打磨作品

《密档》讲述主角作为文库保管员守护上万份绝密文件的艰难斗争。3月10日开机以来,影片在上影车墩影视基地紧锣密鼓地拍摄。4月18日,《密档》剧组转移到上海市中心,拍摄一场任务“交接”的特殊戏份。

走进永福路52号寻找“影棚”,原来就是那栋熟悉的西班牙风格花园洋房——上影文学部旧址,这里也被誉为上影的“初心之地”。在剧组改造下,一楼大厅里摆着一组欧式雕花的布艺沙发,铺着地毯,红木茶几上放了一盘新鲜的梨,俨然大户人家的客厅。

摄影指导颜代尧坐在监视器前,现场指挥摄影师调整焦距、落幅等。他年纪轻轻,已有《封神》这样的代表作。在《密档》剧组里,像这样的年轻一代“幕后大咖”还有许多。

一场戏拍摄到第7条,终于听到导演一声“过”。袁弘接过保温杯喝口水,走到工作间里,跟来探班的上戏老同学交流最近的创作。他是第一次和上影合作,“我们提前15天进组、围读讨论剧本,做生活训练和即兴小品等,演员同行们听说后都很羡慕,觉得当下能有这种创作方式太不容易了。”

影片设定的主要故事发生地“小沙度路52号”,来自对“永福路52号”的致敬。“这次我们回到上影初心地拍摄,希望传承当年的创作状态,沉下心来做好作品。”制片人徐景介绍,上影导演张建亚等不少“老法师”也来剧组探班,传授经验。

是生活而不是演戏

《密档》突破传统悬疑谍战片框架,借鉴纪录片的拍摄手法,细致还原1942年上海的时代风貌和生活质感。

为了真实感,上影在车墩影视基地复原了一整片老上海弄堂。记者4月20日走入现场,仍能看到烟纸店、“打铁皮”铺等当时的置景残留。影片美术指导吴嘉葵也是业内老法师,他觉得,《密档》和以往作品不同的是,所有场景细节都要有生活痕迹。“我们的终极要求是让人感觉到他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里,而不是在里面演戏。”

主场景“小沙度路52号”是一栋三层带阁楼的老式石库门房子,美术组花了一个月进行改造,每个房间的布置、色调都根据不同人的身份、搬来的时长设计细节,小到一口铁锅都要有使用多年浸出的油花。

主角房间有一个角落类似现代的淋浴间,其实是老式石库门的“马桶间”,这在以往同类作品中鲜见。“这是我们从小就见过的。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有责任去还原真实的上海生活细节。”吴嘉葵说。

袁弘做了很多准备,不仅提前学习历史资料,走访当年档案储存地、地下组织活动地等,还要学会像当年的上海人一样生活。“我们从生煤球炉学起,家中的道具、每天穿着的服装都由我们自己挑选,我领带上的褶皱都是自己打出来的。”他认为,“真实”是这部作品最动人的地方。

“踏入那个区域,就能感受到当年的生活气息。”第一次拍摄红色题材影片的李妍锡在创作过程中慢慢理解了当年历史人物的信仰和选择。她以“家常菜”来形容这部电影,“我们拍的是老百姓的日常,有人生百态和酸甜苦辣,常常拍摄时,看到幕后人员被情不自禁地带动,在现场跟着笑,跟着哭。”

年轻人体验“上海解放”

“欢迎解放军!”4月20日,车墩影视基地4号棚外人声鼎沸,一群特别的青年群众演员通过《密档》摄制组、上影集团团委发起的“我讲—我演—我是”活动,参与《密档》拍摄。来自18家单位的近200名各行业青年、高校学生饰演亲历上海解放的爱国青年,以参演电影的方式沉浸式感受那段历史。

25岁的吴家兴来自澳门,目前在同济大学读研。“当年的共产党人为实现伟大理想付出青春,我也想传承这份理想。”

光明集团团委副书记、上海市贸易学校教师钱月亮指着“南京路”上有长尖顶的“新新大楼”,自豪地跟周围的小伙伴介绍,那里是光明集团第一食品百货公司的前身,也是播报上海解放第一声的地方。

“我们家乡有句谚语,要保存先辈的火种。”海萨尔·吾尔列吾从新疆来到上海读书、工作,是东方国际集团的员工。参与拍摄,让他对如今生活的城市有了更多认识。

记者从上影集团获悉,《密档》杀青后计划在上影昊浦影视基地进行后期制作。车墩相关场景将做布置改造后对外开放,并融入多元活动,有望带给市民游客文旅商体展融合体验。

(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 钟菡)

(责编:严远、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