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目入耳入心 《探寻经典诗文足迹》启动第二季

“行走的课堂”寻迹“中国精神”
让“大课”入目入耳入心,《探寻经典诗文足迹》启动第二季
岳阳楼上,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学生们亲眼见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壮阔景象,亲身感受范仲淹笔下“忧乐有先后”的家国情怀。
这是在上海教育电视台、央视频等媒体播送的《探寻经典诗文足迹》第一季第二集《观天下》中的一个场景。这部由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教育电视台、绿叶传媒携手各单位联合打造的系列电视专题片,日前播完第一季5集,又开启第二季新篇。
第一季节目选取语文教材中的《七律·长征》《岳阳楼记》《少年中国说》《黄河颂》多篇课文,上好大思政课程、跨学科课程、社会实践课程三门“大课”,为青少年成长创新教育路径。
大思政:穿越古今守正创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在哪里留下千古名句?
静教院附校师生们走进河南省邓州市的花洲书院,漫步于宁静古朴的庭院,参观范仲淹纪念馆和诗文碑廊……节目总策划、中国传媒大学博导姚喜双,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王立军、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方笑一等名教授告诉师生,这里才是范仲淹写出旷世雄文的地方。
中国教育报刊社副社长、中国教育报总编辑余冠仕说,《探寻经典诗文足迹》正是一堂富有感染力的美育课,也是一堂贴近学生的实践课,更是一堂润物无声的思政课。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另一篇大文章,是梁启超于民族危亡之际挥毫写下的《少年中国说》。第一季第三集《致少年》中,上海市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语文教导、虹口区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许雪梅老师课后带领学生,走进北京圆明园遗址,沉浸体验辉煌与沧桑的交织转化。在未名湖畔、在国家图书馆,许雪梅又以梁启超与北大的渊源为线索,再现这位思想家在高等教育领域拓荒之举,并追寻他作为近代图书馆学先驱的足印。
办好“大思政”,既穿越古今,又守正创新。上海开放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上海教育电视台台长孙向彤认为,《探寻经典诗文足迹》诠释了“中国精神”的两大内涵,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倾情展现。
大美育:文理兼修跨越学科
80余年前,诗人光未然在抗战烽火中写下《黄河颂》,以文字为战鼓,激荡起中华儿女救亡图存的怒吼。而今,来自上海的少年们又立于壶口惊涛之畔、延安宝塔山下,以铿锵诵读赓续红色血脉。
“光未然为何奔赴延安?”在建平实验中学,特级校长魏澜老师联手语文、历史、地理、音乐四科教师,从地理的“河出昆仑”,到历史的抗日烽烟,引导学生探寻民族精神之源。
《回延安》这一集以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的《黄河颂》为脉络,深入延安鲁艺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等地,由姚喜双讲述冼星海在窑洞中谱写《黄河大合唱》的传奇,在教学相长中,领悟革命年代确立的文艺理论里程碑对当下的指导意义。
溯源江河千古,不只是大美育,更是文理兼修、跨越学科。上海市高桥中学跨学科团队以“从何而来 从河而来”生态实践课程为载体,融合人文、科学、艺术等多领域知识,为学生构建起黄河知识体系。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生态所所长田世民从地理视角,为学生解读黄河的地形地貌;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苗长虹讲解黄河水患形成原因和历史情况;上海戏剧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黄昌勇则介绍话剧《兰考》的创作过程。
大实践:课堂从长城到长征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探寻经典诗文足迹》本意便是“行走的课堂”。首集《忆长征》从上海市丰镇中学的语文课堂出发,王莹老师基于《七律·长征》的时代背景,与学生实地走访遵义会议会址、四渡赤水纪念馆、娄山关景区等重要历史地标,聆听专家还原惊心动魄的长征故事。行走中,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触手可及的场景。
同样,在河北省滦平县金山岭长城,许雪梅老师以烽火台为讲台,向学生讲述这座军事要塞的建筑智慧与历史荣光;姚喜双教授则带领上海与河北学子们并肩立于城墙,齐声诵读《少年中国说》。稚嫩却坚定的声音裹挟着塞外山风,与斑驳的砖石共鸣,似一场跨越百年的接力。
“节目播出后,于老师和我一起收看,一集不落。”人民教育家于漪的孙女、同济大学附属新江湾城实验学校副校长黄音,展示了于老师的亲笔寄语:“经典诗文静态的文字通过实地行走,灵动起来,闪发感人的光彩。学生入目入耳入心,精神获得滋养,口诵神思,兴味盎然。”黄音表示,把课堂搬到诗文的发源地,使学生在行走中对生命产生真切的体悟,“思想就是一路所见,文学就是一路所见,科学就是一路所见。”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振峰表示,《探寻经典诗文足迹》让学生走进现场感受诗文意境,“教育不仅仅只发生在校园里,更应发生在家庭、社会的各个场景。”
据悉,《探寻经典诗文足迹》第二季现已启动,课本篇目为《愚公移山》《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
(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 徐瑞哲)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