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发布 综合阅读率达97.15%

2025年04月21日16:50 |
小字号

数字阅读连续三年居阅读方式榜首

市民阅读状况调查发布,综合阅读率达97.15%,人均阅读量超10本

昨天,《2024年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在2025年世界读书日上海全民阅读主题活动上发布。此次报告是对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连续进行的第十三次调查,除延续基本调查外,还设置未成年人阅读和城市公共阅读空间两个专题板块,为全面了解市民阅读生活提供最新观察视角。

调查显示,2024年上海市民综合阅读率达97.15%,人均阅读量超10本。数字阅读连续三年登上市民偏好阅读方式榜首,数字阅读付费行为愈发普遍。上海书展等图书交易活动受全民追捧,市民参与二手书交易热情高涨。儿童友好阅读空间受欢迎,青年群体夜读趋势初显,银发群体阅读获得感进一步提升。

全民阅读蔚然成风

2024年,上海市民的综合阅读率(综合阅读,含纸质阅读、电子书阅读、有声阅读以及视频阅读)达97.15%,年平均阅读量为10.03本。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上海市民年平均阅读量为13.37本,2023年上海市民年平均阅读量为12.37本。

“夜读”成为都市文化生活新风尚。20时至22时以52.64%的占比成为黄金阅读时段,值得关注的是,22时后仍有25.14%的市民进行阅读,其中青年群体占比近三成。

青年群体阅读数量(9.47本)在所有年龄段中垫底。超八成(82.66%)青年对自身阅读量评价偏低,阅读实际数量与自身期望之间存在差距,工作、阅读与生活之间的平衡仍是都市青年的当代必修课。

市民热衷参加线下公共阅读活动,其中排名第一的是以上海书展为代表的图书交易活动,文旅商体展融合形式受到全民欢迎。

二手图书交易意愿高涨

上海市民二手图书交易意愿高涨,青年群体正在引领二手书循环经济。75.30%的市民表示“比较”或“非常”愿意参与二手书流通。其中,青年群体以78.43%的占比居首,成为核心推动力量。

在阅读方式上,电子书阅读率连续三年占据榜首(81.61%)。纸质图书和视频阅读率近三年稳步攀升,有声阅读率则连年下降。

在阅读时长上,市民日均数字阅读时长从2023年的53.90分钟增长至2024年的58.77分钟。与此同时,纸质阅读时长则从44.18分钟下降至38.89分钟。

市民数字阅读付费行为愈发普遍,上海市民数字阅读付费率从2023年的84.20%稳步提高至2024年的86.79%,平均购买支出则从173.95元升至195.49元,体现市民对高质量数字阅读内容的认可。

“阅读+”新场景受期待

77.96%的上海市民在过去一年使用过公共图书馆、实体书店或城市书房等公共阅读空间,近三成市民保持每月至少一次的访问频率。

公共图书馆、实体书店和城市书房成为市民最喜爱的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满意度分别为79.00%、63.70%和38.04%。青年群体对实体书店的满意度评分超过其他群体。

70.66%的市民期待“阅读+公园”场景,半数期待“阅读+商场”,43.28%的市民设想在CityWalk路线嵌入图书角。这些或将成为上海提升“书香城市”建设水平的关键方向。

儿童友好阅读空间成效显著

上海市未成年人偏爱纸质阅读,过去一年,未成年人平均每天阅读纸质课外书28.06分钟,数字阅读时长为19.10分钟,平均前往图书馆和书店9.90次,87.60%的8岁以下未成年人曾前往儿童友好阅读新空间等公共阅读场所。

过去一年,上海市未成年人平均阅读13.01本课外书。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低年级是阅读高峰期。

纸质书成为亲子阅读的桥梁。上海市未成年人平均每周亲子阅读时长近2小时(110.01分钟)。家长的阅读偏好对孩子有显著影响,家庭藏书数量越多,孩子纸质课外书阅读量越高。

银发群体阅读需求旺盛

老年群体阅读获得感进一步提升,65.32%的老年群体年阅读量达到6本及以上。超过半数老年人(56.53%)对自我阅读数量评价较好。电子书阅读成为老年群体主要的阅读方式,80.44%的老年人青睐电子书阅读。

“阅读+养生”活动受到老年人偏爱,同时,老年群体中最常前往社区阅览室的占比18.73%,高于平均水平(10.19%),这类阅读空间充分满足老年人“家门口”的阅读社交需求。

(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 施晨露)

(责编:严远、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