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校园就能看高科技展品,上海科技馆“大国重器”展品首次进入中小学校园

在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初级中学的教学楼一楼大厅内,机器狗正在表演下蹲、站立、翻滚等动作,引得同学们甚至站在2、3楼的走廊里围观。这一场难得的科学体验,不仅仅拉开了“大国重器·科创领航”为主题的区馆联动科普展序幕,也意味着虹口区“翼启·向未来”科学探索季系列活动正式启幕。
“这是‘大国重器’展品首次进入中小学校园。”上海科技馆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其中,“龙·科技”版块重点梳理了从古至今以“龙”为名的科技成就,涵盖了农业、建筑、水利、电力、探险、救援、深潜、军事等多领域的8大类26件国之重器。据虹口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部主任介绍,这项展览是上海科技馆的匠心之作,此次展览将在公办华初展出半年,随后将到其他学校进行巡展。
在教学楼一楼,龙骨水车、火龙出水、千龙喷水、龙洗等古代展品吸引了不少同学驻足观看。“龙骨水车是古代最先进的排灌农具之一,为推动农耕文化立下了奇功。因其形似龙骨,故名为‘龙骨水车’,又因叶片会一页页地翻转,被称为翻车、踏车、水车。”每一个展品背后,都有详细的介绍。
在龙洗展台前,同学们更是跃跃欲试,在古代皇家御用脸盆的把手上来回摩擦,希望看到水花喷涌的情景。原来,龙洗的原理主要是共振和摩擦,当用手掌摩擦盆边的把手时,摩擦的频率会引起盆体的共振,这种共振又将能量 传递给水,使水产生震荡和喷发。“这太有意思了,古代人真的很有智慧。”
而在二楼展厅,则突出科技元素,通过图文、多媒体、模型等形式,从海、陆、空展示大国重器。“威龙”歼20重型隐形战斗机、“猛龙”歼10多用途第三代战斗机、“枭龙”FC-1全天候多用途战斗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龙号”有缆无人型潜水器、“禹龙号”大坝深水检测载人潜水器……参观展览的同学们赞叹连连,纷纷表示近距离感受到了大国重器的力量,作为“龙的传人”十分自豪,不会停下探索的脚步。
科学探索季系列活动还新推出了“虹科讲堂”,邀请各行业专家为虹口学子开展科普讲座。来自中国极地中心的第40次南极考察“雪龙”号船长张旭德,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场充满激情与冒险的讲座,并分享了他多年来参与极地科考工作的幕后故事。科考船如何穿越以狂风巨浪闻名的“西风带”?撞上了冰山该如何突围?南极有哪些丰富的资源宝库?张旭德用详实的案例、生动的图片和精彩的讲述,把同学们一步步引入了极地探险的世界。
虹口区是全国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自2023年5月虹口区与上海科技馆签署为期三年的战略合作协议以来,双方持续共建科学教育实践基地,多渠道地为虹口师生搭建知识桥梁、实践平台与成长阶梯。如今,让珍贵展品走进校园,标志着这一区馆合作又探索出一条创新路径——以高品质科教资源供给,提升虹口的高口碑品牌效应。
同时,虹口区以学校为核心,区域为单位,资源为链接,积极探索科学教育“教联体”协同合作工作机制,现已成立了5家科学教师培养中心。后续,将依据各实践基地和培养中心的优质科技教育资源,开展科技辅导员专题研训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未来,虹口将继续深化“教联体”协同,实现资源融通最大化,让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成为现实;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者有机结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助力他们成为“未来科学家”。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