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花开启“逆袭”之路,上海市白玉兰文化公园有望落户徐汇

眼下,以河津樱为代表的早樱渐入佳境,成为春花舞台的主演。
近年来,樱花已成为上海发展势头最强劲的一类观赏植物。14年前,顾村公园正是凭它一炮而红,首创的上海樱花节从千篇一律的“桃花节”“菜花节”中脱颖而出,时至今日仍是沪上人气最高的赏樱地之一。此后,世纪公园、辰山植物园等公园纷纷加大樱花栽植规模,一些街区也紧跟潮流,全力引种樱花,将其视作“流量担当”。
与樱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白玉兰,当了30多年上海市花的它似乎总有“火不起来”的烦恼——无论是栽植规模,还是人气,都与其作为城市象征的重要身份不符,“国民度”被樱花、郁金香、月季等后来的“网红”追赶、超越。
去年,一项针对白玉兰的推广应用三年行动计划公布,彰显了上海对市花的高度重视,以及扶持它“逆袭”的决心。
上海市绿化市容局3月6日公布白玉兰“逆袭”最新进展,一座专为白玉兰打造的上海市白玉兰文化公园有望落户徐汇。
曾经力压群芳
回顾历史,白玉兰之所以力压群芳当选市花,有两个关键因素。
一是市民的选择。“市花是市民之花,所以由市民全程参与、做主,整个评选决策过程长达1000多天。”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意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慧敏介绍,1982年,著名花卉专家陈俊愉发表了《我国的省花和市花问题》的文章,引发了新中国城市市花评选的热潮。次年植树节,上海启动市花评选工作,历经三年多的协商提名、市民投票、专家论证、部门推荐、政府提议、人大审议等程序,白玉兰脱颖而出。
当时,参与竞争的花卉还有月季、桃花、海棠、石榴、杜鹃等。设在11座公园的投票点共回收选票10万多张,白玉兰居首,桃花次之。1986年9月《关于提请确定本市市花的报告》中列举了推荐白玉兰为市花的4个理由:群众基础、中国原产植物、上海春天开花最早、树苗储备充足。
从更深层次看,白玉兰也更能代表上海城市的精神品格。第一,白玉兰是上海早春最早开花的树种,象征上海争先开放的精神。第二,与大多数先长叶后开花的树种不同,白玉兰是先开花、后发叶,象征上海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第三,白玉兰盛开时,每一朵花都是直立向上绽放的,象征上海人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2024年3月21日,位于静安寺下沉式广场的苹果静安零售店正式营业,图为含有白玉兰元素的苹果标识。 海沙尔摄
克服水土不服
虽然在多个方面表现优秀,但在上海作为景观植物种植的白玉兰面临诸多困难。
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公园绿地处副处长许晓波表示,主要问题在于“水土不服”,白玉兰根系为肉质根,喜欢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而上海属于盐碱地,地下水位高,积水容易引起根系腐烂,不利于白玉兰的生长。
此外,白玉兰还有一项“先天不足”:花期较短,一般在10天左右,加上难以忍受上海水土气候的“娇气”,导致白玉兰在上海栽植的规模始终上不去,缺乏显示度。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底,上海公园绿地的白玉兰加在一起只有约3万株。有关部门曾对上海272条道路的行道树种类进行了统计,白玉兰占比不到1%,远不及行道树“四大金刚”——香樟、悬铃木、栾树、银杏。其中,上海用作行道树的悬铃木多达30多万株,成为上海城市绿化的“树王”。
因此,上海绿化部门近年来的重点工作,就是增加白玉兰的“存在感”。
第一步就是让白玉兰增强耐湿、耐盐碱的能力,更适应上海的水土气候。
近几年,上海市园科院传出好消息,其建立的国家级玉兰试验基地在创建华东地区最大玉兰属植物种质资源圃的基础上,培育出具有知识产权的白玉兰新品种6个,目前正在加速该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不久的将来,市民就能在公园绿地里见到它们。
此前,作为较为高大的乔木,白玉兰极难盆栽化,市民家的窗阳台可谓白玉兰的“荒漠”。经过多年技术攻关,这一难题也被攻克,适应上海立地条件、花期长、抗性好的矮化白玉兰品种已经培育出来,上海近期正在加强玉兰属植物苗源及选育养护人才的储备,为将来白玉兰“飞入寻常百姓家”打下坚实基础。
盆栽化的紫玉兰、星花玉兰等。 陈玺撼摄
增强“存在感”
具备更强的存活能力是基础,只有攻克这一难题,白玉兰才有更多出现在公共空间的可能,人们也就有了更多了解它,进而赏识它、喜爱它的可能。
于是,白玉兰的“逆袭”走到了第二步:大规模增植来增强“存在感”。在《上海市花白玉兰推广应用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中,这一步被浓缩为4个数字:1、20、30、100,到2026年底要实现。
具体来说,“1”是指启动上海市白玉兰文化公园建设,“20”是指新建、改建以白玉兰为主的玉兰属植物特色园(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20座,“30”是指新增白玉兰特色道路30条,“100”是指新增白玉兰栽植及观赏点位100个。
“参照樱花走红的经验,白玉兰也需要打造吸引关注的‘网红打卡点’。”上海市绿化市容局二级巡视员许东新表示,这就是规划建设上海市白玉兰文化公园的原因之一,让白玉兰优先出现在上海的人气场所,甚至为其打造具有“网红”潜力的平台,主动吸引市民群众。
据透露,选址过程中,多个郊区都表达了让上海市白玉兰文化公园落户的强烈意愿,但权衡后,绿化部门更想让这座市级公园向中心城区靠拢,还要为将来开展各类白玉兰主题活动备足空间,“要在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找一块符合条件的地方,难度很大,目前还在和徐汇区接洽,相关方案还在细化”。
上海绿化管理部门披露的数据显示,2024年,上海新建改建静安芷兰花园、徐汇康健绿苑、浦东三林楔形绿地玉兰园等玉兰属植物特色园8个,普陀祁连山南路(金沙江路—延川路)、宝山大黄村公园白玉兰道路等白玉兰特色道路4条,黄浦四明里绿地、长宁虹桥人才林、浦东追光园等白玉兰栽植及观赏点位31个,应用白玉兰1914株、其他玉兰1366株。
今年前两个月,黄浦最美花园、虹口北外滩滨江绿地、徐家汇公园、静安市北绿地等白玉兰特色园和观赏点位陆续完成建设,共种植各类玉兰1396株。2025年,上海预计完成68个玉兰属植物特色园、特色道路、观赏点位的建设。
虽然白玉兰适应上海水土的能力得到了改良,但如果在苗木选择、栽植前准备、栽植、养护等方面不够专业和细致,仍然存在大批白玉兰在栽植后不健康甚至死亡的隐患。
据介绍,2023年,上海已编制地方标准《白玉兰栽植养护技术规程》,正是为了防范运动式植树带来的风险。“种植规划阶段,就十分强调坡度等与排水能力有关的设计,这是提高白玉兰存活率的关键。”许晓波表示。
2月28日上午绽放的白玉兰,为上海植物园今年首朵白玉兰。 谢臻阳摄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